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核心是試圖縮小每個人初始稟賦的差異,盡可能地緩解“壞運氣”對個人自由選擇和能力發(fā)揮的束縛。
新年伊始,芬蘭正式開始了一項“無條件基本收入”社會實驗:從領取失業(yè)保險和收入補貼的群體中隨機選取2000人,每人每月從政府領取560歐元(約4000元人民幣)。實驗為期兩年,旨在改善低收入者生活狀況。如果實驗成功,這一項目可能會擴展到全部芬蘭公民。
這一政策主張乍一聽像是天方夜譚,沖擊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等既有觀念,甚至被認為是荒唐可笑的。所以,去年6月5日瑞士就是否引入“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進行公投,該制度倡議者要求每個成年人每月獲得由國家無條件發(fā)放的2500瑞士法郎,兒童得到625瑞士法郎。這則消息更多地被當成一則搞笑、甚至是娛樂新聞來看待。
實際上,無條件基本收入是一項嚴肅的政策主張,其背后的理念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更加公平的社會和個人更多基于自身真實意愿的自由選擇。市場經(jīng)濟是人類迄今為止所找到的最有利于創(chuàng)造財富的社會制度,但市場經(jīng)濟的悖論在于:能夠產(chǎn)生效率,卻無法自動實現(xiàn)公平。
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的《21世紀資本論》一書中,皮凱蒂用歐美國家300多年的歷史數(shù)據(jù)對此做出了有力的證明。僅僅依靠市場中的公平競爭并不能帶來一個公平的社會,因為在進入市場經(jīng)濟這個競技場之前,我們每個人初始稟賦的差異對之后我們在市場中的表現(xiàn)至關重要。個人的收入分配絕不僅僅是按照個人的自由選擇和努力來分配的,諸如運氣、家庭出身等非市場的因素,甚至起更大的作用。
芝加哥大學經(jīng)濟學系是世界上自由市場理論最強有力的倡導者和辯護者,其元老級人物——弗蘭克·奈特教授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一個人是窮人還是富人,主要取決于出身、運氣和努力,但這其中最不重要的因素就是努力。奈特的論斷當然比較極端,但他想強調(diào)的是,“出身”和“運氣”這兩類偶然性和隨機性因素會對個人收入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我們恐怕都不能否認,“出身”所代表的由家庭背景所決定的外形特征、財富傳承、教育培訓、社會關系等“天生”的初始稟賦,是決定個人努力最終能否在市場上取得良好收入的重要力量。而“運氣”代表的就是市場上無處不在的不確定性。
我們不能說“命運”或是“運氣”本身是不公平的,但由此所導致的財富分配結果和積累方式的制度化和代際間傳承的固化,卻是不公平的。公正的制度要能夠緩和“出身”與“運氣”這類偶然性因素對個人在社會結構中地位的影響。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核心理念就是要通過這筆無條件的現(xiàn)金收入,試圖去縮小每個人初始稟賦的差異,盡可能地緩解“壞運氣”對個人自由選擇和能力發(fā)揮的束縛。芬蘭的社會實驗直面“不平等”這一時代難題,雖然離真正的無條件基本收入還很遙遠,只是一小步,但勇氣可嘉。
以上就是學校百科網(wǎng)的小編對每月無條件發(fā)錢,芬蘭可笑嗎?以及它的詳細介紹與分析,相信大家看完之后都已經(jīng)對這方面有了更詳細的認識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