精選答案背景篇
畫不識人 人不懂畫
在許多人眼里,美術是一種專屬于上流社會的高雅藝術,是要具備了一定物質(zhì)水平和審美情趣的上層人士才能理解的奢侈享受。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立場和觀點,使得本應蘊含著巨大價值的美術產(chǎn)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成為了“冷門商品”,以至于不少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美術展覽和作品,只能隱藏于鬧市,淪為了“三等精神食糧”……事實上,這是一種長期以來的誤解,美術原本來源于群眾,反映群眾,是一種最貼近于群眾的藝術表達方式,就像著名畫家馬蒂斯說的那樣,“美是生活的元素,而欣賞是人的本能?!?br />
美術展市場狹窄缺乏包裝
61歲的老宋是四川省美術館的工作人員,職責通俗點講就是“看畫”和“養(yǎng)畫”,這種每天與高雅藝術相伴的工作,老宋一干就是30年。作為美術館元老級別的老宋說,在他的印象里,四川省美術館在1992年正式搬遷之前,也曾有過一段短暫的輝煌,“尤其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那時文化生活比較單一,參觀畫展也成為了一種時尚享受?!崩纤胃嬖V記者,在那個“畫出來”的年代里,看畫就像是現(xiàn)在看電影,常常會出現(xiàn)滿棚的局面,而為了籌辦一場成功的展覽,他們這些工作人員也經(jīng)常忙得不可開交……
“這些年的美術展不如以往了,相比電影、電視、網(wǎng)絡的發(fā)達,美術館可算遜色了……”老宋告訴記者,其中的原因很復雜,市場狹窄、缺乏包裝都是造成美術作品一度“冷門”的原因,“好在近兩年來,美術市場又出現(xiàn)了升溫的勢頭,越來越多的畫展舉辦起來,看到一度冷清的展館里又熱鬧起來,我們的心里也十分滿足1老宋說。
傳統(tǒng)美術展內(nèi)容缺乏新意
審美情趣的多元化,使傳統(tǒng)的美術藝術逐漸散失活力,那么,如此精華的平面藝術難道不能給人留下難以泯滅的印象?我們的答案是不!
“事實上,社會需求是美術館人氣旺與不旺的一個決定因素。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需求發(fā)生了變化,新的文化需求自然要拋棄一些過時的文化形式。傳統(tǒng)美術展覽缺乏新意,它在當今越來越多的藝術門類中就逐漸失去其優(yōu)勢,而一些新奇的文化形式,比如動漫作品和當代寫實主義作品,相對能引起大多數(shù)人的共鳴。總而言之,參與展覽的內(nèi)容應該根據(jù)當前的社會需求進行確定?!彼拇ㄊ∩缈圃旱暮鈧フf。
此外,文藝表現(xiàn)載體也是繁榮美術的重要條件,“成都民間有許多頗具影響的藝術家,但由于文藝表現(xiàn)載體的缺乏,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難以展示出來,這也是影響美術界繁榮的原因之一。”胡教授認為,應該開辟更多高檔次的展覽場所,打破地域界限,與全國乃至世界的藝術同行合作?!爱斎唬佬g也可以取經(jīng)于明星效應,比如陳丹青等一些名人名家,本身就是亮點,值得宣傳?!?br />
審美情趣低懂畫的人少
談到美術鑒賞,審美的情趣和能力是無法回避的話題。老宋告訴記者,目前偏冷的美術局面,其實并不單單是作品本身或者受眾群體的問題,最根本的問題在于雅俗落差太大,“畫還是一樣的畫,人還是一樣的人,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開始走向兩個極端,畫不識人、人不懂畫,才會造成現(xiàn)在這樣的局面。”而一些“學院派”的代表也對此觀點表示贊同,正在實習中的美院學生小羅說,現(xiàn)在展示的作品其實都能體現(xiàn)較高的藝術境界,但這畢竟只是針對部分人群,“缺乏響應的藝術修養(yǎng),直接影響到畫展的影響度?!?br>
對于美術作品的感知,其實并非大多數(shù)人想象中的那樣單調(diào)和枯燥,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在總體形式結構背后,其實隱含著豐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會、或某種精神性的內(nèi)涵,專家稱之為蘊意美。特定的蘊意美透過意象集中體現(xiàn)出來,內(nèi)容和形式相互滲透、交織,達到藝術上的統(tǒng)一,欣賞者如果只是眼看美的畫卷,就難以產(chǎn)生共鳴。只有在視覺的感覺之下,進入理性的思想,對藝術品做進一步探知,從審美感覺躍入意象理知,才能領悟到作品的真正內(nèi)涵。比如著名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當欣賞者看到其中一個個生動的纖夫形象時,無不會為其所承受的艱辛、壓力所動容,那種沉重的感覺仿佛都加在了自己身上……
