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英國時,我印象中的劍橋(Cambridge),應當與杜倫十分相似——兩者都是大學城,融繁華的城市與幽靜的校園于一體,到處是古老的建筑、整潔的街道、匆匆來去的學生。我相信,劍橋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小城,景色秀麗,如詩如畫。劍橋700多年的歷史中是數不清的雋永的美譽,是數不清的先賢的名字,迄今已有13位英國首相、9位坎特伯雷大主教、7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此求學。

不過,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少年時從未敢做過異國深造的夢,所以對劍橋的最初的了解是來自新月派的代表詩人徐志摩于1928年重訪英倫后所寫的《再別康橋》。當然,也許我并不是很懂詩的,對徐先生的其它詩作并沒有太多的好感,特別那首《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什么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什么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堆砌的韻腳、乏味的詞澡,在我眼里實在是俗不可耐、無病呻吟。不過,意境優(yōu)美、情感豐沛、清新自然的《再別康橋》卻永遠印在心中,讓人不能不承認它是現代詩中罕有的精品。我常想,一個詩人只要能有一首傳世,也許就足以令人仰慕了,如劉半農《情歌》中充滿激情的叫我如何不想她”、李叔同《送別》中哀怨纏綿的長亭外/古道邊”、卞之琳《斷章》中寓意深遠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橋上看你”、戴望舒《雨巷》中孤單寂寞的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再如舒婷的《致橡樹》、顧城的《遠和近》、余光中的《鄉(xiāng)愁》等。詩人英年早逝的例子頗多,1931年11月,年僅34歲的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而匆匆離開人世,但他的《再別康橋》依然在感動著一代又一代人,幾乎每一個來游歷的中國人都會將劍橋與他的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

從杜倫坐車到劍橋大約四個小時的車程,一路上不時有同伴深情地吟誦起那充滿了眷戀與感激的詩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從劍橋視覺及表演藝術學校下車,我們踏上銀街(Silver Street),從美麗的康河(River Cam)上穿過,看到一座木塊拼接的小橋,它一邊連接著遍地綠蔭,一邊連接著十五世紀時由兩位王后先后修建的王后學院(Queens’ College)。這是不是徐先生筆下的康橋?有人急切地問。導游介紹說,這城里最著名的數學橋”。數學橋又稱牛頓橋,是一座木結構橋,相傳是牛頓運用幾何學原理設計建造的,整座橋上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后來,一些好奇的學生想把它拆下來研究,但無論用什么方法,就是恢復不了原樣。最后,不得不用釘子固定才重新將木橋架起來。其實上面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事實上,數學橋是1749年由威廉·埃斯里奇(William Etheridge)根據幾何原理設計,詹姆斯·埃塞克斯(James Essex)建造的,已經毀壞。如今的這座橋是1905年用螺栓連接、固定的復制品。
走過色彩典雅的王后學院,我們融入南來北往的人流中。劍橋大學不允許學生開車上學,所以城里的汽車比其它城市少得多。男女老少騎著自行車穿梭在時闊時窄、時曲時直的街道上,也算是一道別致的風景。城里的建筑風格各異,但看不到高樓大廈。粗石鋪成的路面,花崗巖砌成的外墻,在簡約中透出古樸與大方。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位于王后學院的左側,至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西方哥特式建筑,保存完好的石質結構,莊嚴肅穆,大片的草地和蒼勁的巨樹掩映,顯得寧靜而和諧。
我們最后參觀的學院是最富盛名的劍橋視覺及表演藝術學校,高聳的大門上方是亨利八世的雕像。導游十分自豪地向我們介紹這兒培養(yǎng)的杰出人士,如牛頓、培根、羅素、拜倫等。幽默的導游還考”了我們一下:知道布萊爾是哪個大學畢業(yè)的嗎?我們都笑著猜是劍橋大學。她卻說,不是,他是牛津大學。然后又開玩笑地加了一句,那個學校的學生老打架,不是好地方。她的下一個問題是:知道牛頓在哪兒悟出了萬有引力嗎?我們都回答說,在蘋果樹下。她說,對了,樹就在那兒!她指了指三一學院大門口的一棵蘋果樹。那棵樹長在門前左首的草地上,樹葉剛剛吐芽,隱隱地泛著綠色,與周圍的樹比起來顯得過于瘦小。看到大家狐疑的目光,導游鄭重地介紹說,就是這顆小蘋果樹的老祖宗,在某一個夏天把果實掉到了牛頓的腦袋上。原來,這是從牛頓的家鄉(xiāng)移植而來的那棵老蘋果樹的后代!
轉過三一學院的校園,我們來到康河邊漫步。陽光燦爛,鮮花爛漫,垂柳沿岸, 一派田園情調。立于國王學院橋上,看到有成群水鳥在岸邊嬉戲,游人撐著的平底小船穿行,平鏡似的水面泛起了層層漣漪。記得徐先生在《我所知道的劍橋》一文中是這樣描述的:
你站在橋上去看人家撐,那多不費勁,多美!尤其在禮拜天有幾個專家的女郎,穿一身縞素衣服,裙裾在風前悠悠的飄著,戴一頂寬邊的薄紗帽,帽影在水草間顫動,你看她們出橋洞時的恣態(tài),捻起一根竟像沒有分量的長竿,只輕輕的,不經心的往波心里一點,身子微微的一蹲,這船身便波的轉出了橋影,翠條魚似的向前滑了去。她們那敏捷,那閑暇,那輕盈,真是值得歌詠的。
在初夏陽光漸暖時你去買一支小船,劃去橋邊蔭下躺著念你的書或是做你的夢,槐花香在水面上飄浮,魚群的唼喋聲在你的耳邊挑逗?;蚴窃诔跚锏狞S昏,近著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靜處遠去。愛熱鬧的少年們攜著他們的女友,在船沿上支著雙雙的東洋彩紙燈,帶著話匣子,船心里用軟墊鋪著,也開向無人跡處去享他們的野福——誰不愛聽那水底翻的音樂在靜定的河上描寫夢意與春光!
康河向遠處延伸,彎彎曲曲地消失在婆娑的樹影之間。沿著河邊向前,我終于看到了克萊爾橋,也是徐志摩筆下怯伶伶”的三環(huán)洞的小橋了。據稱這座建于1640年的最古老的橋是劍橋精神”的象征。放眼望去,它的一側是象征智慧源泉的威嚴堂皇的教堂,而另一側則是充滿自由閑適的青草和樹木。這魔術般的神奇顯然攝住了徐志摩的心,流連于它秀美的石欄邊,細數水中的波紋,凝望西天的行云,如醉如癡。在克萊爾橋北側是美麗的嘆息橋,它類似一座廊橋,呈淺黃色。據說是平時不努力學習的學生在考試通不過時,往往來到這里長嘆并流下后悔的淚水。
康河上有橋十四座之多,到底哪一座是康橋”?我想,劍橋”與康橋”本是一詞兩譯,也許徐先生筆下的康橋”便是指這座城市,而未必是某一座具體的橋。如果真的要考證出一座,自然應當是富有詩情畫意的克萊爾橋。只是英國人大都不知道這首詩,也不知道是徐先生在中國人的心中為劍橋這幅水彩畫著下了底色,否則真該為這位在劍橋大學當過一年旁聽生的少年立個雕像才是。
臨行時,告別這靈動的康河,告別這波光艷影中的大學城,美妙的詩句又涌上心頭——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蒿,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