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學動物科學專業(yè)回國就業(yè)前景就業(yè)前景非常廣闊。
動物科學專業(yè)就業(yè)前景非常廣闊,學習的內(nèi)容比較廣泛,畢業(yè)生可從事與動物科學相關(guān)的企業(yè)管理、行政管理、產(chǎn)品研發(fā)與經(jīng)營等工作。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yǎng)與飼料科學等。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可在養(yǎng)殖企業(yè)或大院校從事動物技術(shù)及飼料營養(yǎng)等方面的科研、教學和產(chǎn)品研發(fā)工作。學生畢業(yè)后可以從事與畜牧養(yǎng)殖相關(guān)的企業(yè)管理、行政管理、產(chǎn)品研發(fā)與經(jīng)營等工作。每年約有10-30%的本科生考取研究生。

千葉科學大學 (日語:ちばかがくだいがく、英語:Chiba Institute of Science)坐落于日本千葉縣銚子市潮見町3番地的一所私立大學。2004年建校。大學的英語簡稱CIS。學校設(shè)有藥學部和亞洲第一個危機管理學部,
學校概況
地理位置:千葉縣
本校地處東京周邊的千葉縣,(距離東京約100公里)環(huán)境優(yōu)美、安靜幽雅,校區(qū)就在海邊,是日本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學校周邊還有多處名勝,可使同學在課余時間去各處游覽。

學校簡介:
學校外觀學校法人加計學園于1961年設(shè)立,以使每一個學生能夠最大程度發(fā)揮自己的能力為建學理念,培養(yǎng)出了出了許多與時俱進、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當今社會使大家十分關(guān)注的話題之一是安全。在本校以對應各種災害發(fā)生、事前回避和迅速解決問題實施了綜合的系統(tǒng)平臺。不僅可培養(yǎng)出可以應對各行各業(yè)存在的危機管理人才。同時還因本校具有歐美著名大學的辦學設(shè)施和良好的國際化校園模式,培養(yǎng)出大批將來為世界和平而作出貢獻的國際化人才。
本校特色:
(1)新興學科:是亞洲唯一一所設(shè)立風險管理學科的大學。
(2)設(shè)施優(yōu)良: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先進的教學與科研設(shè)備、優(yōu)秀的師資力量。
(3)全力幫助: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幫助留學生度過充實愉快的留學生活。
(4)就職率高:對留學生畢業(yè)后希望在日本或中國的日企就職的學生,大學積極給予介紹工作和協(xié)助辦理工作簽證(審批率100%,有很多尚未畢業(yè)的學生已被日本各大企業(yè)機關(guān)單位內(nèi)定)。

(5)審批率高:入國管理局的留學簽證審批率100%。
(6) 打工情況一般留學生第一年很難找到工作(小時工)第二年可能會好轉(zhuǎn),學校環(huán)境好,師資好,適合專心學習和研究。
報名條件:
12年以上學歷,日語2級程度,或在國旅留學合作的日語學校學習半年以上。
招生專業(yè):
本科、大三編入:風險管理學部(風險管理學科、環(huán)境安全學科)
開學日期:每年4月(一年一回,10月份的目前為止僅僅是留學生作為履修生入學學習日語,第二年4月編入大一)
報名時間: 每年7月、3月
考試方法:面試;筆試(①日語 ②理科)(考試費:6000日元)
適合對象:理科偏強,有一定經(jīng)濟實力的學生。
費用:
所需學費 : 約100萬日元/年
本校優(yōu)勢:
(1)獎學金:為了使自費留學生專心學習,設(shè)立了獎學金制度。
大學生活獎學金名稱:千葉科學大學自費留學生學習獎學金獎勵費
金額:2萬日元/月
支付年限:本科在校1 -4年(30%學習成績優(yōu)異者可獲得)
(2)留學生宿舍
大學附近有男、女留學生宿舍。
留學生宿舍內(nèi)有浴室(淋浴、浴盆)、廚房(冰箱、微波爐、洗衣機、飲水機等)、洗衣機。
宿舍費:每月2.5萬日元,1人間。(半年一交)
(3)輔導員制度
留學生除了在學習方面接受學科輔導員輔導之外,還專門配有留學生特別輔導員,通過與輔導員咨詢和商談等以解決留學中的各種煩惱。
(4)留學生課 國際交流局
大學的留學生課和國際交流局配備有可講中、英文的工作人員,負責全面指導、輔導留學生的日常工作。
(5)大學為留學生免費的日語補習課和作為第二外語的日語課、由資深教師進行授課。
(6)贈送、提供生活物品
大學將由教職員以及市民提供部分生活用品,免費贈送給留學生使用。
專業(yè)介紹:
危機管理學部:
1:危機管理學科
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能夠利用尖端科技和先進管理手段對經(jīng)濟、金融、企業(yè)信息泄露等各類社會危機,地震、火災、海嘯等各類自然災害進行預警預防的人才。
學習目的----防災學、安全學、消防課程、預警課程、風險管理學等。
就職行業(yè)----防災人員、信息技術(shù)處理、防災設(shè)備制造和開發(fā)、公務員、安保事業(yè)員、企業(yè)危機管理員、政府安全科、公共安全科、醫(yī)療用具開發(fā)、環(huán)境保護部門、碩士進修等。
學費----100萬日元/年免除25萬入學金(留學生享受減免制度,日本當?shù)貙W生需要160萬日元/年)。
2:動物環(huán)境學科
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對生物、動物、海洋環(huán)境、土壤環(huán)境、食品安全、能源再利用、等作出貢獻及環(huán)境技術(shù)開發(fā)的人才。
學習目的----動物學、生物學、環(huán)境科學、安全學等。
就職行業(yè)----環(huán)保業(yè)、動植物保護行業(yè)、環(huán)境儀器事業(yè)、環(huán)境設(shè)計、食品及水質(zhì)檢查處理、醫(yī)療設(shè)施支援機關(guān)、公害測試儀器的分析及檢測、環(huán)境保護部門、碩士進修等。
學費----100萬日元/年免除25萬入學金(留學生享受減免制度,日本當?shù)貙W生需要160萬日元/年)。
3:醫(yī)療危機管理學科
