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十大貧困縣排名縣


湖南十大貧困縣排名縣湖南窮縣有哪些 - : 很難分清誰是最窮的,下面是湖南的國家級貧困縣名單: 張家界市(1):桑植縣 益陽市(1):安化縣 岳陽市(1):平江縣 郴州市(1):汝城縣 永州市(2):新田縣、江華縣 邵陽市(2):隆回縣、城步縣、 懷化市(2):沅陵縣、辰溪縣、通道縣 婁底市(1):新化縣 湘西州(7):吉首市、古文縣、瀘溪縣、保靖縣、永順縣、龍山縣...
湖南省37個貧困縣分別是 -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市、張家界市的所有縣(區(qū)、市),以及邵陽市的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洞口縣、綏寧縣、新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武岡市,常德市的石門縣,益陽市的安化縣,婁底市的新化縣、漣源市、冷水江市.
湖南有哪些貧困縣 - : 湖南有10個國家級的貧困縣: 永順、保靖、平江、桑植、新化、沅陵、花垣、安化、隆回、新田
湖南最貧苦的縣是哪里? - : 湘西吧,湘西地處湖南省西部,交通不如東部那么便利,與外界交流少
湖南十大貧困縣排名縣

湖南省哪個縣最貧窮 - : 桑植縣.
全國貧困縣,其中湖南有哪幾個縣? - : 湖南省(20個) 張家界市(1):桑植縣 益陽市(1):安化縣 岳陽市(1):平江縣 郴州市(2):桂東縣、汝城縣 永州市(2):新田縣、江華縣 邵陽市(3):隆回縣、城步縣、邵陽縣 懷化市(2):沅陵縣、通道縣 婁底市(1):新化縣 湘西州(7):古文縣、瀘溪縣、保靖縣、永順縣、鳳凰縣、花垣縣、龍山縣
湖南貧困縣 - 湖南國家級貧困縣是哪幾個? : 湖南省20個國家級貧困縣包括:隆回、城步、邵陽、平江、桑植、桂東、汝城、安化、新田、江華、新化、沅陵、通道、古丈、瀘溪、保靖、永順、鳳凰、花垣、龍山.
湖南哪個縣最窮? - : 岳陽平江.還是平鄉(xiāng)的.是全國出了名的貧困縣來的
湖南省最貧困地區(qū)? - : 張家界市、懷化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最貧困的地區(qū)
湖南省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qū)37個縣是哪些? - : 附3: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qū)和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湖南) 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市)名單 新邵縣 邵陽縣 隆回縣 洞口縣 綏寧縣 新寧縣 城步苗族自治縣 武岡市 石門縣 慈利縣 桑植縣 安化縣 中方縣 沅陵縣 辰溪縣 麻陽苗族自治縣 新晃侗族自治縣 溆浦縣 芷江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 會同縣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新化縣 漣源市 瀘溪縣 鳳凰縣 保靖縣 古丈縣 永順縣 龍山縣 花垣縣茶陵縣 炎陵縣 宜章縣 汝城縣 桂東縣 安仁縣 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片區(qū)外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名單 平江縣 新田縣 江華瑤族自治縣
湖南十大貧困縣排名縣

懷化人口最多的十大鎮(zhèn)

黃驊鎮(zhèn)、大瑤鎮(zhèn)、黃花鎮(zhèn)、花明樓鎮(zhèn)、新安鎮(zhèn)、馬田鎮(zhèn)、金井鎮(zhèn)、流峰鎮(zhèn)、安江鎮(zhèn)、滄水鋪鎮(zhèn)。

湖南十大貧困縣排名縣

懷化市,別稱“鶴城”,古稱“鶴州”、“五溪”,湖南省地級市,位于湖南省西部偏南,處于武陵山脈和雪峰山脈之間,地處北緯25°52′22″~29°01′25″,東經(jīng)108°47′13″~111°06′30″之間,總面積27564平方千米。

懷化市地處中亞熱帶川鄂湘黔氣候區(qū)和江南氣候區(qū)的過渡部位,境內(nèi)四季分明,嚴寒酷暑期短。截至2019年,懷化市轄1個市轄區(qū)、10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另轄1個管理區(qū),市政府駐鶴城區(qū)。根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懷化市常住人口為4587594人。

宋熙寧七年(1074年),朝廷派章惇以武力平定“南江蠻”,撤銷羈縻懿州,置沅州及盧陽縣,并改“蠻砦”為懷化砦。翌年,盧陽縣下設八鋪,改懷化砦為懷化鋪。

明洪武元年(1368年),懷化鋪改置懷化驛。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5月9日,行政院原擬命名芷東縣,因縣治設在懷化驛,特命名懷化縣。1975年,黔陽地區(qū)黨、政、軍機關遷駐懷化,1981年6月更名為懷化地區(qū)。