活動篇
名畫跟前 教你賞畫
本周六專家?guī)阈蕾p俄羅斯畫壇領軍人物杰作
《有大眼睛的女人》、《戴紅帽的瓦爾瓦拉》、《鏡前的裸女》;《在和平的田野上》、《林間漫步》、《告別》……這些作品享譽全球畫壇。俄羅斯藝術“領軍人物”著名畫家薩拉霍夫和梅爾尼科夫雙人名畫展首次走進蓉城,這些作品本周六將在四川省美術展覽館展出。據(jù)展覽館工作人員介紹,今年是“中國俄羅斯年”,為慶祝兩國人民深厚友誼,“才有幸請進這些畫壇‘領軍人物’的繪畫作品,平時要一睹芳容是很難的,因為俄羅斯對本國‘領軍人物’的繪畫作品外出亮相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
據(jù)介紹,此次俄羅斯大師雙人畫展,全面展出了梅爾尼科夫、薩拉霍夫兩位大師深具代表性的優(yōu)秀作品共100余件,作品跨度從20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末期,不僅完整地展現(xiàn)了期間兩位大師的藝術創(chuàng)作軌跡,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整個俄羅斯社會和文化的變化。展覽是繼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重慶美術館展出之后,抵達成都的,也是在中國大陸的最后一站展覽。在成都的展出將持續(xù)到明年1月3日,對喜愛或從事繪畫藝術的讀者來說應該是一次開闊眼界的難得機遇。為此,我們?nèi)請髸?jīng)過努力,聯(lián)袂四川美術館推出了“美術講堂·名畫展”活動,旨在培養(yǎng)、提升讀者的藝術情操。
大師介紹
薩拉霍夫:1928年11月29日生于巴庫。1951-1957年,在莫斯科蘇里科夫美術學院學習;畢業(yè)創(chuàng)作《下班》參加全蘇美術展覽,一舉成名。由于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的杰出成就,1968年獲斯大林文藝獎,1973年榮獲蘇聯(lián)“人民藝術家”稱號。1975年獲選為蘇聯(lián)藝術院院士。1977年榮獲以列科命名的金質(zhì)獎章。1981年至1991年連任蘇聯(lián)美協(xié)書記處書記。
梅爾尼科夫:1919年2月22日出生于波克羅夫斯克。1937年進入列賓美術學院學習。1951年其作品《在和平的田野上》榮獲“斯大林文藝獎”。由于其繪畫的卓越成就和影響,1963年獲“列寧勛章”。1977年《告別》一畫獲全蘇最高文藝獎。1979年被授予“俄羅斯聯(lián)邦國家獎”。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曾高度評價梅爾尼科夫的藝術成就為“代表了20世紀下半葉的蘇聯(lián)藝術發(fā)展水平”。
梅爾尼科夫執(zhí)教于圣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薩拉霍夫則任教于莫斯科蘇里科夫美術學院,兩人均是俄羅斯當代非常重要的藝術界“領軍人物”,他們曾獲得過蘇聯(lián)“人民藝術家”稱號及代表當時最高榮譽的“斯大林文藝獎”;梅爾尼科夫和薩拉霍夫還是前蘇聯(lián)藝術院的資深院士,作品被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館和圣彼得堡俄羅斯美術館以及外國的一些博物館廣為收藏。兩位藝術家當中,梅爾尼科夫上世紀50年代曾被前蘇聯(lián)選派到中國舉辦“油畫專業(yè)實習班”,對中國的油畫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過直接的巨大影響。
名畫賞析
有大眼睛的女人
潔白頭巾、紅唇、深邃的大眼睛,鑲嵌在精致畫框內(nèi)的《有大眼睛的女人》懸掛在白色的展覽墻上,栩栩如生。記者走近,感覺無論站在哪個角度,這個“大眼睛女人”總是目光深邃地注視著走近她的人。炯炯有神的眼光,透視出一種說不出的恬靜和純美。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學堂,老師總是這樣告誡他們的弟子。記者不曾研究繪畫,總是憑著一種細微的直觀去感受這些杰作,大有“班門弄斧”羞愧之感。兒時,記者翻開書頁上《蒙娜麗莎》的插圖,留下的是“嘴角那絲神秘的微笑”讓人難以捉摸,至今難以釋懷:為什么小時候看過的畫,只記得那絲“微笑”呢?看過《有大眼睛的女人》,留給記者的可能是終身不能忘卻的那雙深邃的“大眼睛”。
研究俄羅斯繪畫藝術的權威專家、中國藝術界權威人物奚靜之這樣評價薩拉霍夫作品《有大眼睛的女人》:以獨特視角,嚴峻中透露出生活氣息,將繪畫藝術特征完善到極致的肖像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