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點軍校歷史上有中國留學生嗎在美國西點軍校就讀并畢業(yè)的中國籍學生有八位
一. 溫應星(1887-1968),廣東興寧人,1905年6月入學西點,1909年以全級103人中的第82名畢業(yè),但他的 [實用軍事工程] 科目成績名列全級第二。當時為了西點是否能接納中國學生,美國國會還特別通過法案批準。溫的同屆同學中有著名的巴頓將軍,巴頓原比溫高一屆,因數(shù)學不及格而留級,故同屆畢業(yè)。
溫回國后先后擔任過孫中山先生的英文秘書,第三課課長,鐵路工程
師,中東鐵路警務處長,第五任清華校長,上海保安處處長,財政部
稅警總團總團長,全國傷兵管理委員會主任,全國戰(zhàn)地政務委員會主
任委員,行憲立法委員等等職務;1949年定居香港。
溫將軍臨終前曾向子女囑咐,若不能返歸故土,希望能葬于西點母
校。將軍逝世后西點軍校根據(jù)將軍的資歷和業(yè)績,同意將軍夫婦入葬
西點軍校墓園。
二. 陳廷甲(1887-?)1905年6月15日和溫應星一起進入西點,在西點被人稱為“比利”,是出色的體操選手,后因表演受傷,功課受到耽誤,畢業(yè)時全期103人中殿后。當時的美國陸軍部長在頒發(fā)畢業(yè)文憑時拍著陳的肩膀鼓勵:我的朋友,不要氣餒,吾國許多名將畢業(yè)時都居最后啊。
回國后,陳曾在北京陸軍部工作,931年退出軍界,因而后期活動鮮為人知曉;據(jù)悉長居香港,逝世年代不詳。
三. 王賡(1895-1942),江蘇無錫人,1911年清華畢業(yè)后保送美國,先后曾在密西根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就讀,1915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學士后轉入西點,在西點一貫成績優(yōu)秀,并熱心幫助其他人,頗得同學贊譽,1918年西點畢業(yè)時為全級137名學生中第12名。
王賡回國后曾任職北洋陸軍部,并以中國代表團武官身份隨陸徵祥參
加巴黎和會;后任交通部護路軍副司令并晉升少將。王賡和前妻陸小
曼以及徐志摩之間的感情糾葛在當年是熱門新聞,實情是王將軍以優(yōu)雅的紳士大度主動退出了感情糾紛。
1928年后王賡先后擔任過孫傳芳的五省聯(lián)軍總部參謀長,敵前炮兵司
令,鐵甲車司令,國府淮北鹽務緝私局局長,財政部稅警總團總團
長;128滬戰(zhàn)開始時因誤入日憲兵轄區(qū)被捕,后經(jīng)他國協(xié)助得以脫
險,但被誤認為泄露軍情重新入獄。1935年王賡出獄后曾任職鐵道部,后任國府兵工署昆明辦事處處長,為維持抗戰(zhàn)期間滇緬命脈的戰(zhàn)略物資內(nèi)運作了大量工作。1942年4月,王賡作為政府軍事代表團成員于赴美期間(當時太平洋已為日軍封鎖)因腎病復發(fā),醫(yī)治無效于開羅逝世,終年僅47歲。
四. 曹霖生(1895─1976),出生于上海,其父是晚清公派留學的幼童,曹13歲時(1908年)赴美國,先后就讀小學、中學;學業(yè)結束后于1913年一度返國。1914年曹霖生再度重返美國,于1916年9月13日進入西點。由于時值一次大戰(zhàn),該屆學生僅以兩年多時間就修完全部課程,于1918年11月1日提前畢業(yè)。
曹氏畢業(yè)后即任中國駐美使館武官,并于1919年擔任巴黎和會的中國
代表王正廷的秘書;和會結束后赴美宣揚中國于和會后的不平等處
境,次年返國。
回國后曹氏任職外交部,又于1922-1926年期間任教清華,在校期間
積極向學生鼓吹強兵富國之道,激勵學生積極投考美國軍校。1926年
底離開清華,任張作霖的軍事顧問,并于次年晉為少將,但于1928年
自動辭去所有軍職,專心礦產(chǎn)開發(fā)貿(mào)易。1949年曹氏遷居香港,1952年后在澳門建立霖生學院,致力發(fā)展澳門教育事業(yè)。
曹霖生于1976年4月15日在澳門逝世,享年81。
五. 王成志(1897-?),杭州籍,早年隨父母搬到上海,后就讀南洋大學(交大前身),于1916年在校期間通過考試獲得公費留美資格。在美期間,王氏先后就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均獲得學位;后王氏立志習武報國,經(jīng)當時我國駐美公使顧維鈞先生推薦,于1919年8月11日進入西點。在西點期間,王氏數(shù)學成績極佳,一直名列全級300名軍校生第一, 有“Professor Wong”的綽號;于1922年6月畢業(yè)。
畢業(yè)后王氏回到上海,先于交大任教,后赴北京任鐵路護路局局長,
并兼教北京工學院。王曾于1924年服務東北軍,但于兩年后返回上
海,此后活動及業(yè)績情況不詳。
六. 張道弘(1898-1976),安徽籍,15歲時獲取清華,1918年畢業(yè)后公費赴美深造,先就讀克拉克大學,兩年畢業(yè)后(1920年7月1日)進入西點。在西點就學期間,張氏數(shù)學成績窳劣,曾因不及格險至留級,后僥幸獲得特許,經(jīng)補考過關。
1924年張氏西點畢業(yè)回國,隨即時來運轉,不久竟捷足榮登段大帥兼
總理祺瑞先生之乘龍長婿(夫人段式彬千金),后又任稅警學校校
長。1930年后任天津市警察局局長,抗戰(zhàn)期間主管華中公路運輸,
1946年還一度(8月至10月)任國府農(nóng)林總務司司長,且多嗣多福(6
女1子),天倫盡享。
1949年后張氏辭去公職,1956年萬幸獲準赴港探望長女(49以前留
美生)后便留居香港,不久幼女亦幸準赴港探親。1960年張氏父女在
張的美國同學會幫助之下,獲得美國移民簽證,但夫人皆其他子女仍
滯留上海。1962年張氏返居香港,專心致力于將家人接出大陸,竟能
于1967年大陸文革極左狂暴期間將夫人及另一愛女遷至澳門,從此后
張便長居澳門,續(xù)繼天倫之樂,并繼續(xù)努力團聚大業(yè);但張氏其他的
3女1子仍居留大陸,改革開放后是否遷出不得而知。然而張先生以西
點之不屈不撓精神,二十余年致志家庭團聚幸福;其樂天知命、崇敬
親情之個性著實令人敬佩。張氏于1976年美國國慶日在澳門逝世,享年77。
七. 王之(1906- ),湖南善化龍喜鄉(xiāng)人,12歲考入清華學校,就讀8年完成初中、高中以及大學二年級課程,后受當時任教清華的西點畢業(yè)生曹霖生影響,報名西點,于1926年8月赴美。 抵美后王之插班威斯康辛大學,后又轉入諾維奇(Norwich University)就讀軍事,1928年畢業(yè)后奉政府命令轉入西點從頭學起,初時幾乎因視力欠佳淘汰,后校方考慮王之在他校學業(yè)優(yōu)秀,允以入學。1932年初國內(nèi)128滬戰(zhàn)爆發(fā),王之寫信給西點學長兼當時駐滬稅警總團總團長王賡將軍,要求參戰(zhàn),后西點校長和王賡均忠告王之完成學業(yè),他日方可有更大貢獻于國家。1932年6月10日,王之以全級262名畢業(yè)生中第12名畢業(yè)西點。
1932年10月王之受時任上海保安處處長溫應星將軍邀請返國,任職財
政部稅警總團,后該總團工兵連成立,王任連長。1933年10月,王氏
一度返回湖南,先任職何健將軍第4路軍參謀,負責新兵器培訓,后
任教湖南大學軍事工程課目,繼而擔任長沙中學生軍事集訓總隊大隊
長。
1935年王之應溫應星將軍召請重返稅警總團,任直屬工兵營營長,對
抗戰(zhàn)準備的戰(zhàn)略施工作了大量工作。1938年宋子文先生重組稅警團
(易名為緝私總隊)時王氏復職并任總隊教練所教育長。 1941年王之軍事觀察員身份赴菲律賓,隨美軍考察西太平洋戰(zhàn)事;繼以隨麥克阿瑟將軍轉戰(zhàn)南太平洋,1943年晉升少將,并任中華民國駐西南太平洋盟軍總部首席聯(lián)絡參謀。日本戰(zhàn)敗時,王將軍隨徐永昌上將等代表中國登上密蘇里號戰(zhàn)列艦,出席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儀式,后留日本服務。
王將軍于1946年奉召返國,先后出任國防部第二廳第二司司長,情報
學校校長,總統(tǒng)府秘書長兼研發(fā)室主任,總統(tǒng)府參軍兼東吳大學外語
系主任,東吳大學教務長等等多種職務,1976年退休后定居美國。
八. 嚴樸生(1914— ),出生于柏林,父親嚴惠慶為中國老牌外交官。1932年嚴樸生于天津新學書院畢業(yè)后前往英國,原擬考讀劍橋大學,但后接到西點錄取通知,便于1933年7月1日進入西點。在西點就讀期間似無特別引人注目之處,1937年畢業(yè)。
嚴氏返國后曾任駐仰光總領事,1940年至1950年期間任職紐約領事
館,后任總領事。1957年后嚴樸生退辭公職,到美國西電公司任工程師,1979年退休后長居加州。點軍校歷史上有中國留學生嗎
西點軍校收外國學生。 但是他們收外國學生是有配額的,而且是必須由對方國家/軍方推薦才收的。
招生簡章:
To apply for admission to West Point, contact the U.S. Defense Attaché Office ?at the American Embassy in your country. This office serves as the link ?between the student, the host nation and the U.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West Point has a rolling admissions policy. ?The earlier you apply, the earlier you will be notified of a decision. ?We begin notifying applicants as early as November of your senior year. ?Most offers are sent by mid-April.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s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for U.S. citizens, with a few ?key differences. General requirements include:
Be sponsored by a national-level government official.