謝姓氏的由來謝姓主要有兩個來源:任姓和姜姓。傳說中任姓謝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歷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際幾乎湮滅。姜姓謝氏已有2800年的歷史了,發(fā)源于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qū)金華東西謝營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為得姓始祖。
謝姓最早活躍于河南南部。楚人滅申并遷謝姓族人于淮河上游,從此,謝姓族人開始了南遷的歷程,春秋時期,謝姓已經(jīng)遷到山東、湖北、湖南等地。戰(zhàn)國時,擴展到四川和貴州并匯容到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漢晉時謝姓已播遷到陜西、云南、貴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國至南北朝時,謝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時,謝姓始入福建。到明朝開始進入廣東,并且發(fā)展到臺灣,成為東南地區(qū)的名氏大姓。
歷史上謝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陽、永昌、會稽、下邳、九江、章陵、陳郡、陽夏、康樂、東山、梅縣、大埔等。
查看全部5個回答
相關問題全部
“謝”姓氏的由來
1、傳說中源于黃帝部落:“夏商周”三代之際幾乎湮滅 傳說中源于謝國,任姓,黃帝之后,屬于以國名為氏。至周朝亡國,其地為申伯封邑,申伯后人以國名為姓氏。黃帝之后的謝姓,在“夏商周”三代之際幾乎湮滅(三代之際微不見)。 2、源于炎帝部落:現(xiàn)代謝氏公認的始祖申伯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謝邑,屬于以國名為氏。申國王族子孫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謝氏,是為河南謝氏,史稱謝氏正宗?,F(xiàn)代謝氏族人絕大多尊奉申伯為得姓始祖。 3、復姓謝丘氏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封支子的封地謝水,屬于以居邑為氏。西周時期,周宣王姬靜曾經(jīng)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謝水之濱。 3、射、謝:通假字 在史籍《漢書》中,顏師古更認為:謝氏是射氏的一個分支。戰(zhàn)國墨家謝子(前331-前288),又作祁射子 ,山西省太原人。 擴展資料謝姓名人 1、謝娜 謝娜,1981年5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畢業(yè)于四川師范大學電影電視學院(今四川電影電視學院),中國內(nèi)地主持人、歌手、影視女演員。 1996年,謝娜拍攝了個人第一部電影《青年劉伯承》。2002年,因主持湖南衛(wèi)視嘉賓訪談游戲秀節(jié)目《快樂大本營》被觀眾熟知。2008年,參演古裝武俠劇《射雕英雄傳》。 2、謝霆鋒 謝霆鋒(Nicholas Tse),1980年8月29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廣東番禺,歌手、演員、音樂創(chuàng)作人、制作人、主持人、青年企業(yè)家、PO朝霆創(chuàng)始人。1987年隨父母移居加拿大;1995年留學日本東京修讀音樂,15歲創(chuàng)作第一首歌《估計錯誤》;1996年正式出道。 3、謝軍 謝軍,1970年9月10日出生于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畢業(yè)于安陽師范學院,中國內(nèi)地男歌手,音樂制作人。 1995年,謝軍發(fā)行首張唱片《憨哥哥的歌》而出道,開始走上職業(yè)音樂人道路。1996年,謝軍發(fā)行單曲《烏篷船》。1997年,謝軍簽約廣東省唱片有限公司。2005年, 謝軍推出復出歌壇首張個人專輯《那一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謝姓
14 瀏覽7992019-08-25
姓氏的由來
姓氏之由來 中國人的姓氏淵源流長,據(jù)說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會,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但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產(chǎn)生于母系氏族社會,為同族集團的名稱,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用于區(qū)別子孫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遷居異地,身份技能的變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稱氏不稱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chuàng)設了十二個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劉地,其后裔以劉為姓。 二是以出生地為姓。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故以姬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職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漢丞相田千秋年紀大了,出入乘車,人稱"車丞相"。后人就以車為姓。葛是古姓,本來是瑯琊諸縣人,后屯遷居陽都,陽都本來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諸葛來區(qū)別稱呼他們,從此就有了復姓諸葛。 由于部落的發(fā)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漸繁多,氏名稱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許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實際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穩(wěn)定,還是自漢朝以后的事。秦滅六國不久,漢又統(tǒng)一天下,做為維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標志的姓氏有別制度,也隨著王室的徹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國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實際上皆以男氏代姓了。這就表明,以后的子孫,都是男姓血緣關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說:"自戰(zhàn)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黃帝以來之姓亡矣。""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為維系傳統(tǒng)之紐帶,團結(jié)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們的傳統(tǒng)美德,同時也是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保證。如果一個中國人,連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愛和尊重的話,很難想象他會成為一個愛國主義者。 至今數(shù)百千年,遷徙到異地他鄉(xiāng)華裔外籍人,現(xiàn)在他們還念念不忘他們的祖國、祖籍、祖先,常常來中國尋根拜祭,在他們的族譜上,還記載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劉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譜上所載:"高祖皇帝之血統(tǒng),嚴然存在之事,予實雖欲不感泣,豈可得耶,又想中華之國立,至漢以來;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雖悠久。其間兩國務有盛衰,然無不盡懷漢朝之盛時而慕之者,予常馳念于我高祖統(tǒng)政之故國,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譜,同族其發(fā)欲為,其族譜之基,聊報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38 瀏覽20492018-05-16
姓謝的歷史由來
謝姓主要有兩個來源:任姓和姜姓。傳說中任姓謝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歷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際幾乎湮滅。姜姓謝氏已有2800年的歷史了,發(fā)源于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qū)金華東西謝營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為得姓始祖。 謝姓最早活躍于河南南部。楚人滅申并遷謝姓族人于淮河上游,從此,謝姓族人開始了南遷的歷程,春秋時期,謝姓已經(jīng)遷到山東、湖北、湖南等地。戰(zhàn)國時,擴展到四川和貴州并匯容到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漢晉時謝姓已播遷到陜西、云南、貴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國至南北朝時,謝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時,謝姓始入福建。到明朝開始進入廣東,并且發(fā)展到臺灣,成為東南地區(qū)的名氏大姓。 歷史上謝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陽、永昌、會稽、下邳、九江、章陵、陳郡、陽夏、康樂、東山、梅縣、大埔等。
36 瀏覽4992016-12-01
“謝”的這個姓氏的來源
關于謝字 謝:原是射箭的符號。 謝姓人的謝字來源于拉弓射箭的“射”,這是早已被古代文字學家證明了的事實;謝姓人的祖先既是弓箭的發(fā)明者,又是最會使用這種武器的人,以致使數(shù)千年后的子孫們,仍把這一功德冠于名字前,當做自己的家族徽記。可以想象,在人類的洪荒時代,野獸出沒,與人為伍,極大地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古人們?yōu)榱松?,使用原始的石塊和木棒與之搏斗,但又往往于事無補。在偶然的機會里,一些好事者發(fā)現(xiàn),利用柔韌的樹皮拴住彎曲的樹枝,用力拉扯可產(chǎn)生強大的彈性,用以彈擊細棒可以射出很遠,甚至可以殺死猛獸。于是便相互傳授,不斷改進,這樣便有了最早的弓箭。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縣峙峪村的人類遺址中,發(fā)現(xiàn)一枚箭鏃,經(jīng)測定,大約制造于2.8萬年前。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箭鏃,說明當時人們已知在弓箭上裝上鏃頭以提高射殺能力,使用的已不再是最原始的弓箭。他們發(fā)明弓箭的歷史肯定遠遠超過這個時代。 “謝”就是這樣奇妙的一個象形文字。得知了它產(chǎn)生的歷史后您會發(fā)現(xiàn),它的幾筆幾劃中積淀著厚重的文化,同時也潛藏著動人的故事。 謝字最初是指彎弓射箭的行為,后來便成了這部分人的姓。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滄海桑田與風云變幻,謝字除作為姓氏使用以外,又被賦予許多新的含義。 首先,謝字有辭去官職之義。《說文解字》說:“謝,辭去也,從言,射聲。”《玉篇·言部》也說:“謝,辭也,去也。”在《禮記·曲禮》上篇中,說當官的年近七十就要辭官歸田,“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仗”。這是謝字作辭官之義的最早記載。 謝字又有拒絕、謝絕、杜門謝客之義?!蹲謪R·言部》解釋說:“謝,辭也,絕也。”關于這種用法,《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為了在晉國安插勢力,曾把流亡在楚國的晉公子重耳迎人秦國,后又把晉懷公子圉的妻子賞賜給他,“重耳初謝,后乃受”。重耳就是后來著名的晉文公。 謝字還有辭別、離開之義?!稄V雅·釋詁二》:“謝,去也?!惫旁姟犊兹笘|南飛》中有這樣兩句:“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币馑际钦f,過去初陽(十月為陽)的時候,我離開娘家嫁到您家。這里的謝字就是辭別離開之義。 謝字又有除去之義。在辛棄疾《浣溪沙·偕杜叔高吳子似宿山寺戲作二首》詞之二中,就使用了這一意思。其中的三句是:“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敝x字又作消逝、凋落解?!冻o·大招》“青春受謝,白日昭只。”王逸注:“謝,去也。”現(xiàn)代人也有這種用法,如朱自清《匆匆》:“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便是突出的例子。 謝字還有告訴的意思。《集韻·榪韻》:“謝,告也?!薄镀n惥帯ぱ圆俊罚骸耙赞o相告曰謝?!笔褂眠@種意思的例子,如《史記·張耳陳余列傳》:“有廝養(yǎng)卒謝其舍中曰:‘吾為公說燕,與趙王載歸。 一不過,這只是古代的用法,現(xiàn)在早已被“告訴”一詞取代了。 謝字也有問或問候之義?!稘h書·李廣傳》顏師古注:“謝,以辭相問也。”其用法如《樂府歌辭·陌上?!罚骸笆咕x羅敷,寧可共載不?”這里的謝,就是問的意思。 謝字現(xiàn)在最常見的用法,是表示感謝、酬謝、答謝之義。 第二層意思,用法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他前日進了學,我來賀他,他謝了我二十四兩銀子”,便是此義;第三層意思,事例如《新唐書·李光弼傳》:“萬有一不捷,當自刎以謝天下”,也是說的報答之義。 除以上所述外,謝字還有道歉、認錯、表示慚愧之義?!墩耐āぱ圆俊氛f:“謝,自以為過曰謝?!睆埾唷对娫~曲語辭匯釋》卷五:“謝,猶慚也?!睂儆谇耙环N含義的例子如柳宗元《駁復仇議》:“執(zhí)事者宜有慚色,將謝之不暇,而又何誅焉?”后一種例子如唐玄宗詩《送張說巡邊》:“茂先慚博物,平子謝文章?!?謝字其他方面的含義還有:代,更替;遜色,遜讓。前者用法如《淮南子·兵略》:“若春秋有代謝,若日月有晝夜,終而復始。”現(xiàn)代生物學和醫(yī)學常用語“新陳代謝”仍保留著這種意思。后者如《后漢書·宦者列傳序》:“或稱伊、霍之勛,無謝于經(jīng)載?!边@里的謝即有遜色之義。 謝字在古代還被當做名詞用,指一種爬行時喜歡仰頭的龜?!稜栄拧め岕~》:“龜俯者靈,仰者謝?!毙鲜瑁骸靶蓄^仰。” 謝字有時還被用來代替別的字。最常見的如被當做亭臺樓榭的“榭”用,指一種平頂沒有四壁的建筑?!豆騻鳌ば辍酚小俺芍苄x災”,《荀子·王霸》有“臺謝甚高”,都是此義;而甲骨文中“王于門謝”和《爾雅》中“仰者謝”,則又是用謝字代替射字,表示另外的意思了。 此外,謝字在歷史上又分別被用做水名、部落名、國名、居邑名。 謝姓起源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據(jù)《姓譜》、 《元和姓纂》等所載,相傳上古部落首領炎帝,傳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長子伯夷與弟叔齊一齊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對周武王進軍討伐商王朝,武王滅商后,他們又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繼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為申氏之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子為宣王,宣王繼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謝國(今河南唐河縣南部,一說在今河南南陽縣)。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發(fā)兵攻申,不久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氏,稱謝氏,史稱謝姓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炎帝,世稱神農(nóng)氏,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為世代所敬仰,也被謝姓奉為始祖之一。關于謝姓的先祖來源,許多姓氏書都說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聲四十榪:“謝,姜姓,炎帝之胤?!薄锻ㄖ尽肪矶妒献迓远ひ試鵀槭稀罚骸爸墚愋諊骸x氏,姜姓,炎帝之裔。”《萬姓統(tǒng)譜》卷一。五去聲 二榪:“謝,陳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稱神農(nóng)氏。司馬遷作《史記》,依據(jù)《世本》,不將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紀》之中,把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作為五帝,而將炎帝附于黃帝,故其名不顯。 