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 在國外留學的人是不是特別多?


民國時期 在國外留學的人是不是特別多?是的。在民國期間去國外留學的人是非常多的。因為當時我們的國家稱之國家落后,民族之重任落于青年人的擔當上。所以很多有志青年就出發(fā)前往國外去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帶回國內(nèi),強壯己國。所以當時由于他們這種思想就導致要出國的人特別多。
民國時期 在國外留學的人是不是特別多?

民國時期10萬學子留學海外,為何大多數(shù)人都回國發(fā)展?

根據(jù)民國時期的記載統(tǒng)計,當時中國的學生還是很多選擇出國發(fā)展,大約有10萬留學生外出留洋,但是最終大部分的人都選擇回到國家,為什么會有如此明顯的差距?絕大部分的留學生完全放棄國外的條件,直接選擇回國發(fā)展,要知道當時的中國根本就不如現(xiàn)在的繁榮昌盛,為什么會有如此反常的現(xiàn)象,難道真的是赤子之心嗎?其實最主要的是因為下面的原因。

民國時期 在國外留學的人是不是特別多?

政府的邀請

民國時期 在國外留學的人是不是特別多?

早在民國之前,當時的清政府雖然已經(jīng)沒落,但是仍然想找機會崛起,同時也知道知識分子的重要性,所以很早就已經(jīng)對于留學生展開大門,并且也下詔留學生可以回國考試。之后再按照考試結果,也同樣可以授予相應的出身。

當時之所以這么做,主要就是為了能夠減輕革命的力量,但是對于這些從小就接受教育的學生來說,無疑就是進入到政界最快的一種方式。譬如說,在袁世凱時期當時報名的留學生有250名,最終有6成以上全部都被錄取,有些進入中央各部擔任官職,有些進入中央部門學習,在等待一兩年之后基本上都能夠擔任重要的職務。

回國可以成教授

這些回國的人學歷非常的高,學到的知識也是比較先進,所以相比國內(nèi)當時落后的情況,回國之后基本上都能夠成為學校的教授。當時的社會情形非常的緊迫,特別是高層次人才更是稀缺,其實本身就如此。

比如說當年胡適也曾經(jīng)在美國讀書,但是在還沒有拿到畢業(yè)證書的情況下,北大早就已經(jīng)向他發(fā)出邀請,要知道當時的胡適才只有20歲出頭,如此的待遇,相信很多人都沒有辦法拒絕。

除了他之外,也有很多人有過相似的經(jīng)歷,比如顧維鈞也曾經(jīng)有過相似的經(jīng)歷,當時在還沒有拿到博士學位的情況下,袁世凱就已經(jīng)拋出橄欖枝,邀請他成為自己的總統(tǒng)秘書,相信任何一種人在面對眼前的機遇時,都不可能會無動于衷吧。

待遇水準有差別

其實在清朝末年時候,大部分的人對于自身的文化早就已經(jīng)喪失信心,也認為只有西方強大的軍事,才能夠真正讓國家進入繁榮富強的階段,那么到底誰能夠承擔此重任,肯定也就是留學生,當時就是寄希望于留學生學得先進知識,從而能夠發(fā)明出一樣先進的武器。

但是當時本身就有這樣的一種現(xiàn)狀,西洋留學的根本就看不上東洋留學的,東洋留學的也在心中鄙視本土上學,所以在薪酬上就有著明顯的一種對比,渡過一層金的這些留學生,可拿到的薪酬直接超過本土學生的三倍,比如說英國留學歸來之后最起碼可以拿到200塊左右的月薪,但是本土的大學生卻只有60塊,如此的差別也是非常明顯的,自然也會吸引很多留學生回到國內(nèi)。

民國時期出國很容易嗎

比較容易。

第一次為民國初年。民國建立之初,地方行政區(qū)劃設置仍沿清季之制,全國設23省,省下實行省、府(州)、縣(州、廳)三級管理體制。1913年1月,袁世凱政府頒布《劃一現(xiàn)行地方各級行政官廳組織令》,廢除舊有地方制度,改設省、道、縣三級管理體制。