Be between the ages of 17 and 22.
Not be married or pregnant, or have any legal obligation to support children.
Up to 60 international cadets ?may study at West Point at any given time. Eligible countries are ?selected on an annual basis by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and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The American embassies notify invited nations to ?nominate up to six candidates per country to compete for admission to ?West Point.
例如,在美國西點軍校就讀并畢業(yè)的中國籍學生有:
一. 溫應星(1887-1968),廣東興寧人,1905年6月入學西點,1909年以全級103人中的第82名畢業(yè),但他的 [實用軍事工程] 科目成績名列全級第二。當時為了西點是否能接納中國學生,美國國會還特別通過法案批準。溫的同屆同學中有著名的巴頓將軍,巴頓原比溫高一屆,因數(shù)學不及格而留級,故同屆畢業(yè)。
溫回國后先后擔任過孫中山先生的英文秘書,第三課課長,鐵路工程
師,中東鐵路警務處長,第五任清華校長,上海保安處處長,財政部
稅警總團總團長,全國傷兵管理委員會主任,全國戰(zhàn)地政務委員會主
任委員,行憲立法委員等等職務;1949年定居香港。
溫將軍臨終前曾向子女囑咐,若不能返歸故土,希望能葬于西點母
校。將軍逝世后西點軍校根據(jù)將軍的資歷和業(yè)績,同意將軍夫婦入葬
西點軍校墓園。
二. 陳廷甲(1887-?)1905年6月15日和溫應星一起進入西點,在西點被人稱為“比利”,是出色的體操選手,后因表演受傷,功課受到耽誤,畢業(yè)時全期103人中殿后。當時的美國陸軍部長在頒發(fā)畢業(yè)文憑時拍著陳的肩膀鼓勵:我的朋友,不要氣餒,吾國許多名將畢業(yè)時都居最后啊。
回國后,陳曾在北京陸軍部工作,931年退出軍界,因而后期活動鮮為人知曉;據(jù)悉長居香港,逝世年代不詳。
三. 王賡(1895-1942),江蘇無錫人,1911年清華畢業(yè)后保送美國,先后曾在密西根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就讀,1915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學士后轉入西點,在西點一貫成績優(yōu)秀,并熱心幫助其他人,頗得同學贊譽,1918年西點畢業(yè)時為全級137名學生中第12名。
王賡回國后曾任職北洋陸軍部,并以中國代表團武官身份隨陸徵祥參
加巴黎和會;后任交通部護路軍副司令并晉升少將。王賡和前妻陸小
曼以及徐志摩之間的感情糾葛在當年是熱門新聞,實情是王將軍以優(yōu)雅的紳士大度主動退出了感情糾紛。
1928年后王賡先后擔任過孫傳芳的五省聯(lián)軍總部參謀長,敵前炮兵司
令,鐵甲車司令,國府淮北鹽務緝私局局長,財政部稅警總團總團
長;128滬戰(zhàn)開始時因誤入日憲兵轄區(qū)被捕,后經(jīng)他國協(xié)助得以脫
險,但被誤認為泄露軍情重新入獄。1935年王賡出獄后曾任職鐵道部,后任國府兵工署昆明辦事處處長,為維持抗戰(zhàn)期間滇緬命脈的戰(zhàn)略物資內(nèi)運作了大量工作。1942年4月,王賡作為政府軍事代表團成員于赴美期間(當時太平洋已為日軍封鎖)因腎病復發(fā),醫(yī)治無效于開羅逝世,終年僅47歲。
四. 曹霖生(1895─1976),出生于上海,其父是晚清公派留學的幼童,曹13歲時(1908年)赴美國,先后就讀小學、中學;學業(yè)結束后于1913年一度返國。1914年曹霖生再度重返美國,于1916年9月13日進入西點。由于時值一次大戰(zhàn),該屆學生僅以兩年多時間就修完全部課程,于1918年11月1日提前畢業(yè)。
曹氏畢業(yè)后即任中國駐美使館武官,并于1919年擔任巴黎和會的中國
代表王正廷的秘書;和會結束后赴美宣揚中國于和會后的不平等處
境,次年返國。
回國后曹氏任職外交部,又于1922-1926年期間任教清華,在校期間
積極向學生鼓吹強兵富國之道,激勵學生積極投考美國軍校。1926年
底離開清華,任張作霖的軍事顧問,并于次年晉為少將,但于1928年
自動辭去所有軍職,專心礦產(chǎn)開發(fā)貿(mào)易。1949年曹氏遷居香港,1952年后在澳門建立霖生學院,致力發(fā)展澳門教育事業(yè)。
曹霖生于1976年4月15日在澳門逝世,享年81。
五. 王成志(1897-?),杭州籍,早年隨父母搬到上海,后就讀南洋大學(交大前身),于1916年在校期間通過考試獲得公費留美資格。在美期間,王氏先后就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均獲得學位;后王氏立志習武報國,經(jīng)當時我國駐美公使顧維鈞先生推薦,于1919年8月11日進入西點。在西點期間,王氏數(shù)學成績極佳,一直名列全級300名軍校生第一, 有“Professor Wong”的綽號;于1922年6月畢業(yè)。
畢業(yè)后王氏回到上海,先于交大任教,后赴北京任鐵路護路局局長,
并兼教北京工學院。王曾于1924年服務東北軍,但于兩年后返回上
海,此后活動及業(yè)績情況不詳。
六. 張道弘(1898-1976),安徽籍,15歲時獲取清華,1918年畢業(yè)后公費赴美深造,先就讀克拉克大學,兩年畢業(yè)后(1920年7月1日)進入西點。在西點就學期間,張氏數(shù)學成績窳劣,曾因不及格險至留級,后僥幸獲得特許,經(jīng)補考過關。
1924年張氏西點畢業(yè)回國,隨即時來運轉,不久竟捷足榮登段大帥兼
總理祺瑞先生之乘龍長婿(夫人段式彬千金),后又任稅警學校校
長。1930年后任天津市警察局局長,抗戰(zhàn)期間主管華中公路運輸,
1946年還一度(8月至10月)任國府農(nóng)林總務司司長,且多嗣多福(6
女1子),天倫盡享。
1949年后張氏辭去公職,1956年萬幸獲準赴港探望長女(49以前留
美生)后便留居香港,不久幼女亦幸準赴港探親。1960年張氏父女在
張的美國同學會幫助之下,獲得美國移民簽證,但夫人皆其他子女仍
滯留上海。1962年張氏返居香港,專心致力于將家人接出大陸,竟能
于1967年大陸文革極左狂暴期間將夫人及另一愛女遷至澳門,從此后
張便長居澳門,續(xù)繼天倫之樂,并繼續(xù)努力團聚大業(yè);但張氏其他的
3女1子仍居留大陸,改革開放后是否遷出不得而知。然而張先生以西
點之不屈不撓精神,二十余年致志家庭團聚幸福;其樂天知命、崇敬
親情之個性著實令人敬佩。張氏于1976年美國國慶日在澳門逝世,享年77。
七. 王之(1906- ),湖南善化龍喜鄉(xiāng)人,12歲考入清華學校,就讀8年完成初中、高中以及大學二年級課程,后受當時任教清華的西點畢業(yè)生曹霖生影響,報名西點,于1926年8月赴美。 抵美后王之插班威斯康辛大學,后又轉入諾維奇(Norwich University)就讀軍事,1928年畢業(yè)后奉政府命令轉入西點從頭學起,初時幾乎因視力欠佳淘汰,后校方考慮王之在他校學業(yè)優(yōu)秀,允以入學。1932年初國內(nèi)128滬戰(zhàn)爆發(fā),王之寫信給西點學長兼當時駐滬稅警總團總團長王賡將軍,要求參戰(zhàn),后西點校長和王賡均忠告王之完成學業(yè),他日方可有更大貢獻于國家。1932年6月10日,王之以全級262名畢業(yè)生中第12名畢業(yè)西點。
1932年10月王之受時任上海保安處處長溫應星將軍邀請返國,任職財
政部稅警總團,后該總團工兵連成立,王任連長。1933年10月,王氏
一度返回湖南,先任職何健將軍第4路軍參謀,負責新兵器培訓,后
任教湖南大學軍事工程課目,繼而擔任長沙中學生軍事集訓總隊大隊
長。
1935年王之應溫應星將軍召請重返稅警總團,任直屬工兵營營長,對
抗戰(zhàn)準備的戰(zhàn)略施工作了大量工作。1938年宋子文先生重組稅警團
(易名為緝私總隊)時王氏復職并任總隊教練所教育長。 1941年王之軍事觀察員身份赴菲律賓,隨美軍考察西太平洋戰(zhàn)事;繼以隨麥克阿瑟將軍轉戰(zhàn)南太平洋,1943年晉升少將,并任中華民國駐西南太平洋盟軍總部首席聯(lián)絡參謀。日本戰(zhàn)敗時,王將軍隨徐永昌上將等代表中國登上密蘇里號戰(zhàn)列艦,出席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儀式,后留日本服務。
王將軍于1946年奉召返國,先后出任國防部第二廳第二司司長,情報
學校校長,總統(tǒng)府秘書長兼研發(fā)室主任,總統(tǒng)府參軍兼東吳大學外語
系主任,東吳大學教務長等等多種職務,1976年退休后定居美國。