炎帝為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于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zhí)政時間較早于黃帝,所以《史記》說:“軒轅之時,神農(nóng)氏衰?!钡撬^“氏衰”,并非指神農(nóng)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紀》云:“神農(nóng)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嬌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根據(jù)《竹書約年》的說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為姓”??芍椎圩钤绲幕顒訁^(qū)域在姜水一帶。姜水,在今天陜西的岐山、武功一帶,屬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后來還有多次遷徙。上述引《帝王世紀》說炎帝“初都陳”,即今河南的淮陽縣;又說“又徙魯”,魯即曲阜,在山東西南部。炎帝還有一支向南發(fā)展,《竹書紀年》說:“炎帝……其起本烈山,號烈山氏。”烈山后來成了厲國,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隨州市,與河南省桐柏縣接壤?!妒酚洝の宓郾炯o》說:黃帝“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縣城東一里,說明炎帝的足跡除到過陜西、河南、湖北外,還到達過河北地區(qū)。 至于炎帝一生的事跡,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農(nóng)作?!钡诙兜弁跏兰o》:“始教天下種谷,故號神農(nóng)氏?!钡谌?,《太平御覽眾“神農(nóng)耕而陶?!钡谒模渡叹龝ぎ嫴摺罚骸吧褶r(nóng)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钡谖?,《淮南子·修務訓》:“神農(nóng)……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近年來,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動地區(qū),先后發(fā)現(xiàn)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時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崗文化和老官臺文化,出土了許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鏟和石鐮等石質(zhì)農(nóng)具(木質(zhì)農(nóng)具難以保存不知其形),還有石磨棒、石磨盤之類的糧食加工工具,以及儲存在窯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的農(nóng)業(yè)文化,因而被后人尊稱為神農(nóng)氏,當做農(nóng)業(yè)神世代敬仰。 二、是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后。 據(jù)《左傳》、 《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相傳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黃帝賜子為姓,謝氏出于黃帝子族任姓。由此,謝姓另一部為黃帝后裔,謝姓時間為夏王朝以后。 當今謝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黃帝為祖先,自稱是黃帝的裔孫。其實,這種說法由來已久。 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謝,任姓,黃帝之后。”《世本》是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史學著作,記黃帝迄春秋時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這是謝姓出于黃帝的最早說法。 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 及謝、章、昌、采、祝、結(jié)、泉、卑、過、狂大氏,皆任姓也?!蓖醴菛|漢時期人,根據(jù)這段記載,可知漢代有人認為謝姓是黃帝之后。 宋羅泌《路史·國名紀》:“謝,伯爵?!肚G州記》:棘陽東北百里謝城是。有謝水。棘陽城在唐之湖陽西北?!庇郑骸包S帝之宗:歐陽修《謝絳銘》云:黃帝后,昔周滅之以封申伯……見《詩·嵩高》。其地西甚廣,鄭公友言謝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鄙鲜鲆馑际钦f,謝姓得名于謝國,黃帝之后,諸侯國,伯爵。至周代亡國,其地為申伯封邑,后人以國名為姓氏。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人聲四十馬》:“謝,出自黃帝之后。任姓之別為十族,謝其一也……三代之際微不見,至《詩·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散亡,以國為氏?!?三、他姓該姓 兩唐書《謝偃傳》記載,隋末唐初有個人叫謝偃,衛(wèi)州(治所在今河南淇縣,唐貞觀元年移治汲縣,即今河南衛(wèi)輝市(人,他在隋朝任散從正員郎,于唐太宗貞觀初年應詔對策高第(即考試成績優(yōu)秀),被太宗李世民任為弘文館直學士,又調(diào)任魏王府功曹,受詔獻賦(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文體),以能得規(guī)諷之意,受到太宗的稱贊。當時有李百藥工詩,而謝偃善賦,人稱李詩謝賦,可見謝偃以文學知名當時。謝偃的祖輩本姓直勒,《舊唐書·文苑傳》說,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齊任散騎常侍,改姓謝。 直勒氏又稱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時北方的主要少數(shù)民族之一高車部。高車本是匈奴人近屬,在語言上屬土耳其語系,漢代稱丁零。至南北朝時,北方的鮮卑、柔然人稱它為敕勒,漢人則因為其“俗多乘高輪車”而稱之為高車或狄歷,南朝人則仍舊稱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歷、丁零,都是譯音之轉(zhuǎn)。他們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亞南部的安加拉河和葉尼塞河一帶,以后逐漸南遷,到達色楞格河以西至阿爾泰山以東地區(qū)。南北朝初期,他們還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lián)盟時代,后來因為經(jīng)常與北魏作戰(zhàn),受其影響,才慢慢進入階級社會。公元5世紀時,被北魏打敗的數(shù)十萬敕勒人被迫從漠北遷居大漠以南,開始接受北魏的統(tǒng)治,負擔賦稅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們在酋長胡琛的帶領下參加了由各族人民聯(lián)合發(fā)動的反抗運動,推倒北魏王朝后,便與漢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后舉行過一次有數(shù)萬人參加的民族盛會,“合聚祭天,眾至數(shù)萬,大會走馬,殺牲游遨,歌吟欣欣”。后來追隨北齊武帝高歡創(chuàng)業(yè),又唱出了傳頌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边|闊萬里的草原風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盡在歌聲之中。 后來被改謝姓的直勒人就出在這樣的民族中。在謝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為姓。如據(jù)《魏書·太祖紀》和《高車傳》記載,天興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車直利曷部酋長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內(nèi)附,被授以揚威將軍之職,置司馬、參軍,并賜谷兩萬斛?!吨軙り愋纻鳌芬舱f,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陳 欣與開府敕勒慶破齊將王鸞嵩。從時間上推算,敕勒慶應是與謝偃父同時的人。按照高車人的習俗,部落酋長世代相襲,則謝偃父與敕勒慶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后裔,或者二人之中還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職務。如果這種推斷無誤的話,那么,改姓謝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車直利曷部落,而率眾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緣先祖。 另外,先秦時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與謝字同音,常被寫作謝,后人遂有以謝為氏者關于射氏的來源,史書記載不一。《萬姓統(tǒng)譜》說出自晉大夫貌之后,《姓氏考略》則認為由古代司射官而來,《漢書》顏師古注更認為是謝氏的分支。 還有一種改姓謝的情況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謝水之濱,乎王東遷洛邑后,這部分人被迫東遷兗州龔邱縣(今山東寧陽縣)。為了紀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稱作謝丘。后來又以謝丘為姓 四、少數(shù)民族謝姓: 涪陵謝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縣一帶的謝姓人祖先。據(jù)研究,他們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遷荊山一帶的謝人,約在戰(zhàn)國時遷居涪陵,與巴人雜居,有的融人巴人。東漢末年,一個叫謝本的人請求以丹興(今四川省黔江)、漢葭(今彭水縣東)二縣設涪陵郡,得到批準,可知他在當?shù)匾延邢喈數(shù)膭萘?。另?jù)晉人常琚所撰《華陽國志·巴志》說,蜀后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亂,被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乃移其豪徐、藺、謝、范五千家于蜀,為獵射官。分贏弱配督將韓、蔣,名為助郡軍。遂世掌部曲,為大姓。晉初,移弩士于馮翊蓮勺。其人性質(zhì)直,雖徙他所,風俗不變,故迄今有蜀、漢、關中、涪陵,其為軍在南方者猶存?!本褪钦f,謝姓作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牽連,被鄧芝北遷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帶),擔任獵射官或助郡軍,后來又被稱為弩士,在蜀漢亡國后北遷馮翊蓮勺(今陜西渭南縣東北)。這些被兩度遷移的涪陵謝氏,人數(shù)當在千家以上,可見其勢力之大。也正是因為這種遷徙,涪陵謝氏一分為三,在蜀郡和馮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跡。 早在東漢時,涪陵謝氏的一些人還與當?shù)氐陌谆⒁娜巳诤显谝黄?,甚至有人當了他們的首領?!稏|漢繁長張禪等題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謝節(jié)”,顯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縣在今四川鼓縣西北,正是謝人的遷徙之地。 鄧芝遷徙涪陵謝氏之后,勉強留下來的謝姓人又有南遷南中地區(qū)者?!度A陽國志·南中志》說永昌郡有陳、趙、謝、楊四姓,都是“大姓”,可見謝氏遷到這里以后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保山縣為中心,包括緬甸東北部在內(nèi)的廣大地區(qū)。 由于涪陵謝氏居住在古代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地區(qū),他們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驅(qū)者角色。早在東漢初年,他們中的一支南人黔中,與散居在今貴州境內(nèi)的濮人、越人、僚人雜居通婚,成為部落領袖,后采演變?yōu)樗逄茣r期的東、南、西三謝蠻。據(jù)《華陽國志》等書記載說,西漢末年,牂牁郡(今貴州省凱里縣西北)功曹謝暹與郡中大姓龍、傅、尹、董氏擁郡自保,后聽說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繞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貢漢朝。光武帝嘉之,賜號義郎。從此,謝氏世代承襲,發(fā)展為大姓。至西晉末年,巴人李特據(jù)成都稱帝,晉寧州刺史王遜“欲遷烊柯太守謝恕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謝恕就是牂牁人。其后,李特侄李壽控制了南中地區(qū),“惟烊柯謝恕不為壽所用,遂??お殲闀x”。不久,東晉滅亡李氏政權(quán),對烊柯實行羈縻政策,實際上是承認了謝恕對烊柯的世襲特權(quán)。于是,謝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內(nèi)其他各縣,出任長官,也允許他們世代相繼,從而使謝氏勢力在烊柯郡內(nèi)得到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為了便于進行區(qū)分,居住在郡南莊州(今貴州省貴陽市南青巖附近)者稱南謝,郡東應州 (今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東)者稱東謝,郡西琰州(今貴州省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南)者稱西謝。而以后的隋唐王朝因為他們居住在蠻族人生活的地區(qū),則習慣把他們稱作南謝蠻、東謝蠻和西謝蠻。所以《舊唐書·南蠻傳》有這樣的記載:東謝蠻,其地在黔州之西數(shù)百里,南接守宮獠,西連夷子,北至白蠻。其首領謝元深,既世為酋長,其部落甚尊畏之。貞觀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為應州,仍拜元深為刺史。又有南謝首領謝強,與西謝鄰,共元深俱來朝見,拜南壽州刺史,后改為莊州。此外,在《新唐書·南蠻傳》中,也有一系列關于謝蠻人活動的記載,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謝龍羽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龍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謝法成率七千戶內(nèi)附;開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領謝元齊死,詔以其孫謝嘉藝襲封;貞元中(785—805年),謝訕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崍縣)刺史;十三年(797年),謝文經(jīng)任牂州錄事參軍;等等。他們活動的地區(qū)和統(tǒng)轄范圍,主要是貴州東南部一帶。 三謝蠻 “蠻”是我國古代對南方各族的泛稱?!叭x”指東、南、西三支,因其首領姓謝而得名。三謝蠻原為一支,是西漢時自四川涪陵南遷至今貴州省境及廣西一些地方的,因其居地屬牂牁郡,故通稱撣柯蠻。他們從事畬田耕作(即焚燒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耕種),無文字,刻木為契,宴聚則擊銅鼓。他們據(jù)有萬壽、且蘭、廣談、毋斂等縣地,族大人眾,酋長世襲,以后居住的方位約于南朝時期分為東謝蠻、南謝蠻、西謝蠻,至唐朝初期,他們的首領向唐朝貢,才再次正式歸入中央王朝統(tǒng)治。據(jù)《舊唐書》、《新唐書》等書記載,唐代“東謝蠻,其地在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縣)之西數(shù)百里,南接守官僚,西連夷子,北至蠻,其酋長謝元深世為酋長”。唐貞觀三年(629年)閏十二月丁未,東謝蠻首領謝元深向唐朝貢。唐以其地置應州(今貴州東北的思南、德江一帶),以謝元深為刺史,隸屬黔州都督府。同一時期,南謝蠻首領謝強也向唐朝貢。唐以謝強為南壽州刺史,隸黔州都督府,次年改任莊州(治所在今貴州貴陽市南青巖附近)。西謝蠻在琰州(治所在今貴州省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南),首領叫謝汕,貞觀中被任為功州(治所在今貴州修文縣東北)刺史。又,唐武德三年(620年),授謝龍羽(牂牁蠻)為牂治州(治所在今貴州甕安縣東北草塘)刺史、夜郎郡(治所在夜郎縣,即今貴州正安縣西北)公;龍朔三年(663年),矩州(治所在今貴州省貴陽市)刺史謝法 成招慰比樓等七千戶內(nèi)附;開元十年(722年),牂牁大首領謝元齊死,詔其孫謝嘉藝襲封,其權(quán)后被西趙蠻趙氏奪取。三謝蠻所統(tǒng)轄境域地方千里,約東起今榕江縣,北至貴州東北境,北鄰劍河,西及八寨,南迄廣西北境。貴州謝氏,大多為漢族,部分融入布依、壯等少數(shù)民族。 瑤族謝姓 瑤族主要居住在廣西、湖南等地。族中謝姓的來源,一部分與先秦時遷居謝沐的謝人有關,另則由壯族謝姓融人。廣西臨桂縣宛田鄉(xiāng)石灰窯村瑤