全國共分22個省。各省之外。另設5個特別行政區(qū),除在京城設京兆特別行政區(qū)外,以山西省長城以北原來歸化等12直隸廳舊地,以及內(nèi)蒙古河套內(nèi)外的伊克昭、烏蘭察布二盟諸』生旗牧地設立綏遠特別行政區(qū)。

以直隸的原承德、朝陽二府和赤峰直隸州舊地,以及內(nèi)蒙古昭烏達、卓索圖二盟牧地設熱河特別行政區(qū);以川邊、滇邊毗鄰西藏等處劃為川邊特別行政區(qū);以直隸口北道的獨石、張北、多倫諸地和綏遠的豐鎮(zhèn)、興和、涼城、陶林4縣,以及內(nèi)蒙錫林郭勒盟察哈爾八旗牧地設察哈爾特別行政區(qū)。

另有外蒙古、西藏兩個地方及寧夏、青海兩個地區(qū),共32個一級行政區(qū)劃。省和特別行政區(qū)下設道,道下設縣。對蒙古和西藏地方基本沿用清代舊制。蒙古地區(qū)漠南采用盟、旗制,漠北采用部(盟)、旗制,西藏采用宗、豁制。

民國時期10萬學子留學海外,為什么大多人都回國發(fā)展?

民國時期10萬學子留學海外,為了祖國的強大,他們都回國發(fā)展。民國時期剛剛推翻2000年的封建帝制。西方的民主新思潮,俄國10月革命。在世界范圍內(nèi)起著影響的作用,中國也不例外。在這2000年的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之下,因為自閉政策,因為愚昧,使得國民非常的落后愚昧,國力非常的柔弱。所以華人在世界國際地位都是非常低下的。

很多有識之士有志之士看到國人的這種境地,開始思考學習接受更先進的東西,于是大批的仁人志士出國留學取經(jīng)。于是他們刻苦努力奮斗拼搏在各行各業(yè),軍事,工業(yè),農(nóng)業(yè)輕工業(yè)等等的領域。帶著一腔救國的熱血,懷揣著夢想,懷揣著沖天之志。參與祖國的建設。就是那個時候,中華民族漸漸醒來,東方睡獅漸漸醒來。就因為有他們,才有了后來的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礎。就是因為他們國人才沖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縛,讓新的思想新的主張得以發(fā)展。

因為2000年的封建統(tǒng)治使得中國走向了衰敗。成為世界列強的肥肉,任意踐踏,任意欺凌,任意掠奪。在受欺凌的過程中,國人也看到外國人的強大。所以很多人開始出國留學,探求救國的道路。這就有了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不畏艱險,不怕困難,排除萬難,歷經(jīng)千辛萬苦漂洋過海,忍辱負重也要把真本事學到手。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意志鑄就了勇敢的靈魂,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一代一代的努力。民國時期十萬學子留學海外,他們也不例外,前赴后繼,就是為了祖國的強大,他們都回國發(fā)展。

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有極強的學習能力,在留學的日日夜夜里,他們勤工儉學,忍饑挨餓,也在所不惜都在拼搏奮斗,就是為了強大自己的祖國。這就是為什么民國時期10萬學子留學海外并且回國發(fā)展真正原因和動力。

想問幾件關于民國時期留學生的問題?1.出生寒門很難有機會出國留學,至少溫飽以上才有機會,至于一些公費出國的名額,也是被別人早早的瓜分了。但是因為日本生活費便宜,大概只需要日本的一半,坐船就可以到達。2.去的大學五花八門,因為大部分都是去混個頭銜,鍍金。好一點的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能學到點東西,也給中國培養(yǎng)了一些人才。比較好的就是早稻田,明治。一般2-3年。3.這個要分。公費出國的一般回來都會根據(jù)你的專業(yè)/關系來決定職位,大概和現(xiàn)在的科長水平差不多。(主要還是靠關系,中國歷來是人情社會)自費的也要分。一般來說留學歐美的都是學了東西的,回來可能更多的是搞科研,去高校。去日本的混子比較多,很多當時加入了同盟會,后來就一起干革命了。自己謀求職位看水平了。可以參考一本書,中國留學史
祝你好運望采納,如有疑惑歡迎追問。

民國期間,學生留洋要花費多少?