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具有危機管理知識的臨床工學技術(shù)人員、培養(yǎng)具有醫(yī)療安全知識的臨床檢查技師及救護人員。
學習目的----臨床檢查學、臨床工學、救護學、食品安全管理學等。
就職行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急救中心、安全性能試驗、醫(yī)療電子器械企業(yè)、醫(yī)療器械販賣、碩士進修等。
學費----100萬日元/年免除25萬入學金(留學生享受減免制度,日本當?shù)貙W生需要160萬日元/年)。
藥學部(藥科學科)
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具有藥學知識和生物救治知識,能夠活躍在藥品、化妝品開發(fā)研究及生命科學領(lǐng)域的人才。
學習目的----醫(yī)藥學、化學、醫(yī)療學、救護學、醫(yī)藥信息學等。
就職行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急救中心、制藥企業(yè)(開發(fā)、學術(shù)、醫(yī)藥信息、衛(wèi)生管理)化妝品及食品企業(yè)、碩士進修等。
學費----100萬日元/年免除25萬入學金(留學生享受減免制度,日本當?shù)貙W生需要160萬日元/年)。張鋒簡歷張鋒教授簡介
張鋒,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學博士。1982年遼寧大學化學系有機專業(yè)大學畢業(yè),理學學士。1985年遼寧大學化學系無機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畢業(yè),理學碩士。1998年日本名古屋大學理學部生物無機化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畢業(yè),理學博士。1985-1993年在遼寧大學化學系任教,1985-1987年任助教,1987年晉升講師,1993年晉升副教授。1992年9月-1993年9月在北京語言學院出國部參加國家教委日語培訓班并通過選拔考試。1993-1994年國家教委公派赴日留學,在日本名古屋大學理學部化學科生物無機化學研究室做訪問學。1994-1998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1998年3月獲博士學位后回國。1998年3月至今在遼寧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任教。1999年8月晉升教授。
主攻方向:(1)配位化學-配合物的結(jié)構(gòu)與溶液穩(wěn)定性。研究生命相關(guān)配體和金屬離子形成三元混配配合物的分子和超分子結(jié)構(gòu)及其與配合物穩(wěn)定性的關(guān)系,探索配體間的分子識別規(guī)律及金屬離子的結(jié)構(gòu)效應。(2)生物無機化學-激素分子的結(jié)構(gòu)作用解析。利用金屬離子的模板作用模擬研究一些激素分子如甲狀腺激素、甾類激素等與受體蛋白結(jié)合的結(jié)構(gòu)作用及其與激素生物活性的關(guān)系。(3)超分子化學-配合物超分子晶體的制備和結(jié)構(gòu)研究。選擇和設(shè)計各種受體分子,通過與金屬形成配合物,利用金屬離子的模版作用,構(gòu)筑特殊超分子體系,研究其結(jié)構(gòu)特性。
代表性成果:
1. "Electrostatic Ligand-Ligand Interactions in Ternary Copper(Ⅱ)Complexes with 3,5-Diiodo-L-tyrsine and Polar Amino Acids"F.Zhang,T.Yajima,A.Odani,O.Yamauchi,Inorg.Chim.Acta,278,136-142(1998).
2."Weak Interactions in Ternary Copper(Ⅱ)Complexes with Iodotyrosinates.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odines in T hyroid Hormones" F.Zhang,T.Yajima,H.Masuda,A.Odani,O.Yamauchi,Inorg.Chem,36,5777-5784(1997).
3."Structures and Stabilities of Tenary Copper(Ⅱ)Complexes with 3,5-Diioko-L-tyrosinate.Weak Interactions Involving Iodo Groups" F.Zhang,A.Odani,H.Masuda,O.Yamauchi,Inorg.Chem,35,7148-7155(1996).
4."Ternary Cadmium(Ⅱ)Complexes with Vitamin D and Amino Acids.Quantitative expressions of Relative Stabilities" F.Zhang,Q.T.Liu,J.Coord.Chem,28,197-202(1993).丁文江風范與徐霞客精神
潘云唐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丁文江先生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一位奇特的人物。蔡元培先生曾經(jīng)這樣評論過他: “在君 ( 丁文江字) 先生是一位有辦事才能的科學家,普通科學家未必長于辦事,普通能辦事的,又未必精于科學。精于科學的又長于辦事,如在君先生,實為我國現(xiàn)代稀有的人物?!?007 年是丁文江先生誕生 120 周年,有關(guān)各方面都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人們對丁先生的為人、治學、治事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對他的偉業(yè)功勛、高風亮節(jié)都大力弘揚。這對于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實在具有重要的意義。