關于律師資格證考試的疑問符合以下條件的人員,可以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
(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二)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享有選舉權(quán)和被選舉權(quán);
(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四)高等院校法律專業(yè)本科畢業(yè)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專業(yè)本科畢業(yè)并具有法律專業(yè)知識;
(五)品行良好。
自2007年5月起至2011年12月31日,下列地方的國家司法考試報名學歷條件可以放寬為高等院校法律專業(yè)??飘厴I(yè):
一、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所轄的自治縣、自治旗,各自治區(qū)所轄縣、旗,各自治州所轄縣;
二、國務院審批確定的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縣級市、區(qū));
三、西部地區(qū)(除西藏外)11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所轄縣(包括省級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級市、區(qū)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的縣級市、區(qū));
四、西藏自治區(qū)所轄市、地區(qū)、縣、縣級市、市轄區(qū)。
附件: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名單
司 法 部
二○○七年五月二十九日
附件
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名單
1.北京市(無)
2.天津市(無)
3.河北省 (40個)
靈壽縣、贊皇縣 、平山縣、青龍滿族自治縣、大名縣、涉縣、廣平縣 、魏縣、臨城縣、巨鹿縣 、廣宗縣、阜平縣、唐縣、淶源縣、順平縣、張北縣、康??h、沽源縣、尚義縣、蔚縣、陽原縣、懷安縣、萬全縣、赤城縣、崇禮縣、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寬城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東光縣、海興縣、鹽山縣、南皮縣 、獻縣、孟村回族自治縣、大廠回族自治縣、武邑縣、武強縣、(涿鹿縣趙家蓬區(qū))
4.山西省 (35個)
婁煩縣、陽高縣、天鎮(zhèn)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平順縣、壺關縣、武鄉(xiāng)縣、右玉縣、左權(quán)縣、和順縣、平陸縣、五臺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吉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汾西縣、興縣、臨縣、石樓縣、嵐縣、方山縣、中陽縣
5.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75個)
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土默特右旗、固陽縣、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海南區(qū)(烏海市)、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寧城縣、敖漢旗、松山區(qū)(赤峰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東勝區(qū)(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準格爾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錦旗、烏審旗、伊金霍洛旗、扎蘭屯市、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杭錦后旗、豐鎮(zhèn)市、卓資縣、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涼城縣、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后旗、四子王旗、烏蘭浩特市、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賚特旗、突泉縣、阿巴嘎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鑲黃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多倫縣、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
6.遼寧省 (10個)
岫巖滿族自治縣、新賓滿族自治縣、清原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桓仁滿族自治縣、寬甸滿族自治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鳳城市、北寧市
7.吉林省 (11個)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伊通滿族自治縣、靖宇縣、鎮(zhèn)賚縣、通榆縣、大安市、龍井市、和龍市、汪清縣、安圖縣
8.黑龍江省 (14個)
延壽縣、泰來縣、甘南縣、拜泉縣、綏濱縣、饒河縣、林甸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樺南縣、樺川縣、湯原縣、撫遠縣、同江市、蘭西縣
9.上海市(無)
10.江蘇市(無)
11.浙江省 (1個)
景寧畬族自治縣
12.安徽省 (20個)
長豐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岳西縣、臨泉縣、阜南縣、潁上縣、無為縣、金安區(qū)(六安市)、裕安區(qū)(六安市)、壽縣、霍邱縣、舒城縣、金寨縣、霍山縣、利辛縣、石臺縣、涇縣
13.福建?。o)
14.江西省 (21個)
蓮花縣、修水縣、贛縣、上猶縣、安遠縣、寧都縣、于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尋烏縣、吉安縣、遂川縣、萬安縣、永新縣、井岡山市、樂安縣、廣昌縣、上饒縣、橫峰縣、余干縣、波陽縣
15.山東?。o)
16.河南省 (31個)
蘭考縣、欒川縣、嵩縣、汝陽縣、宜陽縣、洛寧縣、魯山縣、滑縣、封丘縣、范縣、臺前縣、盧氏縣、南召縣、淅川縣、社旗縣、桐柏縣、民權(quán)縣、睢縣、寧陵縣、虞城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淮濱縣、沈丘縣、淮陽縣、上蔡縣、平輿縣、確山縣、新蔡縣
17.湖北省 (26個)
陽新縣、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丹江口市、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孝昌縣、大悟縣、紅安縣、羅田縣、英山縣、蘄春縣、麻城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神農(nóng)架林區(qū)
18.湖南省 (24個)
邵陽縣、隆回縣、城步苗族自治縣、平江縣、桑植縣、安化縣、汝城縣、桂東縣、新田縣、江華瑤族自治縣、沅陵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新化縣、瀘溪縣、鳳凰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龍山縣、永順縣、龍山縣
19.廣東省 (3個)
乳源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
20.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75 個)
武鳴縣、隆安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橫縣、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陽朔縣、臨桂縣、靈川縣、全州縣、興安縣、永福縣、灌陽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資源縣、平樂縣、荔蒲縣、恭城瑤族自治縣、蒼梧縣、藤縣、蒙山縣、合浦縣、上思縣、江洲區(qū)(崇左市)、港口區(qū)(防城港市)、防城區(qū)(防城港市)、憑祥市、靈山縣、浦北縣、平南縣、容縣、陸川縣、博白縣、興業(yè)縣、右江區(qū)(百色市)、田陽縣、田東縣、平果縣、德??h、靖西縣、那坡縣、凌云縣、樂業(yè)縣、田林縣、西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金城江區(qū)(河池市)、宜州市、昭平縣、鐘山縣、富川瑤族自治縣、南丹縣、天峨縣、鳳山縣、東蘭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忻城縣、象州縣、武宣縣、金秀瑤族自治縣、扶綏縣、寧明縣、龍州縣、大新縣、天等縣
21.海南省 (9個)
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亞市、東方市、五指山市
22.重慶市 (25個)
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云陽縣、奉節(jié)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萬州區(qū)、南川市、涪陵區(qū)、黔江區(qū)
23.四川?。?33個)
金堂縣、雙流縣、郫縣、大邑縣、蒲江縣、新津縣、市中區(qū)(廣元市)、元壩區(qū)(廣元市)、榮縣、富順縣、米易縣、鹽邊縣、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中江縣、羅江縣、三臺縣、鹽亭縣、安縣、梓潼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 、朝天區(qū)、旺蒼縣、青川縣、劍閣縣、蒼溪縣、蓬溪縣、射洪縣、大英縣、威遠縣、資中縣、隆昌縣、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嘉陵區(qū)(南充市)、南部縣、營山縣、蓬安縣、儀隴縣、西充縣、閬中市、仁壽縣、彭山縣、洪雅縣、丹棱縣、青神縣、宜賓縣、南溪縣、江安縣、長寧縣、高縣、珙縣、筠連縣、興文縣、屏山縣、廣安區(qū)(廣安市)、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達縣、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渠縣、萬源市、名山縣、滎經(jīng)縣、漢源縣、石棉縣、天全縣、蘆山縣、寶興縣、巴州區(qū)(巴中市)、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安岳縣、樂至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金川縣、小金縣、黑水縣、馬爾康縣、壤塘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康定縣、瀘定縣、丹巴縣、九龍縣、雅江縣、道孚縣、爐霍縣、甘孜縣、新龍縣、德格縣、白玉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巴塘縣、鄉(xiāng)城縣、稻城縣、得榮縣、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西昌市
24.貴州省 (83個)
花溪區(qū)(貴陽市)、清鎮(zhèn)市、開陽縣、息烽縣、修文縣、鐘山區(qū)(六盤水市)、六枝特區(qū)(六盤水市)、水城縣、紅花崗區(qū)(遵義市)、匯川區(qū)(遵義市)、仁懷市、赤水市、盤縣、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平壩縣、西秀區(qū)(安順市)、普定縣、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江口縣、玉屏侗族自治縣、石阡縣、思南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德江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萬山特區(qū)(銅仁地區(qū))、興義市、興仁縣、普安縣、晴隆縣、貞豐縣、望謨縣、冊亨縣、安龍縣、畢節(jié)市、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織金縣、納雍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銅仁市、赫章縣、凱里市、黃平縣、施秉縣、三穗縣、鎮(zhèn)遠縣、岑鞏縣、天柱縣、錦屏縣、劍河縣、臺江縣、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雷山縣、麻江縣、丹寨縣、福泉市、都勻市、荔波縣、貴定縣、甕安縣、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長順縣、龍里縣、惠水縣、三都水族自治縣
25.云南省 (119個)
東川區(qū)(昆明市)、呈貢縣、晉寧縣、富民縣、宜良縣、石林彝族自治縣、嵩明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宣威市、馬龍縣、陸良縣、師宗縣、羅平縣、富源縣、會澤縣、沾益縣、江川縣、澄江縣、通海縣、華寧縣、易門縣、峨山彝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施甸縣、騰沖縣、龍陵縣、昌寧縣、昭陽區(qū)(昭通市)、魯?shù)榭h、巧家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綏江縣、鎮(zhèn)雄縣、彝良縣、威信縣、水富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zhèn)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臨翔區(qū)(臨滄市)、鳳慶縣、云縣、永德縣、鎮(zhèn)康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瑞麗市、潞西市、雙柏縣、牟定縣、南華縣、楚雄市、姚安縣、大姚縣、永仁縣、元謀縣、武定縣、祿豐縣、蒙自縣、屏邊苗族自治縣、建水縣、石屏縣、彌勒縣、瀘西縣、元陽縣、紅河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個舊市、開遠市、綠春縣、河口瑤族自治縣、文山縣、硯山縣、西疇縣、麻栗坡縣、馬關縣、丘北縣、廣南縣、富寧縣、景洪市、勐??h、勐臘縣、漾濞彝族自治縣、大理市、祥云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云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梁河縣、盈江縣、隴川縣、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香格里拉縣、德欽縣、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26.西藏自治區(qū)(全部共73個)
27.陜西省 (89個)
藍田縣、周至縣、戶縣、高陵縣、印臺區(qū)、耀州區(qū)、宜君縣、陳倉區(qū)(寶雞市)、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游縣、鳳縣、太白縣、三原縣、涇陽縣、乾縣、禮泉縣、永壽縣、彬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武功縣、華陰市、臨渭區(qū)(渭南市)、華縣、潼關縣、大荔縣、合陽縣、澄城縣、蒲城縣、白水縣、富平縣、寶塔區(qū)(延安市)、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起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宜川縣、黃龍縣、黃陵縣、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xiāng)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zhèn)巴縣、留壩縣、佛坪縣、榆陽區(qū)(榆林市)、神木縣、府谷縣、橫山縣、靖邊縣、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漢濱區(qū)(安康市)、漢陰縣、石泉縣、寧陜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zhèn)坪縣、旬陽縣、白河縣、商州區(qū)、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zhèn)安縣、柞水縣
28.甘肅省 (71 個)
永登縣、皋蘭縣、榆中縣、永昌縣、平川區(qū)(白銀市)、白銀區(qū)(白銀市)、靖遠縣、會寧縣、景泰縣、麥積區(qū)(天水市)、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民勤縣、古浪縣、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民樂縣、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涇川縣、靈臺縣、崇信縣、華亭縣、莊浪縣、靜寧縣、金塔縣、安西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慶城縣、環(huán)縣、華池縣、合水縣、正寧縣、寧縣、鎮(zhèn)原縣、通渭縣、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漳縣、岷縣、成縣、文縣、宕昌縣、康縣、西和縣、禮縣、徽縣、兩當縣、臨夏縣、康樂縣、永靖縣、廣河縣、和政縣、東鄉(xiāng)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合作市、臨潭縣、卓尼縣、舟曲縣、迭部縣、瑪曲縣、碌曲縣、夏河縣、安定區(qū)(定西市)、武都區(qū)(隴南市)
29.青海省 (42個)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中縣、湟源縣、平安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門源回族自治縣、祁連縣、海晏縣、剛察縣、同仁縣、尖扎縣、澤庫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共和縣、同德縣、 貴德縣、興??h、貴南縣、瑪沁縣、班瑪縣甘德縣、達日縣、久治縣、瑪多縣、玉樹縣、雜多縣、稱多縣、治多縣、囊謙縣、曲麻萊縣、格爾木市、德令哈市、烏蘭縣、都蘭縣、天峻縣、茫崖行政區(qū)、冷湖行政區(qū)、大柴旦行政區(qū)
30.寧夏回族自治區(qū)(14個)
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平羅縣、鹽池縣、同心縣、原州區(qū)(固原市)、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中寧縣、海原縣、紅寺堡開發(fā)區(qū)(吳忠市)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71個)
烏魯木齊縣、鄯善縣、托克遜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伊吾縣、呼圖壁縣、瑪納斯縣、奇臺縣、吉木薩爾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精河縣、溫泉縣、輪臺縣、尉犁縣、若羌縣、且末縣、焉耆回族自治縣、和靜縣、和碩縣、博湖縣、溫宿縣、庫車縣、沙雅縣、新和縣、拜城縣、烏什縣、阿瓦提縣、柯坪縣、阿圖什市、阿克陶縣、阿合奇縣、烏恰縣、疏附縣、疏勒縣、英吉沙縣、澤普縣、莎車縣、葉城縣、麥蓋提縣、岳普湖縣、伽師縣、巴楚縣、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和田縣、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于田縣、民豐縣、伊寧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鞏留縣、新源縣、昭蘇縣、特克斯縣、尼勒克縣、額敏縣、沙灣縣、托里縣、裕民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布爾津縣、富蘊縣、福??h、哈巴河縣、青河縣、吉木乃縣、和田市、喀什市
司法考試被稱為中國第一考,通過率一般在10%左右。
祝你成功!