八. 嚴樸生(1914— ),出生于柏林,父親嚴惠慶為中國老牌外交官。1932年嚴樸生于天津新學書院畢業(yè)后前往英國,原擬考讀劍橋大學,但后接到西點錄取通知,便于1933年7月1日進入西點。在西點就讀期間似無特別引人注目之處,1937年畢業(yè)。
嚴氏返國后曾任駐仰光總領事,1940年至1950年期間任職紐約領事
館,后任總領事。1957年后嚴樸生退辭公職,到美國西電公司任工程師,1979年退休后長居加州。
第一批留美幼童名單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貫 年齡 職業(yè)
蔡紹基 Tsai Shou Kee 廣東香山 14 珠海人,北洋大學校長
鄧士聰 Ting Sze Chung 廣東香山 14 珠海人,海軍軍官
容尚謙 Yung Shang Him 廣東香山 10 珠海人,海軍艦長
張康仁 Chang Hon Yen 廣東香山 14 珠海人,律師
譚耀勛 Tan Yew Fun 廣東香山 11 珠海人,早年病逝于美國
蔡錦章 Tsai Cum Shang 廣東香山 14 鐵路官員
程大器 Ching Ta Hee 廣東香山 14 教師
歐陽賡 Ouyang King 廣東香山 14 外交官
史錦鏞 Sze Kin Yung 廣東香山 15 商人
鐘俊成 Chung Ching Shing 廣東香山 14 供職于外國領事館
鐘文耀 Chung Mun Yew 廣東香山 13 外交官、鐵路官員
劉家照 Liu Chia Chew 廣東香山 12 政府官員
陸永泉 Luk Wing Chuan 廣東香山 14 外交官
潘銘鐘 Paun Chia Chew 廣東南海 11 早年病逝于美國
何廷梁 H o Ting Liang 廣東順德 13 軍醫(yī)
梁敦彥 Liang Tun Yen 廣東順德 15 清朝外務尚書
黃仲良 Wong Chung Liang 廣東番禺 15 外交官、鐵路官員
陳鉅溶 Chun Kee Young 廣東新會 13 病逝于海軍
陳榮貴 Chun Wing Kwai 廣東新會 14 就職于工礦業(yè)
鄺榮光 Kwong Yung Kong 廣東新寧 10 礦業(yè)工程師
吳仰曾 Woo Yang Tsang 廣東四會 11 礦業(yè)工程師
曾篤恭 Tseng Tuh Kun 廣東海陽 16 報紙編輯
黃開甲 Wong Kai Kah 廣東鎮(zhèn)平 13 政府官員
羅國瑞 Low Kwok Sui 廣東博羅 12 鐵路工程師
錢文魁 Chin Mon Fay 江蘇上海 14 外交官
牛尚周 New Shan Chow 江蘇嘉定 11 服務于電信業(yè)、造船業(yè)
曹吉福 Tso Ki Foo 江蘇川沙 13 律師
詹天佑 Jeme Tien Yau 廣東南海 12 鐵路工程師
石錦堂 Shin Sze Chung 山東濟寧 14 早年病逝于美國
黃錫寶 Wong Sic Pao 福建同安 13 早年病逝于美國
第二批留美幼童名單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貫 年齡 職業(yè)
蔡廷干 Tsai Ting Kan 廣東香山 13 珠海人,海軍元帥
鄧桂廷 Ting Kwai Ting 廣東香山 13 珠海人,在日本經(jīng)商
黃有章 Wong Yau Chang 廣東香山 13 珠海人,鄉(xiāng)紳
梁金榮 Liang Kin Wing 廣東香山 14 珠海人,電報局長
容尚勤 Yung Shan Kun 廣東香山 11 珠海人,教師
張有恭 Chang Yau Kung 廣東香山 12 珠海人,早年在上海落水身亡
唐國安 Tong Kwo On 廣東香山 14 珠海人,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校長
唐元湛 Tong Yuen Chan 廣東香山 13 珠海人,電報局長
卓仁志 Chuck Yen Chi 廣東香山 12 珠海人,服務于電報界
李恩富 Lee Yen Fu 廣東香山 13 報人、作家
李桂攀 LEE Kwai Pan 廣東香山 14 在美國經(jīng)商
宋文翙 Sung Mon Wai 廣東香山 13 海軍將領
陳佩瑚 Chun Pay Hu 廣東南海 11 就職于外國領事館
鄺景垣 Kwong King Huan 廣東南海 13 早年病逝
鄺永鐘 Kwong Wing Chung 廣東南海 13 陣亡于中法海戰(zhàn)
蘇銳釗 Sue Yi Chew 廣東南海 14 外交官
梁普時 Liang Pao Shi 廣東番禺 11 鐵路工程師
梁普照 Liang Pao Chew 廣東番禺 13 鐵路和礦業(yè)工程師
方伯梁 Fong Pah Liang 廣東開平 13 電報局長
容 揆 Yung Kwai 廣東新寧 14 外交官
溫秉忠 Won Bing Chung 廣東新寧 12 政府官員
吳應科 Woo Ying Fo 廣東四會 14 海軍將領
吳仲賢 Woo Chung Yen 廣東四會 14 外交官
曾 溥 Tseng Poo 廣東朝陽 12 礦業(yè)工程師
陸錫貴 Lok Sic Kwa i 江蘇上海 13 鐵路工程師
張祥和 Chang Hsiang Woo 江蘇吳縣 11 外交官
王鳳陛 Wong Fung Kai 浙江慈溪 14 外交官
王良登 Wong Liang Tign 浙江定海 13 海軍軍官、鐵路官員
丁崇吉 Tign Sung Kih 浙江定海 14 報人、海關官員
陳乾生 Chun Kin Sing 浙江寧波 14 死于義和團事變
第三批留美幼童名單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貫 年齡 職業(yè)
梁如浩 Liang Yu Ho 廣東香山 12 珠海人,交通大學創(chuàng)始人
唐紹儀 Tong Shao Y i 廣東香山 12 珠海人,民國首任內(nèi)閣總理
唐致堯 Tong Chi Yao 廣東香山 13 珠海人,鐵路官員
容耀垣 Yung Yew Huan 廣東香山 10 珠海人,參加反清革命,晚年經(jīng)商
徐振鵬 Chu Chun Pan 廣東香山 11 珠海人,海軍將領
鄭廷襄 Jang Ting Shan 廣東香山 13 在美國擔任機械工程師
徐之煊 Chu Chi Shuan 廣東南海 12 海軍軍官
鄺賢儔 Kong Kin Lign 廣東南海 12 礦業(yè)工程師
鄺景揚 Kwong King Yang 廣東南海 13 礦業(yè)、鐵路工程師
楊兆楠 Yang Sew Nan 廣東南海 13 陣亡于中法海戰(zhàn)
楊昌齡 Yang Chan Ling 廣東順德 12 鐵路官員
曹嘉爵 Tsao Ka Chuck 廣東順德 12 早年病逝于美國
曹嘉祥 Tsao Ka Hsiang 廣東順德 11 政府官員
黃季良 Wong Kwei Liag 廣東番禺 13 陣亡于中法海戰(zhàn)
林沛泉 lin Pay Chuan 廣東番禺 12 鐵路官員
盧祖華 Loo Tsu Wha 廣東新會 11 鐵路官員
周長齡 Chow Chang Ling 廣東新安 14 政府官員、香港太平紳士
祁祖彝 Kee Tsu Yi 江蘇上海 12 政府官員
朱錫綬 Chu Sik Shao 江蘇上海 10 服務于電報界
曹茂祥 Tsao Mao Hsang 江蘇上海 10 海軍軍醫(yī)
康賡齡 Kong Kin Ling 江蘇上海 12 早年病逝于美
沈嘉樹 Shen Ke Shu 江蘇寶山 11 鐵路官員
周萬鵬 Chow Wan Pung 江蘇寶山 11 電報局長
朱寶奎 Chu Pao Fay 江蘇常州 13 政府官員
宦維城 Won Wai Shing 江蘇丹徒 10 商人
孫廣明 Sun Kwong Ming 浙江錢塘 14 服務于電報界
袁長坤 Yuen Chan Kwon 浙江紹興 12 電報局長
吳敬榮 Woo King Yung 安徽休寧 11 海軍將領
程大業(yè) Ching Ta yeh 安徽黔縣 12 電報局長
薛有福 Sit Yau Fu 福建漳浦 12 陣亡于中法海戰(zhàn)
第四批留美幼童名單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貫 年齡 職業(yè)
唐榮浩 Tong Wing Ho 廣東香山 13 珠海人,政府官員
唐榮俊 Tong Wing Chun 廣東香山 14 珠海人,商人
吳其藻 Woo Kee Tsao 廣東香山 12 珠海人,鐵路官員
譚耀芳 Tan Yew Fong 廣東香山 10 珠海人,早年病逝
黃耀昌 Wong Yew Chong 廣東香山 13 鐵路官員
劉玉麟 Liu Yu Lin 廣東香山 13 外交官
盛文揚 Shen Mou Yang 廣東香山 12 服務于電報界
陳金揆 Chin Kin Kwai 廣東香山 12 陣亡于中日甲午海戰(zhàn)
陳紹昌 Chen Shao Chang 廣東香山 13 早年病逝
陳福增 Chen Fu Tseng 廣東南海 14 早年病逝
梁金鰲 Liang King Ao 廣東南海 11 早年病逝
陶廷賡 Tao Ting King 廣東南海 12 電報局長
潘斯熾 Paun Sze Chang 廣東南海 11 工廠廠長