丁文江 1887 年生于江蘇省泰興縣黃橋鎮(zhèn),自幼聰穎好學,成績優(yōu)異,被譽為神童。他 15 歲去日本留學。17 歲時轉(zhuǎn)而留學英國,上過兩年中學,進過劍橋大學,最后于 1911年 24 歲時畢業(yè)于格拉斯哥大學,取得地質(zhì)學、動物學雙學士學位,旋即回國。
丁文江在格拉斯哥大學時,深受一位著名的探險家型地質(zhì)學教授格列高里影響,使他后來也成為一位積極探索大自然的杰出地質(zhì)學家。
他學成載譽歸國時,如果像一般人那樣眷戀鄉(xiāng)里,歸心似箭,那么,從英國乘輪船出發(fā),順理成章是應該直航上海,然后頂多一天路程就回到家中與親人團聚了。可是他作為一個地質(zhì)學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工作對象———祖國的大自然、山川形勝、地貌景觀,以及蘊藏在地下無窮無盡的礦產(chǎn)資源。他又深知祖國的大西南山高水深、風光秀麗,而且礦藏極為豐富。于是,他一反常態(tài),在越南海防登岸,乘滇越鐵路火車到昆明。在那里遇到一位叫葉浩吾的前輩,見到這位學成歸來的年輕地質(zhì)學家,就對他說: “君習地質(zhì)、且好游,宜讀 《徐霞客游記》?!边@也是丁文江第一次聽說徐霞客這位千古奇人和 《徐霞客游記》這部千古奇書。
丁文江后來自云南入貴州,再入湖南,沿途考察地質(zhì)地理乃至民俗風情。他最后自長沙乘輪船經(jīng)漢口、南京,而返回家鄉(xiāng)已是 1911 年夏天,他對祖國大自然的較深刻認識是從大西南開始的。他以后的多年地質(zhì)實踐中,跑遍了大半個中國,然而,他做的工作最多、獲得的第一手材料最多、科研成果最豐富的地區(qū),正是大西南。
他返回家鄉(xiāng)不久,去北京參加游學畢業(yè)生考試,獲 “格致科進士”。1912 年 ( 民國元年) ,他應聘去上海南洋中學教書,并在書店買到了久已向往的 《徐霞客游記》鉛印本。徐霞客對祖國山河的錦繡壯麗和旅行考察的艱辛快樂之生動記述,緊緊地吸引住了丁文江這顆年輕的心。他讀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立志要以徐霞客為楷模,做探索祖國大自然的先鋒。從那時起,《徐霞客游記》與他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室內(nèi)工作時,放在案頭,有空就讀。出差在外,置于行囊,隨時查閱。
1914 年 2 ~ 12 月,丁文江只身一人,雇了幾位民工進行了一生中為時最長的地質(zhì)調(diào)查工作———云貴川地質(zhì)調(diào)查,重點是云南,也考察了川西南、黔西北等地的地層、構(gòu)造和礦產(chǎn)。他隨身攜帶著 《徐霞客游記》,他以徐霞客為榜樣,為自己定了規(guī)矩: “爬山必登峰頂,移足必須步行”,“不走平路走險路,不走近路走遠路?!彼麑φ罩?《游記》,重走徐霞客旅行的路線,尋找徐霞客當年的足跡。他認為徐霞客是中國發(fā)現(xiàn)金沙江為長江上游的第一人,可惜徐的 《游記》中關(guān)于金沙江的部分散失了,他就著重旅行考察了金沙江,并寫了幾篇游記,以為補救。他在金沙江及其支流小江考察時爬上了海拔 3700m 的大雪山腰帶哨,又在無路的嶙峋怪石間 “手足并用”地爬上了海拔 4145m 的牯牛寨 ( 這是他在國內(nèi)登上的最高山峰) 。他極目遠眺,群山俯首,忘卻了征途的一切勞頓和艱辛。翁文灝先生悼念丁文江先生的四首詩中的第二首是:
攜斧曾經(jīng)汗漫游,西南山谷最清幽。
碧雞金馬云南路,漓水藤灘黔外州。
霞客遺蹤追絕域,粵灣車路達江流。
搜羅多少詳圖籍,整理端須仔細求。
1927 年夏至 1928 年春,丁文江在大連住了較長時間,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對他反復精讀了 15 年的 《徐霞客游記》進行整理、研究。他從梁啟超、張元濟、胡適之等先生處得到幫助,搜集到很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如 《晴山堂貼》、《徐氏家譜》、明人詩文集、地方志等,所以,他新編的 《徐霞客游記》中還編入了很多徐霞客詩文及有關(guān)徐生平的資料,甚至還有 《游記》個別版本中保存的 “徐霞客先生像”,相當于包括游記 ( 以游記為主) 的 《徐霞客文集》,為后世進一步精研徐霞客打下了基礎(chǔ)。他又與地圖學家合作,對照 《游記》繪出了徐的旅行游覽地圖,使讀者可以按圖證書,無盲人瞎馬之感?!队斡洝分┧?《徐霞客先生年譜》更是對史料的精確考證與悉心整理的研究成果。
丁文江研究、整理、編纂的這一套成果于 1928 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得到學術(shù)界廣泛的好評。其中,浙江大學教授方豪說: “《徐霞客游記》雖蹤跡只限于國內(nèi),唯其書之價值,亦至鉅且大。然三百年來,僅三五人以輯刻行世而已。起而作較詳細之研究者,殆莫先于丁文江先生。微先生之功,吾人今日恐仍只能手持一卷蠅頭小字之舊刻本,或并此亦不可求,遑論其他? 丁先生之功不可之泯也”。
徐霞客旅行考察于崇山峻嶺,窮鄉(xiāng)僻壤,遇到的多是山野的農(nóng)夫、樵夫、牧童、漁民、獵戶、藥農(nóng)、和尚、道士等,他正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幫助,才能夠到達人跡罕至之處,得到許多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知識。他也對支持、幫助他的人民群眾、友人行俠仗義,真誠相待,他在湖南向西南行時,有位叫靜聞的和尚,有志到著名的云南賓川雞足山去進香,于是和徐霞客結(jié)伴同行。后來,行至廣西,靜聞病逝。徐霞客遵其遺囑,將其遺骨一直背負到雞足山安葬,并作了挽詩,其中說: “西望有山生死共,東瞻無侶去來難”。“別君已許攜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鵑”。
丁文江還是一位有抱負的思想者,但始終保持大科學家的本色。他對待友人推心置腹,肝膽相照; 對待晚進后學則親切教導、百般關(guān)懷、熱情扶掖。在這方面,又遠遠超過了徐霞客。翁文灝先生悼念丁文江先生四首詩中的第一首是這樣的:
蹤跡追隨廿載前,一朝分袂最凄然。
雞鳴共涉渾河渡,鷂勢同翻云水邊。
創(chuàng)造艱難猶昨日,殷勤論討憶當年。
為師為友終生約,未老何圖去竟先?
第三首是這樣的:
一代真才一世師,典型留與后人知。
出山潔似在山日,論學誠如論政時。
理獨存真求直道,人無余憾讀遺詞。
赤心熱力終生事,此態(tài)于今誰得之?