??飘厴I(yè)能考律師從業(yè)資格證嗎司法部關于確定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的意見
司發(fā)通[2007]38號
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司法廳(局):
 
 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第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六條規(guī)定,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
于繼續(xù)在部分地方放寬擔任法官檢察官學歷條件的通知》、《司法部關于繼續(xù)在部分地方放寬擔任律師學歷條件的通知》精神,經(jīng)研究,現(xiàn)就確定國家司法考試放寬
報名學歷條件地方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自2007年5月起至2011年12月31日,下列地方的國家司法考試報名學歷條件可以放寬為高等院校法律專業(yè)??飘厴I(yè):
一、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所轄的自治縣、自治旗,各自治區(qū)所轄縣、旗,各自治州所轄縣;
二、國務院審批確定的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縣級市、區(qū));
三、西部地區(qū)(除西藏外)11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所轄縣(包括省級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級市、區(qū)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的縣級市、區(qū));
四、西藏自治區(qū)所轄市、地區(qū)、縣、縣級市、市轄區(qū)。
附件: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名單
司 法 部
二○○七年五月二十九日
附件
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名單
1.北京市(無)
2.天津市(無)
3.河北省 (40個)
 
 靈壽縣、贊皇縣 、平山縣、青龍滿族自治縣、大名縣、涉縣、廣平縣 、魏縣、臨城縣、巨鹿縣
、廣宗縣、阜平縣、唐縣、淶源縣、順平縣、張北縣、康??h、沽源縣、尚義縣、蔚縣、陽原縣、懷安縣、萬全縣、赤城縣、崇禮縣、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
寧滿族自治縣、寬城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東光縣、海興縣、鹽山縣、南皮縣
、獻縣、孟村回族自治縣、大廠回族自治縣、武邑縣、武強縣、(涿鹿縣趙家蓬區(qū))
4.山西省 (35個)
婁煩縣、
陽高縣、天鎮(zhèn)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平順縣、壺關縣、武鄉(xiāng)縣、右玉縣、左權(quán)縣、和順縣、平陸縣、五臺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
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吉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汾西縣、興縣、臨縣、石樓縣、嵐縣、方山縣、中陽縣
5.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75個)
 
 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土默特右旗、固陽縣、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海南區(qū)(烏海市)、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
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寧城縣、敖漢旗、松山區(qū)(赤峰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
東勝區(qū)(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準格爾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錦旗、烏審旗、伊金霍洛旗、扎蘭屯市、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
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杭錦后旗、豐鎮(zhèn)市、卓資縣、化德
縣、商都縣、興和縣、涼城縣、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后旗、四子王旗、烏蘭浩特市、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賚特旗、突泉
縣、阿巴嘎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鑲黃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多倫縣、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
6.遼寧省 (10個)
岫巖滿族自治縣、新賓滿族自治縣、清原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桓仁滿族自治縣、寬甸滿族自治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鳳城市、北寧市
7.吉林省 (11個)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伊通滿族自治縣、靖宇縣、鎮(zhèn)賚縣、通榆縣、大安市、龍井市、和龍市、汪清縣、安圖縣
8.黑龍江省 (14個)
延壽縣、泰來縣、甘南縣、拜泉縣、綏濱縣、饒河縣、林甸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樺南縣、樺川縣、湯原縣、撫遠縣、同江市、蘭西縣
9.上海市(無)
10.江蘇市(無)
11.浙江省 (1個)
景寧畬族自治縣
12.安徽省 (20個)
長豐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岳西縣、臨泉縣、阜南縣、潁上縣、無為縣、金安區(qū)(六安市)、裕安區(qū)(六安市)、壽縣、霍邱縣、舒城縣、金寨縣、霍山縣、利辛縣、石臺縣、涇縣
13.福建?。o)
14.江西省 (21個)
蓮花縣、修水縣、贛縣、上猶縣、安遠縣、寧都縣、于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尋烏縣、吉安縣、遂川縣、萬安縣、永新縣、井岡山市、樂安縣、廣昌縣、上饒縣、橫峰縣、余干縣、波陽縣
15.山東?。o)
16.河南省 (31個)
蘭考縣、欒川縣、嵩縣、汝陽縣、宜陽縣、洛寧縣、魯山縣、滑縣、封丘縣、范縣、臺前縣、盧氏縣、南召縣、淅川縣、社旗縣、桐柏縣、民權(quán)縣、睢縣、寧陵縣、虞城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淮濱縣、沈丘縣、淮陽縣、上蔡縣、平輿縣、確山縣、新蔡縣
17.湖北省 (26個)
陽新縣、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丹江口市、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孝昌縣、大悟縣、紅安縣、羅田縣、英山縣、蘄春縣、麻城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神農(nóng)架林區(qū)
18.湖南省 (24個)
 
 邵陽縣、隆回縣、城步苗族自治縣、平江縣、桑植縣、安化縣、汝城縣、桂東縣、新田縣、江華瑤族自治縣、沅陵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
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新化縣、瀘溪縣、鳳凰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龍山縣、永順縣、龍山縣
19.廣東省 (3個)
乳源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
20.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75 個)
 
 武鳴縣、隆安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橫縣、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陽朔縣、臨桂縣、靈川縣、全州縣、
興安縣、永福縣、灌陽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資源縣、平樂縣、荔蒲縣、恭城瑤族自治縣、蒼梧縣、藤縣、蒙山縣、合浦縣、上思縣、江洲區(qū)(崇左市)、港口區(qū)
(防城港市)、防城區(qū)(防城港市)、憑祥市、靈山縣、浦北縣、平南縣、容縣、陸川縣、博白縣、興業(yè)縣、右江區(qū)(百色市)、田陽縣、田東縣、平果縣、德保
縣、靖西縣、那坡縣、凌云縣、樂業(yè)縣、田林縣、西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金城江區(qū)(河池市)、宜州市、昭平縣、鐘山縣、富川瑤族自治縣、南丹縣、天峨縣、
鳳山縣、東蘭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忻城縣、象州縣、武宣縣、金秀瑤族自治縣、扶綏
縣、寧明縣、龍州縣、大新縣、天等縣
21.海南省 (9個)
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亞市、東方市、五指山市
22.重慶市 (25個)
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云陽縣、奉節(jié)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萬州區(qū)、南川市、涪陵區(qū)、黔江區(qū)
23.四川?。?33個)
 
 金堂縣、雙流縣、郫縣、大邑縣、蒲江縣、新津縣、市中區(qū)(廣元市)、元壩區(qū)(廣元市)、榮縣、富順縣、米易縣、鹽邊縣、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
中江縣、羅江縣、三臺縣、鹽亭縣、安縣、梓潼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
、朝天區(qū)、旺蒼縣、青川縣、劍閣縣、蒼溪縣、蓬溪縣、射洪縣、大英縣、威遠縣、資中縣、隆昌縣、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
族自治縣、嘉陵區(qū)(南充市)、南部縣、營山縣、蓬安縣、儀隴縣、西充縣、閬中市、仁壽縣、彭山縣、洪雅縣、丹棱縣、青神縣、宜賓縣、南溪縣、江安縣、長寧
縣、高縣、珙縣、筠連縣、興文縣、屏山縣、廣安區(qū)(廣安市)、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達縣、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渠縣、萬源市、名山縣、滎經(jīng)縣、漢
源縣、石棉縣、天全縣、蘆山縣、寶興縣、巴州區(qū)(巴中市)、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安岳縣、樂至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金川縣、小
金縣、黑水縣、馬爾康縣、壤塘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康定縣、瀘定縣、丹巴縣、九龍縣、雅江縣、道孚縣、爐霍縣、甘孜縣、新龍縣、德格縣、白玉
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巴塘縣、鄉(xiāng)城縣、稻城縣、得榮縣、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
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西昌市
24.貴州省 (83個)
花溪區(qū)(貴陽市)、清鎮(zhèn)
市、開陽縣、息烽縣、修文縣、鐘山區(qū)(六盤水市)、六枝特區(qū)(六盤水市)、水城縣、紅花崗區(qū)(遵義市)、匯川區(qū)(遵義市)、仁懷市、赤水市、盤縣、遵義
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平壩縣、西秀區(qū)(安順市)、普定縣、鎮(zhèn)寧布
依族苗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江口縣、玉屏侗族自治縣、石阡縣、思南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德江縣、沿河土家族自治
縣、松桃苗族自治縣、萬山特區(qū)(銅仁地區(qū))、興義市、興仁縣、普安縣、晴隆縣、貞豐縣、望謨縣、冊亨縣、安龍縣、畢節(jié)市、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織金
縣、納雍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銅仁市、赫章縣、凱里市、黃平縣、施秉縣、三穗縣、鎮(zhèn)遠縣、岑鞏縣、天柱縣、錦屏縣、劍河縣、臺江縣、黎平縣、榕江
縣、從江縣、雷山縣、麻江縣、丹寨縣、福泉市、都勻市、荔波縣、貴定縣、甕安縣、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長順縣、龍里縣、惠水縣、三都水族自治縣
25.云南省 (119個)
 
 東川區(qū)(昆明市)、呈貢縣、晉寧縣、富民縣、宜良縣、石林彝族自治縣、嵩明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宣威市、馬龍縣、陸良縣、師宗
縣、羅平縣、富源縣、會澤縣、沾益縣、江川縣、澄江縣、通??h、華寧縣、易門縣、峨山彝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施甸
縣、騰沖縣、龍陵縣、昌寧縣、昭陽區(qū)(昭通市)、魯?shù)榭h、巧家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綏江縣、鎮(zhèn)雄縣、彝良縣、威信縣、水富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zhèn)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江城哈尼
族彝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臨翔區(qū)(臨滄市)、鳳慶縣、云縣、永德縣、鎮(zhèn)康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
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瑞麗市、潞西市、雙柏縣、牟定縣、南華縣、楚雄市、姚安縣、大姚縣、永仁縣、元謀縣、武定縣、祿豐縣、蒙
自縣、屏邊苗族自治縣、建水縣、石屏縣、彌勒縣、瀘西縣、元陽縣、紅河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個舊市、開遠市、綠春縣、河口瑤族自治縣、文山縣、硯
山縣、西疇縣、麻栗坡縣、馬關縣、丘北縣、廣南縣、富寧縣、景洪市、勐??h、勐臘縣、漾濞彝族自治縣、大理市、祥云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云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梁河縣、盈江縣、隴川縣、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香格里拉縣、德欽縣、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26.西藏自治區(qū)(全部共73個)
27.陜西省 (89個)
 