林聯(lián)輝 Lin Yuen Fai 廣東南海 15 醫(yī)院院長
林聯(lián)盛 Lin Yuen Shing 廣東南海 14 服務于電報界
馮炳忠 Fung Bing Chung 廣東鶴山 12 服務于電報界
梁丕旭 Liang Pe Yuk 廣東番禺 12 外交官
鄺炳光 Kwong Pin Kong 廣東新寧 13 礦業(yè)工程師
鄺國光 Kwong Kwok Kong 廣東新寧 13 海軍軍官
沈壽昌 Shen Shao Chang 江蘇上海 11 陣亡于中日甲午海戰(zhàn)
陸德彰 Lok The Chang 江蘇川沙 13 服務于電報界
吳煥榮 Woo Huan Yung 江蘇武進 13 電報局長
周傳諫 Chow Chuen Kan 江蘇嘉定 11 鐵路工程師
周傳諤 Chow Chuen Ao 江蘇嘉定 13 軍醫(yī)
朱汝淦 Chu Yu Kin 江蘇華亭 11 軍醫(yī)
金大廷 Kin Ta Ting 江蘇寶山 13 軍醫(yī)
王仁彬 Wong Yen Bin 江蘇吳縣 12 早年病逝
沈德輝 Shen The Fai 浙江慈溪 12 早年病逝
沈德耀 Shen The Yew 浙江慈溪 14 商人
黃祖蓮 Wong Chu Lin 安徽懷遠 13 陣亡于中日甲午海戰(zhàn) 第一批幼童于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發(fā),跨越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登陸。他們乘坐剛剛貫通北美大陸的蒸汽火車,到達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qū),從此開始了他們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涯。
幼童們被分配到54戶美國家庭(其中康涅狄格州34戶,麻薩諸塞州20戶)中生活。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克服了語言障礙,成為他們就讀的各個學校中最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nèi)后w所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令美國人驚嘆不已,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
這一群身穿緞袍、拖著長辮的孩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留學生。他們是大文豪馬克·吐溫的朋友。他們曾受到美國總統(tǒng)格蘭特的接見。
他們中有多人在戰(zhàn)爭中陣亡,其中包括甲午海戰(zhàn)中鄧世昌的大副。他們中有人成為中國電報業(yè)、礦業(yè)的開山鼻祖。他們中,出現(xiàn)了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他們中,有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他們中有李鴻章和袁世凱的幕僚。他們中,出現(xiàn)了中華民國的第一位總理。他們中有宋美齡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帶到美國留學。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當時,耶魯大學的22位留學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二人順利完成學業(yè)。容揆和譚耀勛抗拒召回,留在美國耶魯大學完成學業(yè)。李恩富和陸永泉則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國,讀完了耶魯。這樣,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紀律被遣返的9名、執(zhí)意不歸及病故者26名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國。
這群中國歷史上首批官派留美學生回國后即遭到社會的譴責,當時的《申報》寫到:
國家不惜經(jīng)費之浩繁,譴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并無故家世族,巨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 當時人們?nèi)哉J為只有讀“四書五經(jīng)”、由科舉當官才是“正途”,國內(nèi)的新式學校本只能招收到?jīng)]有地位身份的窮人家子弟,出洋留學更被認為是有辱門楣之舉,被所有人恥笑,略有錢財?shù)募彝ザ疾辉缸拥艹鲅罅魧W。所以,第一批留學生30名在上海竟然招不滿額。
派留學生出國,本來是近代世界文化交流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在專制積淀甚深的中國卻經(jīng)歷了一個十分曲折的演進過程。
然而,宋元明清以來,出國留學者卻寥寥無幾。尤其是清廷推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幾乎關閉了中國人走向世界的大門。當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時候,中國人的世界知識極其有限,連林則徐那樣努力睜眼看世界的開明官僚,都無法準確說出英國的地理位置,甚至認為英國和俄國接壤。但真正將這一主張付諸實踐的是20年后興起的洋務運動。辦洋務要設廠、開礦、修鐵路、造輪船、搞通訊等,急切需要一大批懂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新型人才。于是將派留學生提到了日程上來。 幼童們懷著寂寞、凄涼、悲哀但又興奮、好奇、激動的復雜心情來到了萬里以外的新大陸。當他們從美國西部乘火車去東部的時候,幼童們歡呼雀躍,高興不已;再看到印第安人插著羽毛的奇裝異服,成群的野牛在山谷中奔跑,他們更無法抑制心中的快活。
到達東部城市哈特波特Hartford)后,一系列困難就接踵而來,幼童們興奮的心情頃刻揮之而去。撲面而來的是語言問題,沒有經(jīng)過英語訓練,無法和美國人交流,而且將他們?nèi)迦艘唤M分到了美國友人家里,生活上更摸不著門道。他們的女主人出于愛憐,常常見面就抱起來親他們的臉頰,這些幼童個個滿臉通紅,不知所措。禮拜天房主人帶他們?nèi)ソ烫?,他們想拒絕又不好張口,只好偷偷地溜走,因為清廷明確規(guī)定他們不許信仰基督教。這自然破壞了他們和房主人的友好感情。至于西餐,他們更吃不慣,餓肚子在所難免。帶隊的清廷官僚自帶了一些腌黃瓜,沒幾天就被幼童給偷吃光了。剛到美國的幼童一身中國打扮,瓜皮帽,藍緞褂,嶄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辮,特別引起美國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會有一群美國小孩子跟在后面圍觀,有的還高喊:“中國女孩子”!讓這些中國幼童非常難堪,有的急得直哭。學習上的問題也很多。他們要補習英文,還要集中起來學漢語,每周寫一篇作文,如果寫不出來,漢語先生會打屁股。現(xiàn)存的幼童們寫的一些作文,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那時的中文水平很低。每次學漢語,首先必須臉朝中國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再給孔老夫子的畫像叩頭,給師長請安。稍不聽話,就會挨罰。幼童們到美國,帶給他們的就是這樣枯燥而缺少自由的留學生活。