1986 年 4 月,筆者有幸與黃汲清、李春昱、曾世英、夏湘蓉、廖世范、陳江、王仰之等學術(shù)前輩與地質(zhì)史學界友人去長沙參加丁文江先生逝世 50 周年紀念活動,出席了紀念大會、紀念座談會、瞻仰了修葺一新的丁文江先生墓,訪問了中南工業(yè)大學 ( 現(xiàn)中南大學) 。在紀念座談會上我即席賦詩幾首:
三湘黎蔗仰先賢,又逢英明政策宣。
半載興工揮巨款,昔時荒冢喚新顏。
燕舞鷹飛草木長,盎然春意滿山岡。
群賢魚貫楓林路,共仰高風A墓旁。
岳麓山上風光美,聚首多少學人淚。
五十整年前,恩師息此間。
時光留不住,人事有新故。
偉業(yè)垂千古,豐功載史書。
地質(zhì)學人憶在君,恩師風范足堪欽。
爬山必定登峰頂,移足堅持賴步行。
平路不登登險路,近途不踏踏遙程。
提攜生眾傾全力,關(guān)切友師盡赤心。
欽露餐風覓國寶,披荊斬棘傲西人。
君身雖去英名在,偉業(yè)豐功蔭子孫。
在改革開放 30 年來,對丁文江先生的研究,在地質(zhì)學史學界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的局面,到今天,是時候了! 似乎可以對丁先生的一輩子所作所為進行實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研究和評價,得出為大多數(shù)人所理解和認可的結(jié)論了。
試論丁文江對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記》研究的貢獻劉瑞升
( 中國知識產(chǎn)權(quán)報社)
一、徐霞客及 《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 ( 1587 ~1641) ,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我國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生活在我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他走出書齋,寄情山水,游遍全國名山大川、海隅邊陲。東邊渡海到落迦山,西至騰沖西境,南達廣東羅浮山,北游盤山。足跡遍布明代的兩京十三布政司,相當于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廣西、貴州、云南等19 個省 ( 區(qū)、市) 。他把一生獻給了旅行考察事業(yè)。
徐霞客從 22 歲開始出游,到 56 歲逝世前一年因積勞成疾,不得不返回家鄉(xiāng)止,他不殫虎狼,不畏艱險,三次遇盜、多次絕糧,仍孜孜不倦地勇往直前,表現(xiàn)出探險旅行家的宏偉氣魄。徐霞客一生志在 “問奇于名山大川”[1]。他溯江窮流、登山入洞、訪村走寨,考察了各種各樣的地貌,記錄了內(nèi)容各異的奇觀異景。徐霞客說: “昔人志星官輿地,多承襲附會?!保?]即使對 《禹貢》這樣被視為權(quán)威的專著,徐霞客也絕不盲目迷信。就 《禹貢》中有關(guān) “岷山導江”的結(jié)論,經(jīng)過實地考察后徐霞客確認了金沙江是長江的主源,他說 “不知禹之導,乃其為害于中國之始”。[3]要知道從古到今,這是被人們認為是唯一正確的結(jié)論。
60 多萬字的 《徐霞客游記》 ( 以下簡稱為 《游記》) ,是徐霞客以日記體記錄中國地理的名著,是我國古代篇幅最長的游記作品?!队斡洝烽_辟了地理學上系統(tǒng)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既是系統(tǒng)考察祖國地貌地質(zhì)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中國風景資源的旅游巨篇,還是文字優(yōu)美的文學佳作,其文字優(yōu)美,語言生動,在國內(nèi)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生動、準確、詳細地記錄了祖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景觀。它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其主編的 《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一書中是這樣評價徐霞客的: “他的游記讀來并不像是 17 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 20 世紀的野外考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他不但在分析各種地貌上具有驚人的能力,而且能夠很有系統(tǒng)地使用各種專門術(shù)語?!保?]《游記》為我國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都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開創(chuàng)了我國地理學上實地考察自然、系統(tǒng)描述自然的先河。
《游記》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豐富,從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勘察,到奇峰異洞、瀑布溫泉的探索; 從對動植物的考察,到對手工業(yè)、礦產(chǎn)、農(nóng)業(yè)的記錄; 從對風土民情的了解,到對民族關(guān)系的關(guān)注等,皆有記載?!队斡洝纷畛跏且酝怀龅奈膶W價值受到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被推為 “古今游記之最”。其實,它涉及的廣闊領(lǐng)域,所包括的豐富科學內(nèi)容,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科學價值,在我國古代的地理著作中幾乎是無與倫比的。
二、歷史上對徐霞客及 《徐霞客游記》的評價
直至 20 世紀 20 年代,丁文江提出 《徐霞客游記》的地理學價值之前,300 多年間人們對 《游記》的贊賞多集中在文學方面。人們肯定 《游記》內(nèi)容真實,說該書 “文字質(zhì)直,不事雕飾”,[5]“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嘗刻畫為文,而天趣旁流,自然奇警”。[6]他的手稿,在當時就被人們爭相傳閱、抄錄,被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7]人們還贊揚 《游記》在描述自然之美時的清新雋永、樸實無華的風格,以及物象、情愫和志趣相互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文風。正如楊明時所述: “霞客之記,皆據(jù)景直書,不憚委悉煩密,非有意于描摹點綴,托興抒懷,與古人游記爭文章之工也?!保?]奚又溥則稱贊徐霞客 “其筆意似子厚,其敘事類龍門?!保?]
明清時代的文人們以徐霞客旅行考察時 “升降于危崖絕壑,搜探于蛇龍窟宅,亙古人跡未到之區(qū),不惜捐軀命,多方竭慮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窮其奧而后止”,[10]而贊譽徐霞客為“千古奇人”,其 《游記》為 “千古奇書”。[11]丁文江則認為,徐霞客是一代新學風的開創(chuàng)者和實踐者,是近代地理學的先驅(qū)。明清文人評價霞客及其 《游記》為“奇人奇書”,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 丁文江對霞客實證考察的科學精神,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在筆者收藏的一本沈松泉于 20 世紀 20 年代初標點的 《徐霞客游記》中,有丁文江撰寫的一篇題為 《徐霞客游記》的文章,此文一開頭就指出: “錢牧齋[12]說,‘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記乃千古奇書,’似乎他真是徐霞客的知己,然而看他所做的徐霞客傳,連霞客游歷的路途都沒有弄明白,真可謂怪事! 后來的人隨聲附和,異口同聲地說 ‘奇人奇書,’但是他們不是贊賞他的文章,就是驚嘆他的腳力,除去潘次耕以外,沒有一個人是真能知徐霞客的?!保?3]接著丁文江寫道: “徐霞客曾游歷過五岳,匡廬,白岳,黃山,天臺,雁宕,所以近人有五岳之中游過幾岳的,他們的朋友就要恭維他為霞客第二。這真是把徐霞客看得太不值錢了! ”[14]