 藍田縣、周至縣、戶縣、高陵縣、印臺區(qū)、耀州區(qū)、宜君縣、陳倉區(qū)(寶雞市)、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游縣、鳳縣、太白縣、三原
縣、涇陽縣、乾縣、禮泉縣、永壽縣、彬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武功縣、華陰市、臨渭區(qū)(渭南市)、華縣、潼關縣、大荔縣、合陽縣、澄城縣、蒲城縣、
白水縣、富平縣、寶塔區(qū)(延安市)、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起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宜川縣、黃龍縣、黃陵縣、南鄭縣、城固縣、
洋縣、西鄉(xiāng)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zhèn)巴縣、留壩縣、佛坪縣、榆陽區(qū)(榆林市)、神木縣、府谷縣、橫山縣、靖邊縣、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
縣、清澗縣、子洲縣、漢濱區(qū)(安康市)、漢陰縣、石泉縣、寧陜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zhèn)坪縣、旬陽縣、白河縣、商州區(qū)、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
陽縣、鎮(zhèn)安縣、柞水縣
28.甘肅省 (71 個)
永登縣、皋蘭縣、榆中縣、永昌縣、平川區(qū)(白銀市)、白銀區(qū)
(白銀市)、靖遠縣、會寧縣、景泰縣、麥積區(qū)(天水市)、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民勤縣、古浪縣、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
族自治縣、民樂縣、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涇川縣、靈臺縣、崇信縣、華亭縣、莊浪縣、靜寧縣、金塔縣、安西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
縣、慶城縣、環(huán)縣、華池縣、合水縣、正寧縣、寧縣、鎮(zhèn)原縣、通渭縣、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漳縣、岷縣、成縣、文縣、宕昌縣、康縣、西和縣、禮縣、徽
縣、兩當縣、臨夏縣、康樂縣、永靖縣、廣河縣、和政縣、東鄉(xiāng)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合作市、臨潭縣、卓尼縣、舟曲縣、迭部縣、瑪曲
縣、碌曲縣、夏河縣、安定區(qū)(定西市)、武都區(qū)(隴南市)
29.青海省 (42個)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中
縣、湟源縣、平安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門源回族自治縣、祁連縣、海晏縣、剛察縣、同仁縣、尖扎縣、澤庫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共和縣、同德縣、 貴德縣、興??h、貴南縣、瑪沁縣、班瑪縣甘德
縣、達日縣、久治縣、瑪多縣、玉樹縣、雜多縣、稱多縣、治多縣、囊謙縣、曲麻萊縣、格爾木市、德令哈市、烏蘭縣、都蘭縣、天峻縣、茫崖行政區(qū)、冷湖行政
區(qū)、大柴旦行政區(qū)
30.寧夏回族自治區(qū)(14個)
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平羅縣、鹽池縣、同心縣、原州區(qū)(固原市)、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中寧縣、海原縣、紅寺堡開發(fā)區(qū)(吳忠市)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71個)
 
 烏魯木齊縣、鄯善縣、托克遜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伊吾縣、呼圖壁縣、瑪納斯縣、奇臺縣、吉木薩爾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精河縣、溫泉縣、輪臺縣、尉
犁縣、若羌縣、且末縣、焉耆回族自治縣、和靜縣、和碩縣、博湖縣、溫宿縣、庫車縣、沙雅縣、新和縣、拜城縣、烏什縣、阿瓦提縣、柯坪縣、阿圖什市、阿克陶
縣、阿合奇縣、烏恰縣、疏附縣、疏勒縣、英吉沙縣、澤普縣、莎車縣、葉城縣、麥蓋提縣、岳普湖縣、伽師縣、巴楚縣、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和田縣、墨玉
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于田縣、民豐縣、伊寧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鞏留縣、新源縣、昭蘇縣、特克斯縣、尼勒克縣、額敏縣、沙灣縣、托里
縣、裕民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布爾津縣、富蘊縣、福海縣、哈巴河縣、青河縣、吉木乃縣、和田市、喀什市

關于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條件地區(qū)以及個人戶籍問題司法考試報名條件咱們不說那么懸呼,簡單一點。一就是文憑。本科最低限。如果是司法放寬地區(qū)??萍纯?。而且是在戶口所在地的市內(nèi)報名。
下面我把司法考試放寬地區(qū)的詳情單發(fā)在下面。
從2008年起,中部六省份符合西部大開發(fā)有關政策的243個縣(區(qū)、市)中的98個縣(區(qū))被增加為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區(qū),從而使全國放寬報名學歷條件的地方達到了25個省份的1213個縣(區(qū)、市)。此次公布的實施辦法也補充規(guī)定:國家司法考試的實施,可以在一定時期內(nèi),對民族自治地方和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考生,在報名學歷條件、考試合格標準等方面采取適當?shù)膬?yōu)惠措施,具體辦法由司法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確定。其次,普通高校在校四年級學生被允許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第三,臺灣居民可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第四,調(diào)整了四川等地震受災地區(qū)2008 年國家司法考試有關工作。
依據(jù)《司法部關于確定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的意見》(司發(fā)通[2007]38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中部六省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qū)等老工業(yè)基地和西部大開發(fā)有關政策范圍的通知》(國辦函[2007]2號),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所轄自治縣(旗),各自治區(qū)所轄縣(旗),各自治州所轄縣;國務院審批確定的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縣級市、區(qū));中部六省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有關政策的縣(市、區(qū))(不屬于國家或省扶貧開發(fā)重點的縣級市、區(qū)除外);西部地區(qū)(除西藏外)11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所轄縣(包括省級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級市、區(qū)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的縣級市、區(qū));西藏自治區(qū)所轄市、地區(qū)、縣、縣級市、市轄區(qū),可以將報名的學歷條件放寬為高等院校法律專業(yè)專科學歷,這一政策的適用期限截至2011年12月31日。(2008年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地區(qū)名單
1北京市(無)
2天津市(無)
3.河北省 (40個) 靈壽縣、贊皇縣 、平山縣、青龍滿族自治縣、大名縣、涉縣、廣平縣 、魏縣、臨城縣、巨鹿縣、廣宗縣、阜平縣、唐縣、淶源縣、順平縣、張北縣、康??h、沽源縣、尚義縣、蔚縣、陽原縣、懷安縣、萬全縣、赤城縣、崇禮縣、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寬城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東光縣、海興縣、鹽山縣、南皮縣、獻縣、孟村回族自治縣、大廠回族自治縣、武邑縣、武強縣、(涿鹿縣趙家蓬區(qū))
4.山西省 (55個)
婁煩縣、陽高縣、天鎮(zhèn)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平順縣、壺關縣、武鄉(xiāng)縣、右玉縣、左權(quán)縣、和順縣、平陸縣、五臺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吉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汾西縣、興縣、臨縣、石樓縣、嵐縣、方山縣、中陽縣、陽曲縣、大同縣、沁縣、沁源縣、陵川縣、榆社縣、昔陽縣、萬榮縣、聞喜縣、新絳縣、垣曲縣、夏縣、古縣、浮山縣、鄉(xiāng)寧縣、文水縣、交城縣、柳林縣、交口縣、離石區(qū)
5.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75個)
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土默特右旗、固陽縣、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海南區(qū)(烏海市)、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寧城縣、敖漢旗、松山區(qū)(赤峰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東勝區(qū)(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準格爾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錦旗、烏審旗、伊金霍洛旗、扎蘭屯市、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杭錦后旗、豐鎮(zhèn)市、卓資縣、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涼城縣、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后旗、四子王旗、烏蘭浩特市、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賚特旗、突泉縣、阿巴嘎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鑲黃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多倫縣、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
6.遼寧省 (10個)
岫巖滿族自治縣、新賓滿族自治縣、清原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桓仁滿族自治縣、寬甸滿族自治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鳳城市、北寧市
7.吉林省 (11個)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伊通滿族自治縣、靖宇縣、鎮(zhèn)賚縣、通榆縣、大安市、龍井市、和龍市、汪清縣、安圖縣
學法網(wǎng)
8.黑龍江省 (14個)
延壽縣、泰來縣、甘南縣、拜泉縣、綏濱縣、饒河縣、林甸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樺南縣、樺川縣、湯原縣、撫遠縣、同江市、蘭西縣 學法網(wǎng)
9.上海市(無)
10.江蘇省(無)
11.浙江省 (1個)
景寧畬族自治縣
12.安徽省 (30個)
長豐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岳西縣、臨泉縣、阜南縣、潁上縣、無為縣、金安區(qū)(六安市)、裕安區(qū)(六安市)、壽縣、霍邱縣、舒城縣、金寨縣、霍山縣、利辛縣、石臺縣、涇縣、懷遠縣、望江縣、定遠縣、太和縣、碭山縣、蕭縣、靈璧縣、泗 縣、渦陽縣、郎溪縣
13.福建省(無)
14.江西省 (38個)
蓮花縣、修水縣、贛縣、上猶縣、安遠縣、寧都縣、于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尋烏縣、吉安縣、遂川縣、萬安縣、永新縣、井岡山市、樂安縣、廣昌縣、上饒縣、橫峰縣、余干縣、波陽縣、德安縣、都昌縣、石城縣、吉水縣、峽江縣、新干縣、永豐縣、泰和縣、安福縣、萬載縣、銅鼓縣、黎川縣、南豐縣、宜黃縣、資溪縣、弋陽縣、萬年縣
15.山東?。o)
16.河南省 (51個)
蘭考縣、欒川縣、嵩縣、汝陽縣、宜陽縣、洛寧縣、魯山縣、滑縣、封丘縣、范縣、臺前縣、盧氏縣、南召縣、淅川縣、社旗縣、桐柏縣、民權(quán)縣、睢縣、寧陵縣、虞城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淮濱縣、沈丘縣、淮陽縣、上蔡縣、平輿縣、確山縣、新蔡縣、杞縣、通許縣、葉縣、郟縣、內(nèi)黃縣、原陽縣、南樂縣、濮陽縣、舞陽縣、柘城縣、夏邑縣、羅山縣、息縣、扶溝縣、商水縣、鄲城縣、太康縣、鹿邑縣、正陽縣、泌陽縣、汝南縣
