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赴美留學,這一批小留學生中就有后來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原計劃是讓這120個孩子在美國學習15年,為大清朝把美國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教育等統(tǒng)統(tǒng)給學習回來,然后為洋務運動服務,誰知道,這120名幼童在美國生活時間長了,竟然被美國資產階級腐朽生活給同化了,剪辮子,信耶穌,泡美國大妞。不得已,清政府緊急召回了他們。結果出去的時候是120人,回來的只有94人。
不過回來的這批人也著實出了一些優(yōu)秀人才,其中國務總理1人,鐵路局長3人,外交部長2人,鐵路官員5人,海軍元帥2人,海軍軍官14人,用父母的眼光來看,就是出人頭了地了呢!畢竟這批小留學生是清政府精心挑選的優(yōu)秀孩童,再加上當時的中國缺乏擁有西方技術和經驗的人才,所以這些人成才的概率確實要比普通人高。
而從新中國建立到現在,中國家庭送兒女出國留學的風氣就一直蔚然成風,有些家庭甚至會在子女小學階段就送出國留學。最近幾年,因為疫情的原因,經常會有家長希望國家包機接小留學生的新聞出來,從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這個群體其實還挺大的。
送孩子出國留學,我覺得挺好的,能開闊視野還能學到一些先進知識,只是從最近幾年的觀察發(fā)現,出國留學好像也并不是對所有人都合適。
第一,從父母和子女的感情聯(lián)系來看,很多從小就送出國的小留學生,長大后跟父母的感情其實沒那么親近,甚至在取得所在國的國籍后,會選擇定居在國外,留下父母在國內,養(yǎng)老院是他們對父母養(yǎng)老方式的首選項。當然啦,這樣也不一定就不好,只要父母的觀念能和子女保持一致,都不是問題。只是普通的中國人,如果知道把兒女培養(yǎng)的那么優(yōu)秀,結果老了兒女卻離自己那么遠,又該作何感想呢?
第二,從經濟回報上來看,留學經歷,在現在并不一定都能帶來高回報。最近幾十年,隨著中國老百姓的經濟收入大踏步的提升,以前以公費留學為主的方式逐漸轉變?yōu)橐约彝プ再M為主。而其中有些留學生選擇的留學國家和學校,其實都是有點水的。很多人花了幾十萬去留學,結果回來薪資往往只有幾千塊,投入回報比有低。個人建議,如果真的要留學,還是選G7國家吧,畢竟是老牌發(fā)達國家,底蘊還是很強的,其他的就要慎重了,像去澳大利亞,可能英語沒學好,反倒學了一口流利的粵語。當然啦,其他國家肯定也有好學校,需要你自己去甄別,但如果那個學校是個野雞大學的話,真的沒必要去浪費學費,國內的HR對這些不知名的國外大學,真的很不感冒,遠不如國內一本、二本,更別說211、985了。
第三,中小學階段,國內基礎教育真的不比國外差。國內的教育雖然總被專家批評是填鴨式教育,整天都是死記硬背,要向西方學習,用快樂教育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但是每次聽到這種論調,我就想翻白眼??鞓方逃_實能激發(fā)小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但也不是所有小孩都合適,這種教育方式只適合那種天才,但對于普通小孩,真的只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看看中國最近幾十年的發(fā)展,支撐中國快速發(fā)展的,就是中國教育體系下教育出來的人才,如果中國的教育真的有問題,美國人也不用整天擔心我們超過他們了。再者說,美國高等教育是厲害,但基礎教育麻,就有點差強人意了,好多美國離開了計算器,都不知道怎么算數。所以,國內就有最好的基礎教育,何必舍近求遠。
第四,國外的環(huán)境,真不適合年齡小,沒有自制力的小孩。比如美國,大麻、槍支、性泛濫,到處都充斥著享樂主義,別說小孩子了,就算是大人去到那里,估計也很快就會被影響到吧。而最近美國美國的槍擊案件也是時有發(fā)生,如果真的送小孩去那里上學,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父母真的能安心?再說了,小孩子從小接觸的是西方文化,可能無法很好的理解中國文化,這很容易造成身份的認知錯誤。對于他將來回國融入社會,其實不是件好事。當然,如果不回國的話,那就不用考慮那么多了。
個人覺得,真的要留學的話,最好還是等子女長大,形成固定的三觀后,再送出去留學,否則將來培養(yǎng)出一個不中不西的夾生飯就難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