丁文江在這篇文章中還說: “他是很愛山水的,然而賞玩山水決計不是他唯一的目的。況且近省的山水可以賞玩的很多,何必去吃這種大苦? 他是頗信佛教的,然而他絕對不是行腳僧,以拜佛為朝山的目的地———況且他去的許多山都無佛可拜?!保?5]
三、丁文江對徐霞客及 《徐霞客游記》研究的貢獻
在丁文江之前,由于認識上的局限,人們還不能夠辨識 《游記》的科學成就,也不能透析霞客的內(nèi)心世界和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丁文江曾留學日本和英國,攻讀動物學及地質(zhì)學,獲雙學士。他是用近代地學眼光來認識、分析和評價徐霞客及其 《游記》的第一人,也是使徐霞客在中國和世界科技史上確立應有地位的第一人。
在沈松泉標點本 《游記》中,丁文江寫道: “……文章是霞客的余事,腳力是旅行的常能,霞客的真精神都不在此?!保?6]
那么,什么是徐霞客的 “真精神”呢? 我們可以從丁文江編的 《徐霞客年譜》中找到答案: “然則先生之游,非徒游也,欲窮江河之淵源,山脈之經(jīng)絡也。此種 ‘求知’之精神,乃近百年來歐美人之特色,而不謂先生已得之于二百八十年前! 故凡論先生者,或僅愛其文章,或徒驚其游跡,皆非真能知先生者也?!保?7]
丁文江極力推崇徐霞客的這種 “知識欲”。為此,丁文江在 《徐霞客游記》一文中說: 徐霞客 “不肯承襲附會,所以要自己去觀察江河二經(jīng),山脈三條的真相———這是先生游歷的真目的。這種 ( 知識欲) ———為真理而犧牲的精神,18 世紀以前,世界上是很少見的,先生乃得之于二百八十年前。這真是我們學術(shù)史上無上的光榮! 錢牧齋諒他以張騫,元 ( 玄) 奘,耶律楚材自擬,恐怕是牧齋附會的,然而據(jù)我們眼光看起來,他的成績不亞于這三人,而精神卻不一樣,因為這三個人不是恭維皇帝,就是恭維佛爺,霞客是純粹的為知識,而求知識與他們有求己求人的分別。”[18]
在丁文江 《重印徐霞客游記及新著年譜序》中,丁文江還以十分欽敬的心情贊頌了徐霞客的勇氣和獻身精神: “乃求知之念專,則盜賊不足畏,蠻夷不能阻,政亂不能動,獨往孤行,死而后已?!保?9]
丁文江在 《徐霞客游記》一文中全面地總結(jié)了徐霞客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 “①自先生始,才知道金沙江是揚子江的上流。先生所著的江源考……不但是完全與事實符合,而且劈頭提出他懷疑的緣故,然后拿他自己的觀察來一層一節(jié)的來證明解釋,末后又說江源不易知的緣故,是一篇絕好的科學論文。②自先生始,才知道南盤江上游的來歷……③自先生始,才知道禮社 ( 即紅水江) ,瀾滄,怒江是三條江,分別入南海。④自先生始,才知道龍川,大盈,檳榔江的源流。”[20]
丁文江在仔細閱讀 《游記》后深情地寫道: “可以知道考究云南水道之難。在云南西南這種地方,河流是在極深的峽中,兩邊都是高山 ( 最低的嶺比河身要高出六七千尺! ) ,河里又不能行船。一條河隔幾十里名目就變; 上流的人同下流人,這條河同那條河的人,都是老死不相往來! 要打聽一條河的來源出路是極不容易的事?!保?1]
就 《游記》的文學價值,丁文江的分析也獨具慧眼。丁文江認為許多愛讀 《游記》的人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丁高度評價 《游記》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他為 《游記》概括了四個特色:
第一,觀察的詳盡真確。他批評有些文人觀察自然的能力非常薄弱,所以經(jīng)常用套語來塞責讀者,他舉例說,一個幾丈的陡崖,就被說成是 “峭壁千尺”; 幾里周長的湖泊,就描寫為 “一望無際”。還有人說登泰山可以望見東海,把汶河當做黃河,這些更不值得一笑了。丁文江說; “先生一部游記,從頭至尾,沒有一句浮泛的話; 遠近大小,總是有里數(shù)、尺數(shù)、步數(shù)……凡地形、地質(zhì)、植物、物產(chǎn)、礦業(yè)、兵事、歷史、風俗,沒有一件不留心,下起筆來,自然句句切實詳盡,令人百讀不厭了?!保?2]
第二,用名詞的不茍。丁文江認為,許多文人描寫地形時,往往濫用名詞。他贊賞霞客所作的 《雞足山志》,霞客把雞足山的地形分作: 臺、嶺、梯、谷、峽、箐、坪、林、泉、瀑、潭、澗、溫泉 14 種。丁文江評價說: “這種分析的精神,的確是先生的獨到,所以全部 《游記》,所用的名詞,沒有重復、模糊的毛病?!保?3]
第三,系統(tǒng)的明白。丁對徐霞客富于觀察分析的能力非常贊賞,他認為 《江源考》和 《盤江考》就是絕好的例證。他感到讀 《游記》“條理井然,有頭有緒”。[24]
第四,欣賞的真誠。丁文江認為,觀察事物,并能系統(tǒng)地分析事物固然重要,但是描寫風景名勝沒有趣味,那么 “無論他觀察如何真確、分析如何精細,系統(tǒng)如何明白,文章仍然枯燥無味,不能引起讀者的同情。”[25]
丁寫道: “先生是以山水為性命的人,所以讀他的游記,就是不愛游的人也要為他所感動。陳函輝送他的詩,說他: ‘尋山如訪友,遠游如致身’,真可以形容他樂而忘返的天真。”[26]
在這里,另有一位學者不能不提,他就是潘耒[27]。在丁本 《游記》里,丁文江把潘耒為 《游記》寫的序言放在了最前面,而將其他幾篇舊序統(tǒng)統(tǒng)放在全書之后,這是一個創(chuàng)舉。在數(shù)篇為 《游記》寫的序言中,丁文江為什么獨鐘情于潘次耕的序呢? 在丁本《游記》首頁潘序后的按語中,可以找到答案。丁認為為游記作序的人雖多,然而都不是真了解徐霞客的真意。而唯獨在潘次耕的序言中,首次說出了霞客之游求知的要旨?!澳苏婺苤壬摺?。[28]
丁文江在整理徐霞客游記時,開始并未看到潘序,而是梁任公 ( 啟超) 偶然讀潘耒所著 《遂初堂集·卷七》時發(fā)現(xiàn)的。此序是以前 《游記》各刻本所未載的,后梁任公推薦給丁文江。在沈松泉標點本 《游記》中,梁任公先生代序中寫到: “吾友丁文江,研究霞客最深,吾以此序鈔示之,彼歡喜贊嘆,謂為佳構(gòu)”。[29]
由此可見,丁文江見到潘序后的狀態(tài),丁用 “喜極欲狂”[30]形容自己的心情。丁文江認為這是一篇最了解霞客真意的序言了。丁在自己編的 《游記》中寫道: “因冠于本篇之首,而移葉刻各序于卷二十舊序篇,以示區(qū)別焉。”[31]
1921 年至 1927 年間,丁文江著手整理、??薄⒕幱?《徐霞客游記》、 《年譜》、地圖及各種附錄。他把自己當年在云、貴、川進行地質(zhì)考察時的資料找出來,與 《游記》進行比較、對照研究。在撰寫的 《徐霞客年譜》中,丁對霞客的家世、生平事跡、旅游經(jīng)歷、精神風貌、游記著述與流傳以及前人對霞客評述,進行了疏理。丁文江還在 《游記》中配制了一套 ( 共 36 幅) 徐霞客旅行路線的地圖,這是前所未有的。另外,丁還將存世極少的咸豐刻印本上的一幅徐霞客畫像放在丁本 《游記》內(nèi),使這張畫像得以流傳至今。
胡適在其編的 《丁文江的傳記》中說: “徐霞客在三百年前,為探奇而遠游,為求知而遠游,其精神確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難得、最可佩的”?!霸诰谌倌旰?,獨自在云南、川南探奇歷險,做地理地質(zhì)的調(diào)查旅行,他的心目中當然常有徐霞客 ‘萬里遐征’的偉大榜樣鼓舞著他。他后來用他的親身經(jīng)驗和地理新知識來整理 《徐霞客游記》,給他作詳細地圖,給他作 ‘年譜’,并在 ‘年譜’里一面表彰他的重要發(fā)現(xiàn),一面也訂正他的 《盤江考》、《江源考》里的一些錯誤。這就是他報答那位三百年前的奇士的恩惠了。”[32]