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盤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傳統(tǒng)的前提下,把美國的先進技術學到手,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幼童們在美國接受的是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教育,過的是美國式的生活,特別對于十來歲的孩子來講,非常容易“美國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裝,經(jīng)常是一身美式打扮。尤其是那根拖在腦后的長辮子,既麻煩,又常遭人白眼,不少幼童索性把辮子剪掉,見清廷長官時再弄一根假辮子裝上。眾所周知,在清朝,辮子不是簡單的裝束問題,而是是否忠于清廷的政治問題。當清廷官吏發(fā)現(xiàn)有的幼童剪掉了辮子,就一面嚴厲管教,一面上奏清廷。清政府自然對這批留美幼童失去了政治上的信任。還有一些幼童受美國宗教文化的影響,漸漸地信奉了基督教,誦圣經(jīng),做禮拜,十分虔誠。幾個極端分子還暗地里組成了“中華歸主團”,提出“中華帝國基督化”。這更是清政府不能容忍的。為懼怕這批幼童到美國后信了洋教,清廷曾三令五申不許幼童進教堂,結果還是在這方面出了問題。幼童們從小學到中學,用的都是西方的教材,不但學到了許多新的自然科學知識,而且也接觸了較多的資產(chǎn)階級啟蒙時期的人文社會科學文化,數(shù)年之后,他們漸漸地對學習《四書》、《五經(jīng)》等失去了興趣,對孔夫子也不那么崇拜,對煩瑣的封建禮節(jié)也不大遵守了。反而對個人權力、自由、民主之類的東西十分迷戀。個別的幼童還和美國的女孩子暗暗約會,自由戀愛?,F(xiàn)存的幾位留美幼童所寫的情書,充滿著纏綿悱惻而情真意切的熾熱情感。充滿青春活力的幼童們還特別好動,他們參加各類體育活動,經(jīng)常出沒于籃球和足球場上,詹天佑等人還組織了棒球隊,在不少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這也是中國最早的棒球隊了。以中國留學生為主組織的耶魯大學劃船隊,曾多次在比賽中擊敗了哈佛大學隊。在受過美國文化熏陶的容閎眼里,幼童們的這些變化都是很自然的,他在《西學東漸記》里說:“此多數(shù)青年之學生,既至新英國省,日受新英國教育之熏熔,且習與美人交際,故學識乃隨年齡而俱長。其一切言行舉止,受美人之同化而漸改故態(tài)?!瓫r彼等既離去中國而來此,終日飽吸自由空氣,其平日性靈上所受極重之壓力,一旦排空飛去,言論思想,悉與舊教育不睦,好為種種健身之運動,跳躑馳騁,不復安行矩步”。但是,和他一起負責管理留美幼童的清廷守舊官僚卻視幼童的這種新變化為大逆不道,處處給幼童們出難題。一場圍繞留美幼童的中西文化沖突不可避免了。最后不得以1881年將幼童凄然撤回而告終。 光緒七年(1881年9月6日),對留美的中國留學生來說,是一個陰云密布極為傷心的日子,清朝政府下令將他們這些留學生全部招回。他們被迫中斷學業(yè),悉數(shù)被“遣送回國”。這一百多名留學人員經(jīng)過八九年的美國生活學習,已經(jīng)融入到這個自由的國度。遣送回國的指令讓他們都黯然神傷,眼前一片迷茫。由于這些留學生大部分都在美國民眾家生活,也結下一定的情誼,大棒強加下的分離更加渲染了一份悲情。
幼童被撤回的消息,對這些幼童,乃至教育幼童的美國老師和朋友,都似晴天霹靂。因為,再過四五年,有一些幼童就要大學畢業(yè),其他的一部分也會陸續(xù)升入大學,真是眼見成熟的果子被硬給剝掉了!耶魯大學的樸德(Porto)校長聯(lián)合一批美國友人致信清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有理有據(jù)地指明了撤回留學生的錯誤,并要求改正。但清政府從政治著眼,還是將幼童撤回來了。除了病故和設法留美不歸者外,94名幼童平安抵達上海,像犯人一樣被關在了一所學堂里,連中秋節(jié)都不許外出。幼童們講:“只有睡覺,似乎讓死亡結束一切痛苦和折磨”。經(jīng)過數(shù)天的“關押”,終于等來了長官的訓話,并隨意將他們分配了工作。例如學工程的詹天佑卻派往廣州教英語。然而,這批人畢竟學到了一些先進技術,高人一籌,經(jīng)過他們個人的努力,到20世紀初年,都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就。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這批留美生中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30人,其中工礦負責人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從事教育事業(yè)者5人,其中清華大學校長1人、北洋大學校長1人;從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領事、代辦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長1人、副部長1人,駐外大使1人,國務院總理1人;從事商業(yè)者7人;進入海軍者20人,其中14人為海軍將領??傊?,除早亡、留美不歸和埋沒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留學生多次核酸檢測顯示為陰性,解除14天的隔離后卻傳染了鄰居或親友。哈爾濱和北京近期發(fā)生的兩起境外輸入關聯(lián)病例疫情引發(fā)公眾高度關注。
近期,從美國返回哈爾濱的22歲女留學生韓某引發(fā)的本土疫情傳播,至今感染人數(shù)達37人(包括15例無癥狀感染者)。而留學生韓某回國后經(jīng)過兩次核酸檢測顯示為陰性,解除了居家隔離,但卻可能傳染了樓上從未見面的鄰居曹某。疾控中心認為,曹某可能接觸韓某所污染的環(huán)境(如電梯等)致病。
無獨有偶,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4月16日通報的一起境外輸入關聯(lián)病例,留美生抵京隔離14天三次檢測為陰,解除隔離回家5天后確診,傳染3位家人。而該留學生在家期間獨居一房。
專家表示,新冠病毒仍有許多未知因素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認識,提示隔離期滿人員回家后不能掉以輕心。
哈爾濱:檢測為陰性解除居家隔離后,鄰居被感染確診
先來看看哈爾濱的這一波本土疫情如何傳播的。
哈爾濱市衛(wèi)健委通報:韓某,女,22歲,于3月19日從美國抵哈爾濱,當晚22時左右通過“手遞手”方式轉運至家中(從機場到小區(qū)家門閉環(huán)管理),按規(guī)定居家隔離觀察。期間,韓某3月31日核酸檢測為陰性,抗體檢測IgM、IgG均為陰性。4月3日,韓某達到了隔離滿14天的要求,再次對其進行了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所以解除了對韓某的居家隔離。
4月9日,哈爾濱市民郭某明發(fā)病確診后,通過流調發(fā)現(xiàn),郭某的密切接觸者即曹某,居住在哈爾濱市道里區(qū)群力富力江灣小區(qū),與韓某同住一棟樓、同一單元,是樓上樓下鄰居,二人并不相識。韓某在隔離期間,居家未外出。為此,4月10日、11日韓某進行兩次抗體檢測,診斷為新冠肺炎既往感染者(境外輸入)。
經(jīng)查,曹某和韓某居住的單元為一梯一戶,整個單元共用一部電梯,存在可能被污染的共用空間;上下相鄰兩層間由于房屋結構等原因,也存在病毒傳播的可能,二人間具備傳染的條件。曹某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目前,對韓某和曹某之間傳染的調查工作還在繼續(xù)。
而后,這一波本土疫情從曹某開始,陸續(xù)報告共計37例病例(包括15例無癥狀感染者),均有關聯(lián)。
北京:解除居家隔離后,又返陽傳染了3名家人
再來看看北京的這個病例傳播情況。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4月16日通報:一名中國在美國邁阿密讀書的留學生,3月24日從美國回京后被集中隔離,三次核酸檢測結果均呈陰性。4月8日,14天隔離期滿后,解除隔離??苫丶业谌欤?月10日就出現(xiàn)發(fā)熱、咳痰癥狀,4月13日去醫(yī)院就診,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一家人一查,其母親、弟弟、外公三人都確診。一家五口,共四人確診!而該留學生在家期間獨居一房,并未外出。
通過對比這兩例病例傳播情況,有兩個共性值得關注:
一、都是境外輸入的關聯(lián)病例,入境留學生均經(jīng)過了兩次至三次不等的核酸檢測,顯示均為陰性,才解除了14天的隔離。不同的是,哈爾濱的韓某,解除居家隔離后,兩次檢測未顯示陽性,但卻可能存在病毒傳播,鄰居曹某感染致病。而北京的這名留學生,解除集中隔離后回家,立即返陽,并且很快就有三名家人報告被感染確診。
二 、都存在共用環(huán)境感染的可能。韓某與鄰居曹某,素不相識,僅僅可能因接觸韓某所污染的環(huán)境(如電梯等)致病。而北京的這名留學生,在家期間獨居一房,并未外出。3名家人卻在他返陽后相繼發(fā)病。
與境外返京者走過同一樓梯,被確診感染
因共用環(huán)境導致感染并非個例。
北京首例境外輸入關聯(lián)病例,也有這種傳染情況。
據(jù)北京疾控中心介紹,居住在海淀區(qū)蘇州街 3 號大河莊苑的劉某某于 3 月 10 日出現(xiàn)疲勞、發(fā)熱等癥狀,服藥后體溫恢復正常。3 月 14 日就診于海淀醫(yī)院發(fā)熱門診,取藥后回家治療。3 月 17 日再次出現(xiàn)發(fā)熱,服用泰諾和止咳藥。3 月 20 日晚再次就診于海淀醫(yī)院發(fā)熱門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綜合 CT 影像和血液檢查及抗體檢測,3 月 23 日診斷為確診病例,送定點醫(yī)院治療。
劉某某是如何感染的呢?