17.湖北省 (35個)
陽新縣、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丹江口市、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孝昌縣、大悟縣、紅安縣、羅田縣、英山縣、蘄春縣、麻城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神農(nóng)架林區(qū)、遠安縣、興山縣、南漳縣、保康縣、監(jiān)利縣、團風縣、浠水縣、崇陽縣、通山縣
18.湖南省 (44個)
邵陽縣、隆回縣、城步苗族自治縣、平江縣、桑植縣、安化縣、汝城縣、桂東縣、新田縣、江華瑤族自治縣、沅陵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新化縣、瀘溪縣、鳳凰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龍山縣、永順縣、龍山縣、茶陵縣、炎陵縣、衡山縣、祁東縣、新邵縣、綏寧縣、新寧縣、澧縣、慈利縣、南縣、永興縣、安仁縣、祁陽縣、江永縣、寧遠縣、藍山縣、會同縣、雙峰縣、張家界市永定區(qū)、武陵源區(qū)
19.廣東省 (3個)
乳源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
20.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75 個)
武鳴縣、隆安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橫縣、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陽朔縣、臨桂縣、靈川縣、全州縣、興安縣、永??h、灌陽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資源縣、平樂縣、荔蒲縣、恭城瑤族自治縣、蒼梧縣、藤縣、蒙山縣、合浦縣、上思縣、江洲區(qū)(崇左市)、港口區(qū)(防城港市)、防城區(qū)(防城港市)、憑祥市、靈山縣、浦北縣、平南縣、容縣、陸川縣、博白縣、興業(yè)縣、右江區(qū)(百色市)、田陽縣、田東縣、平果縣、德??h、靖西縣、那坡縣、凌云縣、樂業(yè)縣、田林縣、西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金城江區(qū)(河池市)、宜州市、昭平縣、鐘山縣、富川瑤族自治縣、南丹縣、天峨縣、鳳山縣、東蘭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忻城縣、象州縣、武宣縣、金秀瑤族自治縣、扶綏縣、寧明縣、龍州縣、大新縣、天等縣
21.海南省 (9個)
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亞市、東方市、五指山市
22.重慶市 (25個)
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云陽縣、奉節(jié)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萬州區(qū)、南川市、涪陵區(qū)、黔江區(qū) 學法網(wǎng)
23.四川?。?34個)
金堂縣、雙流縣、郫縣、大邑縣、蒲江縣、新津縣、市中區(qū)(廣元市)、元壩區(qū)(廣元市)、朝天區(qū)(廣元市)、榮縣、富順縣、米易縣、鹽邊縣、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中江縣、羅江縣、三臺縣、鹽亭縣、安縣、梓潼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旺蒼縣、青川縣、劍閣縣、蒼溪縣、蓬溪縣、射洪縣、大英縣、威遠縣、資中縣、隆昌縣、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嘉陵區(qū)(南充市)、南部縣、營山縣、蓬安縣、儀隴縣、西充縣、閬中市、仁壽縣、彭山縣、洪雅縣、丹棱縣、青神縣、宜賓縣、南溪縣、江安縣、長寧縣、高縣、珙縣、筠連縣、興文縣、屏山縣、廣安區(qū)(廣安市)、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達縣、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渠縣、萬源市、名山縣、滎經(jīng)縣、漢源縣、石棉縣、天全縣、蘆山縣、寶興縣、巴州區(qū)(巴中市)、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安岳縣、樂至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金川縣、小金縣、黑水縣、馬爾康縣、壤塘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康定縣、瀘定縣、丹巴縣、九龍縣、雅江縣、道孚縣、爐霍縣、甘孜縣、新龍縣、德格縣、白玉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巴塘縣、鄉(xiāng)城縣、稻城縣、得榮縣、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西昌市 、金口河區(qū)(樂山市)
24.貴州省 (83個)
花溪區(qū)(貴陽市)、清鎮(zhèn)市、開陽縣、息烽縣、修文縣、鐘山區(qū)(六盤水市)、六枝特區(qū)(六盤水市)、水城縣、紅花崗區(qū)(遵義市)、匯川區(qū)(遵義市)、仁懷市、赤水市、盤縣、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平壩縣、西秀區(qū)(安順市)、普定縣、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江口縣、玉屏侗族自治縣、石阡縣、思南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德江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萬山特區(qū)(銅仁地區(qū))、興義市、興仁縣、普安縣、晴隆縣、貞豐縣、望謨縣、冊亨縣、安龍縣、畢節(jié)市、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織金縣、納雍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銅仁市、赫章縣、凱里市、黃平縣、施秉縣、三穗縣、鎮(zhèn)遠縣、岑鞏縣、天柱縣、錦屏縣、劍河縣、臺江縣、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雷山縣、麻江縣、丹寨縣、福泉市、都勻市、荔波縣、貴定縣、甕安縣、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長順縣、龍里縣、惠水縣、三都水族自治縣
25.云南省 (119個)
東川區(qū)(昆明市)、呈貢縣、晉寧縣、富民縣、宜良縣、石林彝族自治縣、嵩明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宣威市、馬龍縣、陸良縣、師宗縣、羅平縣、富源縣、會澤縣、沾益縣、江川縣、澄江縣、通??h、華寧縣、易門縣、峨山彝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施甸縣、騰沖縣、龍陵縣、昌寧縣、昭陽區(qū)(昭通市)、魯?shù)榭h、巧家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綏江縣、鎮(zhèn)雄縣、彝良縣、威信縣、水富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zhèn)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臨翔區(qū)(臨滄市)、鳳慶縣、云縣、永德縣、鎮(zhèn)康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瑞麗市、潞西市、雙柏縣、牟定縣、南華縣、楚雄市、姚安縣、大姚縣、永仁縣、元謀縣、武定縣、祿豐縣、蒙自縣、屏邊苗族自治縣、建水縣、石屏縣、彌勒縣、瀘西縣、元陽縣、紅河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個舊市、開遠市、綠春縣、河口瑤族自治縣、文山縣、硯山縣、西疇縣、麻栗坡縣、馬關縣、丘北縣、廣南縣、富寧縣、景洪市、勐??h、勐臘縣、漾濞彝族自治縣、大理市、祥云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云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梁河縣、盈江縣、隴川縣、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香格里拉縣、德欽縣、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26.西藏自治區(qū)(全部共73個)
27.陜西省 (89個)
藍田縣、周至縣、戶縣、高陵縣、印臺區(qū)(銅川市)、耀州區(qū)(銅川市)、宜君縣、陳倉區(qū)(寶雞市)、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游縣、鳳縣、太白縣、三原縣、涇陽縣、乾縣、禮泉縣、永壽縣、彬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武功縣、華陰市、臨渭區(qū)(渭南市)、華縣、潼關縣、大荔縣、合陽縣、澄城縣、蒲城縣、白水縣、富平縣、寶塔區(qū)(延安市)、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起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宜川縣、黃龍縣、黃陵縣、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xiāng)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zhèn)巴縣、留壩縣、佛坪縣、榆陽區(qū)(榆林市)、神木縣、府谷縣、橫山縣、靖邊縣、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漢濱區(qū)(安康市)、漢陰縣、石泉縣、寧陜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zhèn)坪縣、旬陽縣、白河縣、商州區(qū)(商洛市)、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zhèn)安縣、柞水縣 學法網(wǎng)
28.甘肅省 (71 個)
永登縣、皋蘭縣、榆中縣、永昌縣、平川區(qū)(白銀市)、白銀區(qū)(白銀市)、靖遠縣、會寧縣、景泰縣、麥積區(qū)(天水市)、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民勤縣、古浪縣、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民樂縣、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涇川縣、靈臺縣、崇信縣、華亭縣、莊浪縣、靜寧縣、金塔縣、安西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慶城縣、環(huán)縣、華池縣、合水縣、正寧縣、寧縣、鎮(zhèn)原縣、通渭縣、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漳縣、岷縣、成縣、文縣、宕昌縣、康縣、西和縣、禮縣、徽縣、兩當縣、臨夏縣、康樂縣、永靖縣、廣河縣、和政縣、東鄉(xiāng)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合作市、臨潭縣、卓尼縣、舟曲縣、迭部縣、瑪曲縣、碌曲縣、夏河縣、安定區(qū)(定西市)、武都區(qū)(隴南市)
29.青海省 (42個)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中縣、湟源縣、平安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門源回族自治縣、祁連縣、海晏縣、剛察縣、同仁縣、尖扎縣、澤庫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共和縣、同德縣、貴德縣、興海縣、貴南縣、瑪沁縣、班瑪縣甘德縣、達日縣、久治縣、瑪多縣、玉樹縣、雜多縣、稱多縣、治多縣、囊謙縣、曲麻萊縣、格爾木市、德令哈市、烏蘭縣、都蘭縣、天峻縣、茫崖行政區(qū)、冷湖行政區(qū)、大柴旦行政區(qū)
30.寧夏回族自治區(qū)(14個)
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平羅縣、鹽池縣、同心縣、原州區(qū)(固原市)、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中寧縣、海原縣、紅寺堡開發(fā)區(qū)(吳忠市)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71個)
烏魯木齊縣、鄯善縣、托克遜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伊吾縣、呼圖壁縣、瑪納斯縣、奇臺縣、吉木薩爾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精河縣、溫泉縣、輪臺縣、尉犁縣、若羌縣、且末縣、焉耆回族自治縣、和靜縣、和碩縣、博湖縣、溫宿縣、庫車縣、沙雅縣、新和縣、拜城縣、烏什縣、阿瓦提縣、柯坪縣、阿圖什市、阿克陶縣、阿合奇縣、烏恰縣、疏附縣、疏勒縣、英吉沙縣、澤普縣、莎車縣、葉城縣、麥蓋提縣、岳普湖縣、伽師縣、巴楚縣、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和田縣、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于田縣、民豐縣、伊寧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鞏留縣、新源縣、昭蘇縣、特克斯縣、尼勒克縣、額敏縣、沙灣縣、托里縣、裕民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布爾津縣、富蘊縣、福??h、哈巴河縣、青河縣、吉木乃縣、和田市、喀什市

