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語文??嫉墓糯幕WR內(nèi)容匯總


  2023年的高考目前各地的考試報名已經(jīng)基本結(jié)束,各位高三的考生們也已經(jīng)開始了高考前的最后考試復習。在語文這門考試中經(jīng)常容易考到古代文化常識,這些內(nèi)容需要大家平常的積累,小編為大家?guī)砹?023年高考語文??嫉墓糯幕WR內(nèi)容匯總,供大家參考學習,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2024年高考語文??嫉墓糯幕WR內(nèi)容匯總

  一、科舉制度

2024年高考語文常考的古代文化常識內(nèi)容匯總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nèi)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朝廷,經(jīng)過考核試用,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等。如《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br>

2024年高考語文??嫉墓糯幕WR內(nèi)容匯總

  【征辟】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聘用屬吏。如《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薄鞍驳垩怕労馍菩g學,公車特征,拜郎中?!?/p>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是孝順父母、廉是辦事廉正。察舉實行之初,選拔人才頗有成效,但沿用既久,弊病日生。東漢后期,察舉為世族大家所掌握,弄虛作假,浮夸勾連,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p>

  【科舉】古代通過分科考試來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1300多年。到明朝,科舉考試從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nèi)容主要是儒家經(jīng)義,以“五經(jīng)”或“四書”文句為題,闡釋義理?!拔褰?jīng)”題須依據(jù)宋元人的注疏,“四書”題則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并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如《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薄安偻訕I(yè)”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考試,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己蟀l(fā)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考試,會試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不再黜落。實際上皇帝常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據(jù)統(tǒng)計,在我國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shù)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贾羞M士,一甲即授官職,二甲、三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如《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皇帝對考中進士者要賜錦以示恩寵,進士則披錦于身以示榮耀。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如《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薄暗强啤笔羌暗诘膭e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xiāng)、會、殿三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斑B中三元”是科舉制度下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據(jù)統(tǒng)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16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guī)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shù)、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guī)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jīng)》,八股文的內(nèi)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jīng)》范圍,要模擬圣賢的口氣,傳達圣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fā)揮。八股文雖然表現(xiàn)了錘煉文句、熔鑄典故的寫作能力,但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實有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弊端。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如《訓儉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

  【】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shù)的場所。

  【庠】殷商時期學校的名稱。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p>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如《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qū)W校以教之?!惫湃顺R遭孕蚍Q地方學校,或泛指學?;蚪逃聵I(yè)。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xiāng)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nèi)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主,小學尤以書、數(shù)為主。

  【鄉(xiāng)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稷下學宮】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會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zhàn)、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jiān)),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

  【國子監(jiān)】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設國子監(jiān),從此國子監(jiān)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參見“太學”條。如明代設“國子監(jiān)”,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xiàn)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yǎng)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tǒng)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zhàn)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jiān)祭酒。

  【博士】古為官名,現(xiàn)為學位名稱。秦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漢代后為學術上專通一經(jīng)或精通一藝的官員。

  【司業(yè)】學官名。為國子監(jiān)或太學副長官,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校長,協(xié)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明清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如《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睂W使即學政的別稱。如《左忠毅公逸事》:“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敝缸蠊舛啡尉┏堑貐^(qū)的學政。

  【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yè),后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后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學官,協(xié)助國子監(jiān)祭酒與教授傳教生徒。

  【監(jiān)生】國子監(jiān)的學生?;蛴蓪W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后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jiān)生資格?!蹲8!分械摹八氖濉本褪恰耙粋€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儒林外史》中的嚴大育是一個吝嗇鬼形象的監(jiān)生。

  【諸生】明清時期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tǒng)稱諸生。如《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于太學。”諸生指在國子監(jiān)學習的各類監(jiān)生。

