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土生土長的英國女士,從劍橋大學畢業(yè)后定居中國多年。這位“洋媳婦”在“第二故鄉(xiāng)”上海創(chuàng)辦社會組織,為許許多多弱勢兒童提供免費英語教育課程。
她叫華柯林(Corinne Richeux Hua),她的公益組織有個朗朗上口的名字“鋪路石青少年發(fā)展中心”(下稱“鋪路石”)。這個非營利性組織所從事的事簡單而純粹——設計公益課程、招募和培訓志愿者、為孩子們提供英語和計算機培訓,還開始探索網課形式擴大受益面,所有資金來源全靠基金會捐助和善款募集。
盡管華柯林的項目很受好評、被認為頗具商業(yè)價值,但她卻只想實現(xiàn)從小的公益夢想,堅持做一件好事”。十三年來,她的慈善公益道路走得很不平凡——
送英語課程,讓弱勢兒童受益
“鋪路石”的辦公地點在徐匯區(qū)樂山路。市井氣息滿滿的市中心生活區(qū),“藏”著一處門面很不起眼的小型辦公樓,地方并不好找,進門后卻別有洞天。寬敞的空間被布置成暖色調,時尚而溫暖,員工們擁有工作單間,也有合圍式的開放辦公區(qū)域,可供獨立創(chuàng)意,也可以隨時開個小會、思維碰撞。
這是一家教育機構無償捐獻的辦公場地,一切都頗符合華柯林的想法。這是“鋪路石”自2006年成立以來的第三個“家”。
“一直以來,我們的受益人都是弱勢兒童,我們要做的事,就是改變中國貧困兒童的教育福利和綜合福利?!?華柯林中文流利、思維方式也有一半“中國化”。她說,她最關注的是從農村遷移至城市而使學習受到影響的外來務工隨遷子女。
早在200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華柯林和朋友去某區(qū)外來務工子女學??疾臁K龁栃iL“需要我們做什么”,幾乎每一個校長都說“能不能來給孩子們教英語”,因為學校里根本沒有英語老師。”當時,她身邊有不少外國朋友和在外企工作的中國朋友都很想做公益,請她幫忙尋找方向,于是她嘗試著牽線搭橋達成這件事。讓她沒想到的是,2007年,華柯林第一次安排志愿者給孩子們上課,一個月后她再度去學??疾鞎r,發(fā)現(xiàn)孩子的英語水平已經有了明顯提高。
“鋪路石”發(fā)展到現(xiàn)在,英語課程體系已經十分完善。去年,他們創(chuàng)建了一套針對上海小學1-5年紀的課程大綱,其中包含120個課程內容。這些教案不僅涵蓋了英語單詞和語法教學,還包括一步步的行動計劃,指導志愿者如何上課及開展活動。
華柯林手頭有一組數(shù)據:整個2018年,“鋪路石”在上海和其他9個省的45個項目點,超過1500名志愿者通過支教和互聯(lián)網,為12514名貧困孩子提供了5946節(jié)英語課;計算機項目為上海、浙江嘉興和江蘇啟東地區(qū)873名隨遷子女提供了900節(jié)電腦課。上英語課,電腦課,還為104名英語老師提供專業(yè)培訓,為256名兒童提供了免費眼鏡……
員工和志愿者,最寶貴的資源
員工和志愿者,是“鋪路石”最寶貴的資源。華柯林把員工的離職和新加入情況寫在了公開年度報告的首頁:“2018年,5位員工在這一年離職了……我們非常舍不得她們,也很高興有優(yōu)秀的新員工加入我們,這同時證明了我們在面對挑戰(zhàn)時的抗壓性……”按照中國人的思維,這些“代表著挑戰(zhàn)與壓力”的信息往往會在公開資料中被隱去,但華柯林卻直言不諱,由于非營利機構可以給出的薪資并不高,有的員工會因為錢的原因而離去,但盡管如此,他們的團隊依然在漸漸擴大,如今18名員工每人都肩負某一方面的運營使命,“每個人都對‘鋪路石’尤為重要。”
而超過1500名志愿者,更是滾雪球一樣發(fā)展起來了。“鋪路石”的志愿者來自世界各地以及各行各業(yè),中國人占56.8%、歐洲人占15.1%、北美人占11.2%;而年齡段在20-30歲的年輕人占61%、高中生占21%。
參加了兩學期上海英語教學項目的志愿者Stephen Pinfu說,他以前從沒參加過志愿活動,也沒有教過書,開始考慮這次行動時有點擔心。但8個月的支教經歷讓他后悔“為什么我沒有早點開始做”。與其他志愿者教師以及學校里“真正的”老師和學生一起,讓他覺得愉快而有成就感。如今,他在“鋪路石”承接項目的一所民工子弟小學和一所青少年職業(yè)技術學校當志愿者,他還經常推薦自己的朋友也來當志愿者。
在湖南省桃江縣當支教志愿者的Connie Yuan覺得,支教拓寬了她對中國“農村”的看法,也使她對農村教育體系有了新的認識,讓她深刻感受到農村地區(qū)是多么需要更多支持。