隨著社會開放和對教育重視,近年來國人赴海外留學規(guī)??焖贁U大。然留學費用支出龐大,就是對城市較富裕家庭來說,也不是個輕松負擔。于是就想回首看看,早年國人留學海外時費用是個什么狀況?這倒是一個緊貼人們實際生活而蠻有意思的話題。

早先國人去國外學習是極個別的。咱中國的文化科技曾傲視群雄,從來都是他人來訪學習。像唐三藏那樣西出“取經(jīng)”(且是公費官派)就絕對稀有的。只是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在抵御列強遭受了一系列失敗后,愛國志士為尋強國之策才紛紛走出國門求學。當年留學方向和方式,與今天倒是差不多:留學歐美和日本等國;公派、自費及勤工儉學不等。

那時的留學可沒啥“經(jīng)濟擔?!甭闊?,“簽證”也沒難度(當時中國人去日本甚至不需簽證?。?。只要有準備就可出發(fā)。“準備”則水平高低不等,有人是勤工儉學,沒幾個錢也上路,準備的就是“一顆紅心”;也有像錢鐘書小說《圍城》里方鴻漸,籌錢“二萬元的款子,折合外匯一千三百鎊”,這已是充分的物質(zhì)準備了。

只是方鴻漸在海外“四年倒換了三個大學,倫敦、巴黎、柏林····”因其“興趣廣泛,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第四年春時只有剩四百英鎊,回國時便花四十美元,搞個“克萊登大學”博士假文憑。這聽起來笑話,但生活中不乏實例,如知名學者陳寅恪,就是當年在歐美20多所大學里聽過課,卻沒獲一張文憑。但他回國后,就被當年赫赫大名的清華招其當導師,沒像方先生那樣倒霉落魄。

方鴻漸當年花“二萬”留洋不是個小數(shù)。上世紀30年代的一元銀洋買力約是今天人民幣八十元左右。這里的兩萬大洋可當今天的一百六十萬元人民幣左右。

如果說上述數(shù)字取小說中來,真實性遭受嫌疑。下面不妨查相關史料來看。據(jù)權威《劍橋中國史》稱:“庚子賠款使得中國政府一蹶不振的過高賠款”,“從如何角度看,這個數(shù)目都可以被視為帝國主義掠奪頂峰的可恥標志”。

于是在1908年,美國國會對中國“減免賠償”,其“賠償”中超出美國“實際損失的那一部分”,用以“在美國教育中國人的費用支出”,其總數(shù)是11961121.76美元。就此1909-29年間,共有1268人以此獎學金赴美留學。這里的11961121.76美元平均在1268人身上就是9433.06美元。(注意:這帳目計算已精確到小數(shù)后兩位,應該是比較嚴肅的。)

現(xiàn)在問題是當年9433美元值多少?這里我們用今昔黃金與美元價格作參照。1909-29年間,每盎司黃金約20美元。今天(2015年)黃金對美元匯率是每盎司為1100美元上下。

這樣,可有較充分根據(jù)說當年“庚款留美”每人開銷約471.65盎司黃金,大約相當今天的518815美元。當然,這樣的計算方法,肯定不科學,因為當年的社會積累的財富遠沒有今天這樣富足。但從中可見,“庚款留美”在當時絕對是個教育“高消費”。比方鴻漸的自費留學歐洲貴得多。而“庚款”是美國人單方出價操作,“昂貴”在所難免。