胡適最了解丁文江對徐霞客敬重之情,胡適說: “他最佩服徐霞客,最愛讀他的游記,他這一次去西南,當然帶了 《徐霞客游記》去作參考。他后來 ( 民國十年) 在北京的 ‘文友會’用英文講演徐霞客,特別表彰他是中國發(fā)現(xiàn)金沙江是揚子江上游的第一個人。在民國十五年,他在 《小說月報》 ( 第十七卷號外) 上又特別表彰這部空前的游記。他對于這位十七世紀的奇士,費了很多的功夫,整理他的 《游記》,給 《游記》做了一冊新地圖,又做了一篇很詳細的 《徐霞客年譜》,民國十七年由商務印書館印行。”[33]
胡適寫道: “丁在君是我們這個新時代的徐霞客,這是我們公認的。他最惋惜徐霞客的 《金沙江游記》散失了,使我們不能知他在三百年前 ‘對金沙江的直接觀察’。在君自己記載金沙江的幾篇文字,可以說是有意彌補那個大缺憾的。”[34]
從胡適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丁文江做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樣的工作———整理 《徐霞客游記》,配發(fā)地圖,做了 《徐霞客年譜》及出版發(fā)行。最為重要的是丁文江以現(xiàn)代地理學的角度明確了 《游記》的科學價值??梢院敛豢鋸埖刂v,徐霞客在中國地理發(fā)展史上受到重視,始于丁文江。縱覽徐霞客同代或后人對徐的贊譽都是 “愛其文字,或驚奇游跡”。而丁文江作為一個地質(zhì)科學家,對徐霞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翁文灝說: “……先生 ( 指丁文江———本文作者注) 對科學方面之寫作,極為審慎,除非已全部確信無疑者外,決不輕易發(fā)表”。丁文江對徐霞客的認識和了解,以至整理 《游記》是有一個過程的,正像丁文江自己所言: “余十六出國,二十六始歸,凡十年未嘗讀國書,初不知有徐霞客其人。辛亥自歐歸,由越南入滇,將由滇入黔。葉浩吾前輩告知曰: ‘君習地學,且好游,宜讀 《徐霞客游記》。徐又君鄉(xiāng)人,表彰亦君輩之責?!保?5]
1914 年,丁文江入云南考察,他 “獨行滇東滇北二百余日,倦甚則取游記讀之,并證以所見聞,始驚嘆先生精力之富、考察之精、記載之詳且實。因思輿地之學,非圖不明,先生以天縱之資,刻苦專精,足跡又遍海內(nèi),故能言之如指掌。后人限于舊聞,無圖可考,故僅知先生文章之奇,而不能言其心得之所在。頗欲搜集新圖,分制專幅,使讀者可以按圖證書,無盲人瞎馬之感,而所藏圖不多,不足以證全書; 回京后又為職務所羈,無復余力; 僅于十年夏間,作一總圖,加以先生游歷之路線,乃于北京文友會中,宣讀英文論說一篇,略敘先生之生平而已?!保?6]
黃秉維在 《徐霞客游記中之植物地理資料》一文中指出: “然遍觀吾國歷史,不畏險阻,不辭勞瘁,涉深越峻,以尋幽探奇,如明季徐霞客先生,實為高映之孤霞、獨舉之明月,古今來一人而已。丁在君先生于先生獨行邁往之勝概、櫛風沐雨之勤勞、曠朗無前之襟懷、詳密樸實之文筆,深致景佩,乃為編年譜,闡舉休明,既以彰先民之高矩楷模,復使來者知所循勉。”[37]
徐霞客和丁文江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xiàn)在對祖國山河的深厚情感上。三百年前徐霞客身體力行、客觀真實地對自然社會的文字報告,在三百年后經(jīng)過丁文江的實地勘察,予以證實; 三百年前徐霞客對中國地質(zhì)學的卓越貢獻,在三百年后得到中國地質(zhì)學奠基人丁文江審慎的考證后予以高度贊揚。徐霞客與丁文江,都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地理學家、都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都是值得后人學習的楷模。
丁文江既是一位出色的地質(zhì)學家,又是一位卓越的探險家。在徐霞客之后,他追蹤徐霞客的旅行路線,以其一貫主張的 “科學精神”,見證了徐霞客之發(fā)現(xiàn),糾正了徐的一些錯誤,更填補了這位前驅(qū)者留下的空白。
丁文江曾嘆曰: “可憐如許人讀先生的 《游記》二百八十年來,只有一個潘次耕是他的真知己! ”[38]今天看來,丁文江何嘗又不是徐霞客的真知己呢?! 不僅是真知己,而且丁文江是現(xiàn)代唯一一位真正的徐霞客。
今天,筆者僅僅是通過丁文江對徐霞客及其 《游記》研究所作的貢獻,來彰顯丁文江的功績,其實,在丁文江短短的 49 年的生命航程中,他不僅對我國地質(zhì)事業(yè)的開拓和發(fā)展作出了歷史性的杰出貢獻,他還在諸多領(lǐng)域里都有開創(chuàng)性業(yè)績。2007 年 10 月,在江蘇省泰州市黃橋鎮(zhèn)———丁文江的家鄉(xiāng),隆重舉行了中國地質(zhì)事業(yè)的重要奠基人丁文江誕辰120 周年紀念活動,緬懷這位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地學泰斗,筆者有幸參加。在研討會上,筆者提出對丁文江的研究要系統(tǒng)化,要形成合力; 適時應成立丁文江研究會; 建議黃橋鎮(zhèn)與江陰徐霞客故鄉(xiāng)的馬鎮(zhèn)結(jié)為姊妹鎮(zhèn)。筆者還提出應當將對丁文江的研究稱之為“丁學”,因為,丁文江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不僅僅是地學方面的,還涉及經(jīng)濟、教育、軍事、文化、科技、歷史、政治、旅游、考古、測繪以及地圖學、社會學、人類學、少數(shù)民族語言學等諸多領(lǐng)域。徐霞客研究被稱為 “徐學”,紅樓夢研究被稱為 “紅學”,酈道元與 《水經(jīng)注》研究被稱為 “酈學”。丁文江作為我國地質(zhì)事業(y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人,是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的科學大師和著名的社會學家,研究他的學問稱之為 “丁學”是恰如其分的。
參 考 文 獻
[1][2] 陳函輝 . 《霞客徐先生墓志銘》.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3 印,1191,1194
[3]《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 印,1128
[4] 李約瑟 . 《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 中譯本) 第 5 卷,《地學》第一分冊 .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76 年版,62
[5] 錢謙益 . 《囑徐仲昭刻游記書》.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186
[6] 潘耒 . 《徐霞客游記》序 .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 印,1269
[7] 楊明時 . 《徐霞客游記》序二 .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273
[8] 奚又溥 . 《徐霞客游記》 序 .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269
[9] 楊明時 . 《徐霞客游記》序一 .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272
[10] 錢謙益 ( 1582 ~1664) 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明萬歷進士。崇禎初官禮部侍郎。清兵南下,率先迎降,以禮部侍郎管秘書院事。生平博覽群籍,精于史學,詩文在當時負有盛名。家有絳云樓,藏書豐富,尤以明代史料收集完備著稱,清初毀于火。所著有 《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等。輯有 《列朝詩集》。藏書之富,幾埒內(nèi)府。后來常熟一帶藏書蔚然成風,跟錢謙益的提倡有很大的關(guān)系