劉某某樓下鄰居李某,3 月 5 日由英國抵京,居家隔離觀察,期間有小區(qū)內(nèi)活動和永輝超市購物活動,3 月 7 日走樓梯到小區(qū)辦理出入證,3 月 9 日發(fā)病,3 月 11 日走樓梯步行至海淀醫(yī)院就診,3 月 12 日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劉某某與李某兩人近期均有走樓梯的情況,劉某某可能接觸了李某 3 月 11 日之前所污染的樓梯環(huán)境致病。
4月16日下午,北京市召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fā)布會。
【北京市衛(wèi)健委提醒】
極個別感染者潛伏期長為防控工作帶來新挑戰(zhàn)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徐和建在16日的發(fā)布會上表示,這起境外輸入確診病例,是在按規(guī)定集中觀察14天解除隔離后2天發(fā)病、5天后確診的,還造成了家庭聚集性的感染。“這警示我們新冠肺炎病毒是新發(fā)現(xiàn)的病毒,疫情防控仍存在著需要我們?nèi)ヌ剿鞯奈粗囊蛩??!?br>
北京衛(wèi)健委通報中強調,個別感染者長期伴有其它癥狀,可能會掩蓋新冠肺炎類似癥狀,極個別感染者潛伏期長、核酸檢測陽性與發(fā)病時間出現(xiàn)均較晚、早期癥狀不典型等問題為防控工作帶來新挑戰(zhàn)。
提示市民朋友,隔離期滿人員回家后不能掉以輕心,需要繼續(xù)單獨居住、就餐,減少與家人接觸;在日常居家生活中保持環(huán)境清潔,居室勤開窗,家庭成員之間不共用毛巾、水杯、餐具等,環(huán)境及物品受到污染時進行清潔消毒,隨時保持手衛(wèi)生,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
鐘南山曾表示,新冠肺炎病毒的特點是:傳播力很高,比SARS、MERS、流感都高
美國陸軍軍官學院,是美國第一所軍事學校。民國時期有8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分別是:溫應星、陳廷甲、王賡、曹霖生、王成志、張道弘、王之、顏樸生。他們的一生鮮為人知,沒有傳奇。
一.溫應星
廣東人,先后讀過兩所美國名校,其中一所就是西點軍校。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進入該校學習的人。成績在同屆學生中名列前茅。
結局:晚年定居美國,于1968年逝世。臨終前留下遺言,若不能魂歸故里,想葬在西點軍校。該校同意后,以較高榮譽將其及夫人葬入學校。
圖為現(xiàn)在的西點軍校
二. 陳廷甲
也是廣東人。和溫應星將軍一起在美國先后讀了兩所一樣的學校,是同學。擅長體操,但因意外導致其無法繼續(xù)完成其余高難度學業(yè),只能寥寥此生。
結局:回國后在黃埔軍校任文職。
三、王賡
江蘇無錫人。在國內(nèi)就讀于清華大學,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西點軍校學習,文武雙全,可謂是一名學霸。后與陸小曼結為夫婦。
圖為王賡和陸小曼
四、曹霖生
上海人。中華民國成立后不久進入西點軍校學習。是唯一一位在軍事、從商、教育三個領域都混得風生水起的人物。
五. 王成志
杭州人。在進入西點軍校之前,先后在哈佛、麻省理工等學校學習,在西點軍校成績也是第一名,標準的學霸。
六. 張道弘
安徽人。雖然本人沒什么名氣,但他的老丈人是軍閥段祺瑞,所以即使在西點軍校時成績泛泛,但因為家世的關系平步青云。
七. 王之
湖南人。在西點軍校畢業(yè)后,回國在宋子文手下干活,參與受降日軍的儀式。
八. 顏樸生
上海人。從西點軍校順利畢業(yè)后,子承父業(yè),成為了外交官。
圖為西點軍校畢業(yè)典禮
民國時期進入西點軍校學習的學生大多沒有什么名氣,稍微有名一點的都羅列在這里了,許多資料也有待考證。
美國留學要注意什么美國留學注意問題:一、盡量在校園內(nèi)打工
根據(jù)美國政府的規(guī)定,美國留學生在校內(nèi)打工,不需申辦特別許可,但要注冊維持全時學生身份。在學期中的每周工作時間一般限制在20小時,在假期時則可達40小時。這就是說一個注冊的外國學生,可在校內(nèi)自由合法打工。
學校其實是一個工作機會比較多的地方,圖書館,體育館和學校餐廳,很多地方都大量需要美國留學生打工。而中國留學生剛剛入學,對當?shù)氐那闆r并不熟悉,校園的工作機會應當是重點爭取的。
二、利用自身優(yōu)勢,尋找高薪工作
很多學生盲目地認為,在美國生活打工就是餐館或者是雜貨店工作。其實這是大錯特錯了。打工,對于大多數(shù)留學生來說,是一個了解社會和減低財務壓力的手段,這樣的工作最好能和自己興趣和特長結合起來,這會使工作更有趣。每個人其實都會有強項,在尋找打工機會的時候,關鍵在于是否找到能夠充分利用這些強項的一份工作。這樣的工作,不僅強度會比餐館等工作強度低,往往時薪也會比較高。
學生在勤工儉學每小時的實際工資收入還取決于學生的工作崗位和技術水平甚至語言水平。例如,如果能高速英文打字,在辦公室從事文秘工作,或者能在圖書館維護計算機,工資起薪會高許多。另外,無論在任何部門崗位工作,依據(jù)你工作的累計小時數(shù),法律保證你的工資將逐步增加。
三、打工形式可多樣化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大量的工作是完全可以通過網(wǎng)絡進行的。一些工作,完全可以超越地域的限制來進行。例如,不少學習計算機的同學,為公司進行編程。編完后把程序發(fā)給公司即可。這樣的工作,完全在家里就可以進行,沒有風吹雨淋,時間有非常靈活,獲益也相當不錯。這類工作比需要實際去坐班的打工的工作有一定的節(jié)約時間的優(yōu)勢。留學生應當考量自身,看看有沒有這樣的工作可以選擇,“身在曹營,工作為漢”也是打工的一種重要方式。
四、簽署合同,保障權益
盡量與雇主簽訂雇傭合同,并仔細地閱讀合同條款。尋找合同里相應的工資標準。如果發(fā)現(xiàn)雇主給予的工資低于最低工資標準,可以向有關部門尋求法律咨詢幫助。
五、做好工時記錄
記錄工作時間和工作日數(shù)。自己做好每次工作時間的記錄,可以避免對方不付工資的糾紛。
六、保證工作態(tài)度
不要無故遲到、無故休息。打工期間,不能隨便曠工,無故遲到,有事應事先與對方聯(lián)系,不然會被開除。
七、遇到問題莫慌張
一旦與所工作的地方發(fā)生了問題,首先應找負責人冷靜地談一談。如果不起作用的話,就要找有關部門申訴處理。
打工期間發(fā)生事故莫慌張。如果是工作現(xiàn)場發(fā)生事故,要立即與負責人聯(lián)系,并要求立即接受治療。如果是途中遇到交通意外事故,切記也要請警察出面。工作地的負責人不肯給予治療和補償時,一定要請有關機關幫忙調解。
八、不要耽誤學業(yè)
很多美國留學生打工,嘗到了甜頭,一天八個小時下來,不僅等掙到50多美元的固定小時薪水,而且還獲得了不菲的小費。這使得不少學生對通過打工掙錢的信心大增。不僅僅加多自己打工的時間,而且甚至不上課去打工。這樣變得非常得不償失。學生要有清楚的概念,想通過打工來掙到很多錢是完全不現(xiàn)實的,如果學習成績不好,甚至還需要給學校交更多錢來補考或者重修,并且影響自己在美國的留居資格。美國留學生打工一定要把握好自己,把打工時間控制到自己的學習和身體能夠接受的范圍之內(nèi),理性地進行打工。中國第一批留洋學童名單只找到這些,不好意思
中國幼童,留學異邦,這不是時下的新發(fā)現(xiàn),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120個中國幼童遠赴美國,開創(chuàng)了中國幼童留學美國的先河。
幼童留學:一種無奈的舉措
1872年,30名中國幼童首次踏上美國的土地,開始了漫漫的留學生涯。
清政府選派幼童到美國留學,并非出于富國強兵、潛心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本愿,實乃一種無奈的舉動。
1840年以后的中國,在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侵略之下,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在和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外交人才、外語人才的匱乏使清政府大傷腦筋。19世紀60年代悄悄萌動的洋務思潮,開始將大規(guī)模的官派留學生的工作提到議事日程?;叵胍话俣嗄昵暗闹袊鐣?,是何等的閉關愚昧,“泱泱大國”、“天朝上國”的優(yōu)越感使他們很難意識到學習西方的必要性,然而偶然事件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外國派遣留學生。