圖片說明:這是一張早年考取“庚款留美”的中國留學生舊照。

說“庚款留美”貴,不是主觀臆斷沒有根據(jù)的。如以留德和留日作比較。1906年,蔡元培以進士之身為北京瀚林院“公派”去德留學(有點“訪問學者”的意思)。中國駐德公使給其資費是每月42銀元支付教育消費。后蔡元培自己賺稿費“半工半讀”,則另有論。1919年梁啟超在對柏林考察后對朋友稱:“覺得學費之廉出人意料”“每個學生如有個30或40元,就盡可從容度日”,因而建議“動員國內(nèi)大公司每年出資本五千或兩萬元,可派學生十或二十人····”

圖片說明 這張照片是1912年時,蔡元培先生和家人在德國的合影。

而留日比留德還便宜些。如1902年,魯迅先生作為官費生去日留學。其每月“官費”是36銀元。據(jù)當年留日學生回憶是足以對付學費、租房等生活開銷。這從一側面反映了當年中日國民生產(chǎn)率水平差距不大。當年36元銀元,也就國內(nèi)大城市中等職員月薪。

由于留日費用低廉,中國留日學生較多。于是日本也像今天開“語言學?!币粯?,開出許多賺中國學生錢的學校。而當年國人不屑對學日本文化和語言,因文化是日本從中國學的;也沒如今假“學”打苦工爭辛苦錢那份勢利。大家多學科技和軍事。

于是日本就開出“振武”之類的預備學校,學軍得先入此類學校,從中選優(yōu)隨日軍訓練,再選優(yōu)進士官生學校,即正式軍校學習。據(jù)說,蔣介石就是入個“振武”學堂,卻后來能把持黃埔軍校和中央陸軍大學校長之職,實在讓“唯學歷”者很不服氣。

總之,當年留學日本德國可謂是“經(jīng)濟型”選擇,一個人四年的費用大約是七千元左右;旅歐的方鴻漸是“豪華版”(方先生回國乘坐海輪二等艙,同行的中國人大多是三等倉鋪位也可見一斑),可抵“經(jīng)濟型”的三四個人的開支;而“庚款留美”則是美制作的“超豪華”教育消費。

本短文所說話題內(nèi)容較多而太多復雜,受篇幅所限而不能盡言····

在民國時期的留洋學子有哪些人物?以這四位為主要代表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下面是詳解
1912年到1949年中華民國成立至1949年國民黨通知退出大陸,這三十多年間,中國在內(nèi)憂外患之下,社會動蕩不安,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而留學教育的發(fā)展也隨之跌宕起伏。中華民國剛建立,留學生便成了社會的寵兒。宋教仁當時直言不諱地主張:“初組政府,須全用革命黨,不用舊官僚?!雹倨渌f的革命黨大多數(shù)是留日學生,可見當時留學生已經(jīng)在中國政治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為以示簡明,本人以年代為劃分,將民國時期的留學運動劃分為20世紀10—20年代與20世紀30—40年代兩大部分,著眼于各時期的留學熱潮,其中詳細在下文將做交代。
20世紀10—20年代,民國初建,留學運動在地域分布上,這一時期留日、留美、留歐齊頭并進。相對于晚清時的留學生,這一時期的留學生在留學專業(yè)上有較大拓展,不僅僅是集中于學習西方器物科學一類,在其他藝術文學類也有較深的涉及,在知識結構上,這一代留學生真正學貫中西,他們一方面繼承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又親身感受了西方文化代表的一些歐美國家及近代化快速發(fā)展的日本的人文環(huán)境和歷史氣息。他們擔當了中國近代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角色,特別是對于中國的出路的思考,對于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的探索,起了奠基的作用。其中又以勤工儉學留學法國和中共第一次合作留學蘇聯(lián)的兩次留學高潮為代表。
1912年2月,蔡元培、吳玉章、李石曾、吳稚暉等人在之前試驗過節(jié)儉生活后發(fā)起組織了留學儉學會。為了落實留法儉學會的工作,由李石曾等人發(fā)起并在北京成立了留法預備學校。由于當時法國的一些工廠需要廉價的華工,齊如山等人以此為契機,招收一批華工,讓他們在工作之余學習文化,這一制度為家境貧寒而又想外出求學的青年開辟了一條光明的道路。留法勤工儉學會的成立使勤工儉學從理論轉為實際行動,并逐漸發(fā)展壯大,為赴法留學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1916年,在法國渴望擁有大量華工的前提下,中法雙方協(xié)定成立了華法教育會,翌年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等人回北京成立了北京華法教育會,1918年后全國各地開辦分會,積極招收學生作勤工赴法的準備。當留法勤工儉學醞釀和發(fā)展時,中國國內(nèi)星期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推波助瀾之下,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之下,留法熱走向了高潮。這股熱潮出現(xiàn)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在國內(nèi),廣大進步青年由于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不安,出現(xiàn)了“無書可讀”的現(xiàn)象,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大力倡導科學民主,引入富含各種主義的社會思潮,如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之類,并且激烈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竭力全盤引進西方文化,加上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使人們看到了“庶民的勝利”,看到了“勞工”的力量,群情激蕩,有此興起了一股強大的“工讀主義”思潮,“工讀主義”思潮的出線奠定了留法勤工儉學走向高潮的思想基礎。加之后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受到北洋政府的嚴格控制,直接“取經(jīng)”俄國是不大可能的,于是許多俄國革命家呆過的并離俄國較近的已有勤工儉學之風的法國成為了萬里風云聚集之地。