[11][12][14][16][18][19][20][21][22][23][24] 丁文江 . 《徐霞客游記》一文 . 《徐霞客游記》沈松泉標點本 . 上海: 上海群眾圖書公司,20 世紀 20 年代,1 ~17
[13]丁文江 . 《徐霞客游記》一文 . 《徐霞客游記》沈松泉標點本 . 上海: 上海群眾圖書公司,20 世紀 20 年代,2
[15]《徐霞客游記》.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年版,28 ~29
[17]《徐霞客游記》.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年版,丁序: 3
[25] 潘耒 ( 1646 ~1708) ,清初學者,字次耕,號稼堂,吳江平望鎮(zhèn)溪港 ( 今江蘇) 人。師事徐枋、顧炎武,博通經(jīng)史、歷算、音學。往來燕趙,與名人雅士相從游。清康熙十七年 ( 1678 年) ,以布衣中博學鴻辭科,授翰林院檢討參與纂修 《明史》,主纂 《食貨志》兼訂紀傳。不解說詞,充任日講起居注官,纂修 《實錄》、 《圣訓》,又任會試考官。名益盛忌者益眾,終以浮躁降職。遂南歸遍游天臺、雁蕩、武夷、黃山諸名山,各以詩記。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賜復原官,耒堅辭不受。晚年,研究聲韻、易象,著 《類音》、《遂初堂詩集 . 文集 . 別集》,還刻顧炎武所著 《日知錄》及遺書數(shù)種
[26][28][29]《徐霞客游記》.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年版,潘序: 2
[27] 梁任公 . 《徐霞客游記》代序 . 《徐霞客游記》沈松泉標點本 . 上海: 上海群眾圖書公司,20 世紀 20 年代,3
[30][31][32] 胡適 . 《丁文江的傳記》. 遠流出版公司,1986 年 3 月版,37 ~38,43
[33][34] 丁文江 . 《重印徐霞客游記及新著年譜序》. 《徐霞客游記》.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年版,1
[35] 竺可楨 . 《地理學家徐霞客》. 北京: 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七年二月初版,40
[36] 丁文江 . 《徐霞客游記》一文 . 《徐霞客游記》沈松泉標點本 . 上海: 上海群眾圖書公司,20 世紀 20 年代,18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讀研,專業(yè)是動物學,選擇碩士畢業(yè)就業(yè),還是出國讀博?求大家?guī)臀曳治鲆幌履愫?,看到這里就為你開心了。總所周知,在歐美國家,研究生的階段是算不得學歷的,所以本人的想法是,你一定要讀博,更何況導師有這個意愿,跟導師走不會錯的!??!很多人沒有這個機會,當年導師對我說,你讀玩研究生,就回國吧?。ㄎ以谌毡拘胖荽髮W讀的日本語教育學研究生)而一個斯里蘭卡的學姐卻讀了博士,得到很多實惠。這是一個鮮明的對比。
聯(lián)合培養(yǎng)和交換生有相同之處,而不同是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學生更加受到對方學校的重視,他們會花很大的精力去培養(yǎng)你。如果,你所去的國家和你所去的學校都很有知名度,對學術(shù)研究方面很突出的話,建議你去!不要錯過機會,如果是公費全額的話,你更該去了。
之所以這么說,和你所專攻的科目也有關(guān),因為新能源開發(fā)啦,生物學,醫(yī)藥學,之類在世界都是熱門科目,就業(yè)很有前途的。
另外,至于公派留學么,如你所講,回校當老師呃,你的人生軌跡就確定了、看你個人的想法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呢!祝你成功中國近代科學家,至少兩個他的科學成就中國近代的科學家們
1、林巧稚(1901——1983),著名婦產(chǎn)科專家。福建廈門人。1929年畢業(yè)于協(xié)和醫(yī)學院,獲醫(yī)學博士學位,并被聘為協(xié)和醫(yī)學院婦產(chǎn)科醫(yī)師。后任婦產(chǎn)科主任兼教授。1932年和1940年曾兩次出國,在英國倫敦醫(yī)學院、曼徹斯特醫(yī)學院和美國芝加哥大學醫(yī)學院進修。回國后,歷任協(xié)和醫(yī)院、友誼醫(yī)院婦產(chǎn)科主任兼教授、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市婦產(chǎn)科醫(yī)院名譽院長、全國婦聯(lián)副主席等職,她是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2、張鈺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學家。福建閩候人。1919年考入清華大學。1923年赴美留學。1928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天文研究所所長。 1946年再次赴美,從事天文研究活動。1948年回國。擔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
3、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學家。福建閩候人。1913年赴美留學。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普拉特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化學。1920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博士。1921年回國,曾任塘沽永利堿廠總工程師、南京永利硫酸銨廠廠長、永利化學公司總經(jīng)理。新中國成立后,任重工業(yè)部化學局顧問、化工部副部長、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shù)科學部委員、全國科協(xié)副主席。他是美國機械工程師協(xié)會、美國化工學會和英國皇家學會的名譽會員。
4、丁穎(1888——1964),著名農(nóng)業(yè)科學家、水稻專家。廣東茂名人。1912年畢業(yè)于廣東高等師范。1913年赴日本留學,攻讀農(nóng)業(yè)科學。1924年回國,任中山大學農(nóng)學院教授。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華南農(nóng)學院院長、全國科協(xié)副主席、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院長。他是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并曾被授予民主德國農(nóng)科院通訊院士、全蘇列寧農(nóng)科院通訊院士等稱號。
5、熊慶來(1893——1969),云南彌勒人。1906年考入云南高等學堂。1913年赴比利時留學,后轉(zhuǎn)赴法國,先后就讀于格倫諾勃爾大學、巴黎大學、蒙柏里大學和馬賽大學,于1920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31年再度赴法,以學術(shù)論文《關(guān)于整涵數(shù)與無窮極的亞純涵數(shù)》獲法國國家理學博士學位。曾任云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研究員等職。他創(chuàng)辦了東南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數(shù)學系,最早把近代數(shù)學引進中國,致力整涵數(shù)、亞純涵數(shù)、代數(shù)涵數(shù)等學科的研究工作,對我國數(shù)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定義的無窮極被國際數(shù)學界稱為“熊氏無窮極”(也稱熊氏定理)。