1870年天津教案發(fā)生了,中國人不滿意外國傳教士的胡作非為,在天津的傳教士遭到圍攻,許多傳教士被憤怒的國人殺死。如果這件事發(fā)生在康乾盛世,任何國際糾紛都不會發(fā)生,但它發(fā)生在晚清這個特定的社會,在西方列強張狂的武力威脅下,清政府妥協(xié)了,不得不派朝中大臣來處理這個棘手的“國際問題”。既然要與西方列強談判,就少不了精通外語的人才,而此時的清政府才迫切感到人才匱乏的窘?jīng)r。于是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yè)回國的容閎,很快就成為洋務領袖曾國藩、李鴻章、丁日昌等人的幕僚。在容閎的幫助下,派遣學生出洋留學在19世紀60年代末開始醞釀。
1854年從耶魯大學畢業(yè)回國的容閎,是中國人留學的先驅,他之所以學成回歸就是希望更多的中國青年“遠涉重洋,身受文化之教育”,“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容閎深知留學對中國近代化的重要性,他在回國協(xié)助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辦洋務時,不失時機地提出了“由政府選派穎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學”的計劃。容閎的思想很快得到曾國藩、李鴻章的大力支持,他們在向朝廷上的奏折中正式提出由政府出資派遣子弟出洋留學。
派遣子弟出洋留學,這種呼聲出自當時封疆大吏曾、李之口,的確在中國社會是前所未有的舉動,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又一次嘗試。就在朝廷內(nèi)部醞釀選派留學生的時候,英、美駐華公使紛紛向清政府拋來橄欖枝,表示愿意接受中國學生前往留學,向國外派遣留學生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1871年8月,曾國藩、李鴻章聯(lián)名向皇帝上了一道具有深遠意義的奏章,提出在滬、甬、閩、粵等地挑選幼童,經(jīng)過考試選拔后,派往美國留學,每年30名,4年共120名;15年后每年回華30名,由朝廷分派工作。這些學生屬于官派,不得入外籍、逗留和私自回國,更不允許自謀職業(yè)。誰也想不到這道奏折奏上不久,就被朝廷批準,并專門成立了“總理幼童出洋肄業(yè)滬局”。選派幼童赴美留學,在當時是轟動全國的新聞,為了確保這些孩子能在美國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美國同時成立“選帶幼童出洋肄業(yè)局”,負責辦理選派幼童赴美留學事務。陳蘭彬和容閎成為具體的負責者,地點設在美國麻省春田,后來遷到康省哈特福德。殊不知,這兩個地方是美國歷史最悠久、教育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可以說是容閎“身受文明教育”的故地。一切似乎都預示著中國幼童到美國前途無限光明。
童真:盡顯在出洋的途中
盡管在晚清歐風美雨的沐浴下,一些國人已開始羨慕外國的先進文明,但大多數(shù)的國人還是恪守著傳統(tǒng)觀念。熟讀四書五經(jīng)、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仍是大多數(shù)人追求的理想,又有誰愿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往國外﹖可見選舉幼童出國在當時是何等的困難。
從1872年的第一批幼童到1874年的第三批幼童的選拔情況來看,三分之一的孩子來自洋務人員家庭,傳統(tǒng)的士大夫家庭則無論如何也不愿將子弟推向此途。每一個幼童在出洋前,其父母還必須出具擔保書。詹天佑是第一批留美的幼童之一,他的父親詹作屏出具了保證書:“茲有子天佑,情愿送赴憲局帶往花旗國美國 肄業(yè)學習技藝,回來之日,聽從差遣,不得在國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br> 這哪里是保證書,儼然是一具賣身文書。
1872~1875年官方選拔的120個學童,在洋務派看來肩負著大清國的未來,因此在這批孩子離開祖國前,在上海專門成立了預備學校。為了不使這些孩子忘本,學校的監(jiān)督非常嚴格,強迫這些孩子讀寫中文,稍不如意,就會遭到竹板的懲罰。但多少年以后,這些孩子非常懷念這位暴君,因為在美國留學幾年后,他們的中文水平?jīng)]有落后,反較在國內(nèi)有了一定的進步,這是大大出乎人們意料的。
第一次出國,對這些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是新奇的,盡管在上海啟航時,他們一個個痛哭流涕,在汽笛的催促下依依不舍地離開親人,離開祖國。但輪船一駛出黃埔港,他們便很快從悲傷中恢復過來,活潑好動的本性徹底顯露出來。有的在甲板上互相追逐,有的倚欄遠眺,有的圍著藍眼睛、長鼻子的外國人好奇地打量著。對于大多數(shù)的孩子來說,這是生平第一次坐輪船,第一次出海,第一次和外國人生活在一起,第一次吃西餐……
但好景不長,當大海上刮起大風的時候,巨浪滔天,一波又一波地拍擊著船舷,平??此讫嬋淮笪锏木掭喸谝煌麩o際的大海上顯得那么不起眼,隨時都有被大海吞噬的危險。風卷浪涌,巨輪上下顛簸,這些孩子個個嚇得面如蠟白,躲在船艙中號啕大哭,亂如麻團。長久的海上旅行,可讓這些孩子吃了不少苦,暈船、嘔吐、吃不下飯時時折磨著這些可憐的孩子。
孩子們的適應性真強,盡管出海之初,一遇風浪,他們便嘔吐大作,昏昏欲睡不能起床。但經(jīng)過十幾天以后,他們很快就適應了海上生活,即便在太平洋中心遇到數(shù)年所未見的大風暴,依然“嬉戲自得,毫不恐怖”。在風平浪靜的日子里,孩子們看到輪船上西方男女扔沙包鍛煉身體,也紛紛效仿。一艘輪船上有30個頑皮的小孩,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在生活習慣方面,起初這些孩子只能吃中國菜,但沒過多久,許多孩子已經(jīng)喜歡吃面包、喝牛奶了,有的甚至學外國人吃生雞蛋。這些變化,使那些護送幼童赴美的官員們大為吃驚,他們真不知道若干年之后這些孩子會變成什么樣,是否會數(shù)典忘祖,變成徹頭徹尾的“假洋鬼子”。為了不使西洋文化影響甚或改變這些孩子的思想,護送幼童赴美的大清官員們費盡了心思,即使在船上依然每天教授孩子們傳統(tǒng)經(jīng)典,離美國越近,督促越嚴,他們真害怕西洋文化會把這些幼童俘虜了去。
可笑吧,本來讓幼童留學就是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但又擔心西洋文化會腐蝕了中國下一代。一面督促幼童背誦儒家經(jīng)典,一面又強迫幼童學習西文,不中不西,或中西結合,這就是首批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童的人生難題。
在美國求學的日子
經(jīng)過近一個月的海上航行,滿載著大清帝國未來希望的30個幼童,經(jīng)歷了種種磨難,從上海到日本,再由日本東渡太平洋,在檀香山作短暫停留后,駛向他們傾慕已久的目的地——美國。
經(jīng)過數(shù)十天的海上漂泊,猛然看到新大陸,孩子們此刻的心情,無異哥侖布當年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一樣,激動、興奮、歡聲雀躍。為了顯示大清國的威嚴,護送學童赴美的官員們在美國人面前展示了中國特有的文明,命令30名幼童穿上在上海時政府準備的藍色長袍、醬色馬褂,頭戴緞帽,腳登緞靴,各自提著小行李箱,排成整齊的隊伍,在護送官員的帶領下,井然有序地從輪船上走下,踏上美國的土地。
甫一上岸,一切對孩子們來說都是新奇的,寬敞的馬路,高矗的洋房,到處奔跑的汽車,花花世界,令人目眩。而大多數(shù)的美國人,一見到這批扎著小辮,身著長袍、馬褂,腳著緞靴的小孩子,也感到無比的驚奇,孩子們每到一處,總是觀者如云。美國人的好奇心并不在于膚色的不同,穿著的新異,而在于拖在每個孩子腦后的小辮子。當30名清一色的中國學童一出現(xiàn),美國人驚訝地大叫:“看,中國女孩?!庇械念B皮的小孩還敢跑過去摸一摸小辮,然后發(fā)出新奇、嘲弄的笑聲。身后拖著一條長辮,是當時中國男性公民特有的標志,但在美國,似乎只有女孩才梳小辮,也難怪美國人會把這些小孩稱為“女孩”。