2010年司法考試報名的時間和條件都是什么報名時間分網(wǎng)上預報名和現(xiàn)場確認.網(wǎng)報在6月.現(xiàn)場確認在7月.相關信息可以去中國普法網(wǎng)看.
條件....本科學歷 包括非法律專業(yè)的.18歲以上 中國國籍.沒犯法沒被開除過公職.

律師資格證報考條件申請律師執(zhí)業(yè)必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取得法律職業(yè)資格。國家司法考試每年舉行一次。具體考試時間和相關安排在舉行考試三個月前向社會公布。一般是在每年的九月中旬。
國家司法考試的內(nèi)容包括:理論法學、應用法學、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法律實務和法律職業(yè)道德。
符合以下條件的人員,可以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
(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二)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享有選舉權(quán)和被選舉權(quán);
(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四)高等院校法律專業(yè)本科畢業(yè)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專業(yè)本科畢業(yè)并具有法律專業(yè)知識;
(五)品行良好。
自2007年5月起至2011年12月31日,下列地方的國家司法考試報名學歷條件可以放寬為高等院校法律專業(yè)專科畢業(yè):
一、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所轄的自治縣、自治旗,各自治區(qū)所轄縣、旗,各自治州所轄縣;
二、國務院審批確定的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縣級市、區(qū));
三、西部地區(qū)(除西藏外)11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所轄縣(包括省級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級市、區(qū)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的縣級市、區(qū));
四、西藏自治區(qū)所轄市、地區(qū)、縣、縣級市、市轄區(qū)。
附件: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名單
司 法 部
二○○七年五月二十九日
附件
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名單
1.北京市(無)
2.天津市(無)
3.河北省 (40個)
靈壽縣、贊皇縣 、平山縣、青龍滿族自治縣、大名縣、涉縣、廣平縣 、魏縣、臨城縣、巨鹿縣 、廣宗縣、阜平縣、唐縣、淶源縣、順平縣、張北縣、康??h、沽源縣、尚義縣、蔚縣、陽原縣、懷安縣、萬全縣、赤城縣、崇禮縣、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寬城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東光縣、海興縣、鹽山縣、南皮縣 、獻縣、孟村回族自治縣、大廠回族自治縣、武邑縣、武強縣、(涿鹿縣趙家蓬區(qū))
4.山西省 (35個)
婁煩縣、陽高縣、天鎮(zhèn)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平順縣、壺關縣、武鄉(xiāng)縣、右玉縣、左權(quán)縣、和順縣、平陸縣、五臺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吉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汾西縣、興縣、臨縣、石樓縣、嵐縣、方山縣、中陽縣
5.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75個)
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土默特右旗、固陽縣、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海南區(qū)(烏海市)、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寧城縣、敖漢旗、松山區(qū)(赤峰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東勝區(qū)(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準格爾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錦旗、烏審旗、伊金霍洛旗、扎蘭屯市、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杭錦后旗、豐鎮(zhèn)市、卓資縣、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涼城縣、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后旗、四子王旗、烏蘭浩特市、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賚特旗、突泉縣、阿巴嘎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鑲黃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多倫縣、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
6.遼寧省 (10個)
岫巖滿族自治縣、新賓滿族自治縣、清原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桓仁滿族自治縣、寬甸滿族自治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鳳城市、北寧市
7.吉林省 (11個)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伊通滿族自治縣、靖宇縣、鎮(zhèn)賚縣、通榆縣、大安市、龍井市、和龍市、汪清縣、安圖縣
8.黑龍江省 (14個)
延壽縣、泰來縣、甘南縣、拜泉縣、綏濱縣、饒河縣、林甸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樺南縣、樺川縣、湯原縣、撫遠縣、同江市、蘭西縣
9.上海市(無)
10.江蘇市(無)
11.浙江省 (1個)
景寧畬族自治縣
12.安徽省 (20個)
長豐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岳西縣、臨泉縣、阜南縣、潁上縣、無為縣、金安區(qū)(六安市)、裕安區(qū)(六安市)、壽縣、霍邱縣、舒城縣、金寨縣、霍山縣、利辛縣、石臺縣、涇縣
13.福建?。o)
14.江西省 (21個)
蓮花縣、修水縣、贛縣、上猶縣、安遠縣、寧都縣、于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尋烏縣、吉安縣、遂川縣、萬安縣、永新縣、井岡山市、樂安縣、廣昌縣、上饒縣、橫峰縣、余干縣、波陽縣
15.山東?。o)
16.河南省 (31個)
蘭考縣、欒川縣、嵩縣、汝陽縣、宜陽縣、洛寧縣、魯山縣、滑縣、封丘縣、范縣、臺前縣、盧氏縣、南召縣、淅川縣、社旗縣、桐柏縣、民權(quán)縣、睢縣、寧陵縣、虞城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淮濱縣、沈丘縣、淮陽縣、上蔡縣、平輿縣、確山縣、新蔡縣
17.湖北省 (26個)
陽新縣、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丹江口市、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孝昌縣、大悟縣、紅安縣、羅田縣、英山縣、蘄春縣、麻城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神農(nóng)架林區(qū)
18.湖南省 (24個)
邵陽縣、隆回縣、城步苗族自治縣、平江縣、桑植縣、安化縣、汝城縣、桂東縣、新田縣、江華瑤族自治縣、沅陵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新化縣、瀘溪縣、鳳凰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龍山縣、永順縣、龍山縣
19.廣東省 (3個)
乳源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
20.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75 個)
武鳴縣、隆安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橫縣、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陽朔縣、臨桂縣、靈川縣、全州縣、興安縣、永??h、灌陽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資源縣、平樂縣、荔蒲縣、恭城瑤族自治縣、蒼梧縣、藤縣、蒙山縣、合浦縣、上思縣、江洲區(qū)(崇左市)、港口區(qū)(防城港市)、防城區(qū)(防城港市)、憑祥市、靈山縣、浦北縣、平南縣、容縣、陸川縣、博白縣、興業(yè)縣、右江區(qū)(百色市)、田陽縣、田東縣、平果縣、德??h、靖西縣、那坡縣、凌云縣、樂業(yè)縣、田林縣、西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金城江區(qū)(河池市)、宜州市、昭平縣、鐘山縣、富川瑤族自治縣、南丹縣、天峨縣、鳳山縣、東蘭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忻城縣、象州縣、武宣縣、金秀瑤族自治縣、扶綏縣、寧明縣、龍州縣、大新縣、天等縣
21.海南省 (9個)
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亞市、東方市、五指山市
22.重慶市 (25個)
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云陽縣、奉節(jié)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萬州區(qū)、南川市、涪陵區(qū)、黔江區(qū)
23.四川省(133個)
金堂縣、雙流縣、郫縣、大邑縣、蒲江縣、新津縣、市中區(qū)(廣元市)、元壩區(qū)(廣元市)、榮縣、富順縣、米易縣、鹽邊縣、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中江縣、羅江縣、三臺縣、鹽亭縣、安縣、梓潼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 、朝天區(qū)、旺蒼縣、青川縣、劍閣縣、蒼溪縣、蓬溪縣、射洪縣、大英縣、威遠縣、資中縣、隆昌縣、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嘉陵區(qū)(南充市)、南部縣、營山縣、蓬安縣、儀隴縣、西充縣、閬中市、仁壽縣、彭山縣、洪雅縣、丹棱縣、青神縣、宜賓縣、南溪縣、江安縣、長寧縣、高縣、珙縣、筠連縣、興文縣、屏山縣、廣安區(qū)(廣安市)、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達縣、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渠縣、萬源市、名山縣、滎經(jīng)縣、漢源縣、石棉縣、天全縣、蘆山縣、寶興縣、巴州區(qū)(巴中市)、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安岳縣、樂至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金川縣、小金縣、黑水縣、馬爾康縣、壤塘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康定縣、瀘定縣、丹巴縣、九龍縣、雅江縣、道孚縣、爐霍縣、甘孜縣、新龍縣、德格縣、白玉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巴塘縣、鄉(xiāng)城縣、稻城縣、得榮縣、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西昌市
24.貴州省 (83個)
花溪區(qū)(貴陽市)、清鎮(zhèn)市、開陽縣、息烽縣、修文縣、鐘山區(qū)(六盤水市)、六枝特區(qū)(六盤水市)、水城縣、紅花崗區(qū)(遵義市)、匯川區(qū)(遵義市)、仁懷市、赤水市、盤縣、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平壩縣、西秀區(qū)(安順市)、普定縣、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江口縣、玉屏侗族自治縣、石阡縣、思南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德江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萬山特區(qū)(銅仁地區(qū))、興義市、興仁縣、普安縣、晴隆縣、貞豐縣、望謨縣、冊亨縣、安龍縣、畢節(jié)市、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織金縣、納雍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銅仁市、赫章縣、凱里市、黃平縣、施秉縣、三穗縣、鎮(zhèn)遠縣、岑鞏縣、天柱縣、錦屏縣、劍河縣、臺江縣、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雷山縣、麻江縣、丹寨縣、福泉市、都勻市、荔波縣、貴定縣、甕安縣、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長順縣、龍里縣、惠水縣、三都水族自治縣
25.云南省 (119個)
東川區(qū)(昆明市)、呈貢縣、晉寧縣、富民縣、宜良縣、石林彝族自治縣、嵩明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宣威市、馬龍縣、陸良縣、師宗縣、羅平縣、富源縣、會澤縣、沾益縣、江川縣、澄江縣、通海縣、華寧縣、易門縣、峨山彝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施甸縣、騰沖縣、龍陵縣、昌寧縣、昭陽區(qū)(昭通市)、魯?shù)榭h、巧家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綏江縣、鎮(zhèn)雄縣、彝良縣、威信縣、水富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zhèn)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臨翔區(qū)(臨滄市)、鳳慶縣、云縣、永德縣、鎮(zhèn)康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瑞麗市、潞西市、雙柏縣、牟定縣、南華縣、楚雄市、姚安縣、大姚縣、永仁縣、元謀縣、武定縣、祿豐縣、蒙自縣、屏邊苗族自治縣、建水縣、石屏縣、彌勒縣、瀘西縣、元陽縣、紅河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個舊市、開遠市、綠春縣、河口瑤族自治縣、文山縣、硯山縣、西疇縣、麻栗坡縣、馬關縣、丘北縣、廣南縣、富寧縣、景洪市、勐??h、勐臘縣、漾濞彝族自治縣、大理市、祥云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云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梁河縣、盈江縣、隴川縣、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香格里拉縣、德欽縣、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26.西藏自治區(qū)(全部共73個)
27.陜西省 (89個)
藍田縣、周至縣、戶縣、高陵縣、印臺區(qū)、耀州區(qū)、宜君縣、陳倉區(qū)(寶雞市)、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游縣、鳳縣、太白縣、三原縣、涇陽縣、乾縣、禮泉縣、永壽縣、彬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武功縣、華陰市、臨渭區(qū)(渭南市)、華縣、潼關縣、大荔縣、合陽縣、澄城縣、蒲城縣、白水縣、富平縣、寶塔區(qū)(延安市)、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起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宜川縣、黃龍縣、黃陵縣、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xiāng)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zhèn)巴縣、留壩縣、佛坪縣、榆陽區(qū)(榆林市)、神木縣、府谷縣、橫山縣、靖邊縣、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漢濱區(qū)(安康市)、漢陰縣、石泉縣、寧陜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zhèn)坪縣、旬陽縣、白河縣、商州區(qū)、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zhèn)安縣、柞水縣
28.甘肅省 (71 個)
永登縣、皋蘭縣、榆中縣、永昌縣、平川區(qū)(白銀市)、白銀區(qū)(白銀市)、靖遠縣、會寧縣、景泰縣、麥積區(qū)(天水市)、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民勤縣、古浪縣、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民樂縣、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涇川縣、靈臺縣、崇信縣、華亭縣、莊浪縣、靜寧縣、金塔縣、安西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慶城縣、環(huán)縣、華池縣、合水縣、正寧縣、寧縣、鎮(zhèn)原縣、通渭縣、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漳縣、岷縣、成縣、文縣、宕昌縣、康縣、西和縣、禮縣、徽縣、兩當縣、臨夏縣、康樂縣、永靖縣、廣河縣、和政縣、東鄉(xiāng)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合作市、臨潭縣、卓尼縣、舟曲縣、迭部縣、瑪曲縣、碌曲縣、夏河縣、安定區(qū)(定西市)、武都區(qū)(隴南市)
29.青海省 (42個)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中縣、湟源縣、平安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門源回族自治縣、祁連縣、海晏縣、剛察縣、同仁縣、尖扎縣、澤庫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共和縣、同德縣、 貴德縣、興??h、貴南縣、瑪沁縣、班瑪縣甘德縣、達日縣、久治縣、瑪多縣、玉樹縣、雜多縣、稱多縣、治多縣、囊謙縣、曲麻萊縣、格爾木市、德令哈市、烏蘭縣、都蘭縣、天峻縣、茫崖行政區(qū)、冷湖行政區(qū)、大柴旦行政區(qū)
30.寧夏回族自治區(qū)(14個)
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平羅縣、鹽池縣、同心縣、原州區(qū)(固原市)、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中寧縣、海原縣、紅寺堡開發(fā)區(qū)(吳忠市)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71個)
烏魯木齊縣、鄯善縣、托克遜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伊吾縣、呼圖壁縣、瑪納斯縣、奇臺縣、吉木薩爾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精河縣、溫泉縣、輪臺縣、尉犁縣、若羌縣、且末縣、焉耆回族自治縣、和靜縣、和碩縣、博湖縣、溫宿縣、庫車縣、沙雅縣、新和縣、拜城縣、烏什縣、阿瓦提縣、柯坪縣、阿圖什市、阿克陶縣、阿合奇縣、烏恰縣、疏附縣、疏勒縣、英吉沙縣、澤普縣、莎車縣、葉城縣、麥蓋提縣、岳普湖縣、伽師縣、巴楚縣、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和田縣、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于田縣、民豐縣、伊寧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鞏留縣、新源縣、昭蘇縣、特克斯縣、尼勒克縣、額敏縣、沙灣縣、托里縣、裕民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布爾津縣、富蘊縣、福海縣、哈巴河縣、青河縣、吉木乃縣、和田市、喀什市
司法考試被稱為中國第一考,通過率一般在10%左右。
祝你成功!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zhuǎn)載注明出處:http://www.tengyi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