6、湯飛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21年畢業(yè)于湘雅醫(yī)學院,獲醫(yī)學博士學位。1925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深造?;貒?,先后擔任上海中央大學醫(yī)學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細菌學系主任、上海醫(yī)學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設(shè)計的簡陋設(shè)備制造出我國第一批青霉素。他是我國第一個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霉素生產(chǎn)車間、第一個實驗動物飼養(yǎng)場和第一個正規(guī)卡介苗實驗室的創(chuàng)辦人。1948年,在第七屆國際微生物學會上被選為常任理事。曾任衛(wèi)生部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長、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離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稱為“湯氏病毒”。
7、張孝騫(1897——1987),湖南長沙人。1921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湘雅醫(yī)學院。曾任湖南湘雅醫(yī)學院院長、協(xié)和醫(yī)院內(nèi)科教授、中國醫(yī)科大學副校長、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常委等職。他長期從事內(nèi)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中國胃腸病學的奠基人,一生確珍和治療了許多疑難病癥。
8、梁思成(1901——1972),廣東新會人,梁啟超長子。1924年,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學習,獲建筑碩士、美術(shù)學士學位。他代表中國參加了聯(lián)合國大廈的設(shè)計,被普林斯頓大學贈予名譽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等職。他為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長期從事教育事業(yè)和中國建筑史的研究工作,曾參加國徽設(shè)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十大建筑的設(shè)計工作。他所撰寫的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筑史》獲“全美最優(yōu)秀出版物”稱號。
9、錢學森(1911——2009年10月31日)中國現(xiàn)代科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留學美國并在近代力學奠基人卡門指導下從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國后投身于開創(chuàng)中國力學、航天事業(yè)等工作。他是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物理學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第一任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等。1958年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為我軍的科技事業(yè)發(fā)展作了大量工作。
10、李四光(1889--1971)地質(zhì)學家。湖北黃岡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yè)于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zhì)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zhì)力學的研究。
11、竺可楨(1890——1974),我國代氣象事業(yè)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紹興東關(guān)鎮(zhèn)(今屬上虞)。
12、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于金壇金城鎮(zhèn),是世界著名數(shù)學家,是中國解析數(shù)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shù)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chuàng)始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shù)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算子”、“華—王方法”等。他為中國數(shù)學的發(fā)展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美國著名數(shù)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shù)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shù)學偉人之一。學動物科學專業(yè),研究生留學去美國還是歐洲好美國,因為美國開設(shè)動物科學的學校大部分也在畜牧業(yè)和蓄業(yè)發(fā)達的地方。
動物科學研究初期主要對象是農(nóng)場物,后來將玩賞動物納入研究范圍。研究的目的,一大部分是讓這些動物更好的服務人類(比如吃更好的肉喝到更好的奶,更好的抵抗某種病毒而不傳給其它動物和人類),并同時會有專門的研照顧動物的種福利(比如圈養(yǎng)動物的環(huán)境、屠宰場的設(shè)計)。
/iknow-pic.cdn.bcebos.com/d439b6003af33a876883fafccb5c10385243b56e"target="_blank">/iknow-pic.cdn.bcebos.com/d439b6003af33a876883fafccb5c10385243b56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www.tengyi66.com/uploads/allimg/230219/0P5224204-0.jpg"/>
動物科學和動物學都是與生物學非常相關(guān)的學科,但研究對象方面,動物科學主要研究與人相關(guān)的物,而動物學研究的是整個動物界;研究目的方面,動物科學更主要是讓這些動物發(fā)揮對人類的益處,動物學主要研究動物本身以及動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