其實,“鋪路石”對志愿者的“門檻”頗高。記者看到,其官網和微信公眾號的醒目位置都有志愿者招募入口。志愿者需要填寫包括參加活動的目的、志愿者實踐等資料,在錄取后,每位志愿者需要進行上崗培訓,包括如何控制好課堂教學紀律和氣氛、如何與孩子們互動、如何備課等等。而每名志愿者每學期至少要承擔8堂課的任務,風雨無阻,且大多在周一至周五的上班和上學時間。
“來得太快了,口口相傳!我們在開課的第一個學期,志愿者人數(shù)就達到100名,第二年就有200名?!边@個話題讓華柯林興奮起來,她覺得,大多數(shù)志愿者都很認真負責,守時守信,正是志愿者的熱情激勵了她的團隊。
華柯林記得,她創(chuàng)辦“鋪路石”的早期,只是一個人在忙碌,但很快就忙不過來了,每堂課都有很多細節(jié)需要協(xié)調,有時候老師去了孩子不在,有時候孩子到了老師卻沒到。當時,有一個自己開公司的朋友來幫忙,幾個月后也招架不住,向華柯林建議招聘一名全職員工里協(xié)調這些。那時候,募款非常難,她又特別需要全職員工給來專門管理項目事務。當時的她通過業(yè)余給一些企業(yè)做社會責任顧問的收入為項目運作提供部分經費?!爸钡?009年,終于一位法國人捐助了3000歐元,我們才雇用了一名員工?!?/p>
未來之路,為建立基金會而努力
因為“鋪路石”,華柯林還獲得了一個巨大的“驚喜”。去年5月,她接到通知,因為對中國弱勢兒童群體的教育貢獻,他獲得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生日榮譽名單上的英帝國獎章(B.E.M)。在上海瑞金賓館的一個私人儀式上,安德魯王子親手向她授予這個獎章。
她的慈善故事,開始在兩個國家流傳。這位上世紀80年代的高才生,畢業(yè)于劍橋大學中國研究專業(yè)。那時,西方對中國的報道非常少,華柯林的父母只要看到報紙上有關中國的報道,就會剪下來寄給她。1988年,她還到家鄉(xiāng)唐克斯特的中國友好城市遼寧丹東留學3個月,那是她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不久之后,她結識了后來的先生。“當時他在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我陪同他開車一起去接一位中國客人,結果客人沒接到,我們卻就此認識了?!比A柯林結婚以后,于1993年從英國到上海定居,此后一直在上海的普華永道工作,直到2006年下定決心辭職做自己喜歡的事,她先是加入朋友的民非組織“愛的教育研究會”,不久后就創(chuàng)辦了“鋪路石”。
也許是從小潛移默化受到父母堅持多年志愿服務的影響,她早已決定把這一切作為畢生的事業(yè)。如今,她的兩個孩子都在倫敦,一個已經工作、一個還在讀書,她說:“我們的家庭不需要更大的房子,也不需要買第二部車子,我們可以一個人去賺錢養(yǎng)家,一個人去做喜歡的事,做慈善也是我們家庭的選擇?!?/p>
“鋪路石”的未來之路還有很長。團隊在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的持續(xù)資助下,每年完成上海三所小學的英語教師培訓任務,還通過遠程視頻教學的方式,為河南、湖南、四川、江西等農村地區(qū)的英語教師提供培訓課程;上海英國商會還資助他們建設安徽省利辛縣的遠程教師培訓試點課程,他們將持續(xù)開展這些培訓,并尋求更多資金支持。
計算機培訓也是“鋪路石”的課程新方向之一。在其他愛心人士的支持下,他們開發(fā)計算機課程,通過培訓鄉(xiāng)村教師和志愿者,把計算機技能帶給農村孩子,而培訓課程越多,就越讓他們關注多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
此外, “鋪路石”在去年對浙江嘉善地區(qū)的中學輟學孩子進行了一次摸底研究,同時對16歲青少年輟學后所面臨的社會挑戰(zhàn)進行了細致研究和評估。這些研究成果將用于團隊改進課程內容,他們還希望繼續(xù)走進更多中小學的課堂。
華柯林還在為“鋪路石”建立基金會而努力:“募款200萬元,這對我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希望有更多愛心人士能與她一起成為弱勢孩子們成長路上的“鋪路石”。
欄目主編:欒吟之 文字編輯:欒吟之
圖片由被采訪對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