從舊金山登岸,再經(jīng)過一路奔波,中國學童終于到達了留學地春田。幼童到達美國后,一切由容閎來安排。容閎接受了耶魯大學教授Hadley和康省教育司Northrop的意見,把這些孩子分別安置在當?shù)孛绹彝?,每家二三人,目的是讓這些學童先適應英語和美國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和美國人先建立起一種親密的感情,從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以至思維方式、思想觀念逐步融入美國社會,然后再進行學習。我們從祁兆熙所寫的《游美洲日記》中可以看出第三批中國幼童到美國后學習的情形。如:
朱錫綬、曹茂祥住信司白爾野書館,從阿福學習;
祁祖彝、朱寶奎住叟亥得聶夫阿爾司書館,從慕阿學習;
梁如浩、唐紹儀住四北齡非爾書館,從格爾登學習;
薛有福、徐之煊住四北嶺非爾書館,從彌那學習。
這種教育方式對初到美國的中國幼童來說是再合適不過了,對中國幼童很快地融入美國社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實上,大多數(shù)的中國幼童和他們的美國老師及其家庭成員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幼童們迅速學會了英語,同時習慣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第一批到美國留學的溫秉忠在1923年一次講演中回憶道:
第二天,容閎先生分配他們給來自各地的美國老師。老師帶他們回去。在以后留美的歲月中,這些美國老師負起教養(yǎng)監(jiān)護的責任。每個美國老師家庭負責兩個或四個幼童。
最初,幼童均穿長袍馬褂,并且結著辮子,使美國人當他們是女孩……為了減少困擾,數(shù)月以后,幼童……改穿美式服裝。當時幼童平均不及十五歲,對新生活適應很快,迅速接受了美國的觀念及理想。
也就是短短幾年,中國幼童徹底美國化了,1876年李圭在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上見到120名中國幼童:
諸童多在會院游覽,于千萬人中言動自如,無畏怯態(tài)。裝束若西人,而外罩短褂,仍近華式。見圭等甚親近。吐屬有外洋風派。幼小者與女師偕行,師指物與觀,頗能對答。親愛之情,幾同母子。
中國幼童在美國的學習成績也是有目共睹,他們在“繪畫、地圖、算法、人物、花木,皆有規(guī)格”?!把笪臄?shù)頁,西人閱之,皆嘖嘖稱贊”。當時的隨行翻譯就說:這些幼童在哈佛讀書二年,遠勝在香港讀書五年。
清政府在派遣這些幼童出國時就有顧慮,害怕這些孩子到美國后西化,所以盡管平時學童分住在美國老師家中,但同時規(guī)定3個月必須到清政府主管的“選帶幼童出洋肄業(yè)局”學習華文一次,每次12人,一次14日。這一批完畢,下一批繼來,以次輪流,周而復始。學習的內(nèi)容無外《孝經(jīng)》和宣講圣諭。清政府為了不使這些孩子西化,真可謂費盡了心思,請看當時接待幼童的“哈富公館”(“出洋局”美國辦事處)的內(nèi)部情形便可一目了然:
洋房上下廿余間,租金歲一千七百兩。樓下客位一間、書室一間。書滿六架,凡學堂書盡備……并有《漢書》幾種及唐詩、官板《三國志》、《胡文忠公集》。對面兩間,諸生讀書之處。頂上一層,孔子神位。幕友與局主,房于第二層。
這哪里是“出洋局”辦事處,儼然是中國舊式私塾??绯鰢T的中國幼童,好不容易呼吸到美國科學、民主、自由的清新空氣,3個月中又要回到這所舊式私塾中聞一聞腐爛的污濁之氣,這種反差是何等的巨大?;蛟S清政府此種舉動是為了讓這些孩子身處異域繼續(xù)學習和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種明顯抗拒現(xiàn)代化的觀念和思想無論如何和留學的宗旨格格不入,在那樣的時代下,120名中國學童要背負著雙重壓力在美國完成4億人的重托,是何等的艱難。
悲慘的結局
派遣幼童出洋留學,在容閎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對于生活在中國的老爺先生們來說無疑是丟盡了祖宗的臉面,泱泱大國的臣民屈身向“撮爾小國”學習,在感情上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除了群起攻之外,就是利用種種借口對幼童在美國的學習和生活進行干預。
“出洋局”創(chuàng)辦之初,曾國藩奏請容閎和陳蘭彬同為委員,負責幼童在美國的學習和生活。容閎長于西學,陳蘭彬長于中學,曾國藩的本意是想中學西學相得益彰。但到了美國以后,陳蘭彬以各種理由對幼童進行限制,不容許幼童參加美國人的祈禱,不容許星期日到教堂觀禮,不容許平日幼童游戲、運動,不容許幼童剪辮、改穿西服等。容閎和陳蘭彬等人在這些問題上意見相左,矛盾很深。盡管他們都是朝廷委派的官員,但在朝中陳蘭彬等人的影響力要遠遠超過容閎,他們一有機會便惡毒攻擊容閎,說他“偏重西學,致幼童中學荒疏”,攻擊他“意見偏執(zhí),不欲生徒多習中學”。當時清政府在財政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每年仍撥款近150萬兩白銀供奉120名幼童學習,如果僅僅讓他們飄洋過海到美國東部去“溫習中學”,何必出洋﹖容閎據(jù)理力爭,反駁陳蘭彬等人的不實之辭。后來另一位委員吳嘉善在送往北京的秘密報告中,極言幼童在美國的種種危險:
學生在美國,專好學美國人為運動游戲之事,讀書時少而游戲時多?;蚯倚в让廊?,入各種秘密社會。此種社會有為宗教者,有為政治者,要皆有不正當之行為。坐是之故,學生絕無敬師之禮,對于新監(jiān)督之訓言,若東風之故耳;又因習耶教科學,或入星期學校,故學生已多半入耶穌教。此等學生,若更令其久居美國,必至全失其愛國之心;他日縱能學成回國,非特無益于國家,而且有害于社會。
如此嚴厲的批評,絕非是危言聳聽,實代表著一股強大的反對勢力。1881年3月5日,陳蘭彬以“出使美國秘國大臣”的名義上了一道奏折,提出中止幼童學業(yè),全體回國。一慣支持幼童留學的李鴻章、奕欣等人面對強大的反對勢力也無可奈何,只好同意。
當全體幼童聽說朝廷讓他們即日中止學業(yè)回國的消息時,一個個既悲憤又傷心,要知道對于大多數(shù)的學生來說,再過一二年就可大學畢業(yè)。在這四批120名學童當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賡大學畢業(yè),還有60多人正在讀大學,其余的都還是中學生。在這些學生中,有3人到美國后病亡,數(shù)人先行回國,只有少數(shù)人抗拒不歸,其余的在1881年9月6日離美回華。
有了朝廷的歧視,當這些學生回國后,并沒有受到熱烈的歡迎,官府像對待囚犯一樣把他們看管起來,住在“霉氣撲鼻”、“潮氣寒冷”的“求知書院”里,他們的學業(yè)、生活、事業(yè)無人過問,這種侮辱刺激著每一個人的心。受過先進思想熏陶的這一批青年人,已不可能成為大清的順民,大清王朝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使他們成為強烈要求“徹底清除”舊政府和進行改革的憤怒的一代。
“幼童出洋”的理想和試驗就這樣煙消云散了,但憤怒的情緒卻埋藏在幼童們的心間,他們成為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盡管“幼童出洋”夭折了,但后來還是出現(xiàn)了一批杰出的人物:
詹天佑——中國第一位鐵路工程師;
吳仰曾——中國第一位礦冶工程師;
蔡紹基——北洋大學校長;
張廣仁——第一位在美開業(yè)的華裔律師;
梁敦彥——晚清外交家、民初交通總長;
唐紹儀——民初國務總理央視主持人嫁給美國人姓曹的是誰這位央視主持人是曹晴。
曹晴:曾用名陳晴,1978年4月1日出生于江蘇蘇州,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電視學院電視系形象設計專業(yè)。1996年任中國教育電視臺《讀書時間》欄目記者,1997年任北京電視臺《時尚裝苑》欄目外景主持、記者。2006年中央電視臺農(nóng)業(yè)頻道《聚焦三農(nóng)》欄目新聞快報主持。
2017年8月,原央視女主持曹晴在美國狀告美籍華裔丈夫一案引發(fā)關注。 免費獲取《留學申請攻略》 一鍵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