歷史,為什么民國時期很多人能在在日本留學主要是因為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先后擊敗滿清政府、俄國、德國山東的軍事力量等,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風險,并躋身世界列強行列,成為當時亞洲的強國。日本和中國的傳統(tǒng)有些相似,都是亞洲傳統(tǒng)的封建國家,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可以變成強國,所以很多中國人都認為中國只要和日本一樣進行維新改革一樣可以成為強國。當時又有公費留學生名額,所以很多人選擇去日本去留學,學習日本改革經(jīng)驗,希望回國后能夠幫助國家。
另一層原因是由于日本距離中國近,不像歐美其他國家需要遠渡重洋。而且東京的物價比上海的便宜,很多去不了歐美國家的留學生就選擇去日本了。

民國出去留學都選擇哲學 哲學簡單嗎民國出去留學少數(shù)人選擇哲學。哲學(英語:Philosophy,源于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按照詞源有「愛與智慧」的意思。在學術界里,對于哲學一詞并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單就西方學術史來說,哲學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等概念。哲學是有邏輯系統(tǒng)的宇宙觀。哲學是定性、定邏輯地認識宇宙整體變化規(guī)律的學問。而科學則是在哲學對宇宙的定性、定邏輯的基礎上分科認識宇宙中的各部分即萬事萬物的定量變化規(guī)律的學問。廣義的哲學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具體定性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在東方,古代是沒有哲學概念的,哲學一詞是近代從西方引入的概念。在使用中常常與處世學問、宗教信仰、統(tǒng)治術、權謀術、易經(jīng)算命等等概念相混淆。

晚清民國留學的經(jīng)驗對今天中國人出國留學有哪些經(jīng)驗出國留學挺有難度,首先第一個費用問題,如今留學國外費用一年一般在10萬-30萬,不同國家及大學消費不同,第二個留學前需要考取相應的英語水平憑證如雅思、托福等等。
留學,舊稱留洋,一般是指一個人去母國以外的國家接受各類教育,時間可以為短期或長期(從幾個星期到幾年)。這些人被稱為“留學生”。在中國大陸,學生把前往香港、澳門等地區(qū)的學習也稱為留學,這是由于這些地區(qū)有著不同的教育制度。另外,美國等國家組織的一類海外短期的交換學生計劃,其英文名字“Study abroad”直譯也為留學,請參見海外研修(中國大陸稱為海外交流)。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tengyi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