  二、風俗文化

  【春節(jié)】我國傳統(tǒng)習俗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時當農(nóng)歷一月一日,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jié),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jié)”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jié)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nóng)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diào)雨順;舞獅源于鎮(zhèn)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lián)、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時當農(nóng)歷一月十五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jié)、燈節(jié)。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也稱湯圓,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冬至后的105天或106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節(jié)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預先備下的冷食。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返國為君,犒賞從臣,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預申說而隱遁綿山,即使重耳追來燒山也不出,遂死于山中。于是重耳下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介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按農(nóng)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公歷算則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中的一天。此時天氣轉(zhuǎn)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jié)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在農(nóng)歷五月五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因“五”與“午”同音,遂成“端午”。一般認為,該節(jié)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還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qū)“五毒”等。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在農(nóng)歷七月七日。又稱少女節(jié)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蛘f: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舊俗,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蛟谄咸鸭芟拢o聽牛郎織女的談話。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團圓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lián)想,使中秋節(jié)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lián)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jié)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兑捉?jīng)》將“九”定為陽數(shù),兩九相重,故農(nóng)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jié),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王維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后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新的屋里,擺上豐盛的菜肴,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并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fā)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shù)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后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古人認為,根據(jù)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兇如何。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鬃臃浅V匾曅?,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于父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秦漢時的《孝經(jīng)》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p>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yōu)椤盃蕖?,體全為“牲”。如《左傳·曹劌論戰(zhàn)》:“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p>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后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豬)三牲全備為“太牢”。牢,古代飼養(yǎng)牲畜的欄圈。故將祭祀禮儀上所用的犧牲稱為牢。又根據(jù)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guī)格也有所區(qū)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nèi)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后世相沿施行。如宋代陸游《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p>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時的典禮儀式?!吨芏Y》記載: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cè),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cè),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秦漢以后的朝儀皇帝不再向臣屬還禮。

  【朝聘】先秦周的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先秦周的賓禮之一,為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jié)。周代的揖讓之禮按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論語·微子》:“子路拱而立?!?/p>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p>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qū)Ψ奖硎境绺呔匆獾墓虬荻Y。如《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边@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p>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jié)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nèi)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如《鴻門宴》:“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jié)。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并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shù)拿馈白帧?,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如《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舉行祭祀或有重大事件,都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褒S”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nèi)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tǒng)一?!敖洹庇址Q“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fā)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在交際場合其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弊阋娦帕昃龑钌鹁?。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jié)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己之意。如《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后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xù)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lián)姻。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于眉,表示相敬。案,盛放食具的矮幾。

  【以文會友】如《論語·顏淵》:“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北臼亲鳛榫拥慕挥阎溃嗷デ写枰郧笪牡逻M步。后世文人聚會,送別,多以詩賦詞曲相贈,也謂之“以文會友”。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之名,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yǎng)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槃、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現(xiàn)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三、飲食器用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種谷物。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qū)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古代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chǎn)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無稻。

  【五牲】五種動物,具體所指說法不一:一種指牛、羊、豬、犬、雞;一種指麋、鹿、麏、狼、兔;還有一種指麏、鹿、熊、狼、野豬。第一種說法流傳較廣。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種味道。烹調(diào)上講究“五味調(diào)和”。

  【六畜】指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八珍】指古代八種珍貴的食品。其具體所指隨時代和地域而不同。如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九云:“所謂八珍,則醍醐、麝沆、野駝蹄、鹿唇、駝乳麋、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焙笫酪札埜?、鳳髓、豹胎、鯉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種類很多,主要的有:簋,形似大碗,人們從甗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是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有“簠簋對舉”的說法。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皿,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圈足。盆盂,均為盛物之器。案,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食講究“舉案齊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著吃。匕,是長柄湯匙;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舉,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如《鴻門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說的就是這種境遇。箸,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個“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質(zhì)料均可選用竹、木、陶、青銅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貴族的食器則以青銅居多。古代統(tǒng)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銀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我國古代炊具有鼎、鑊、甑、甗、鬲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開始用青銅制作。鼎腹一般呈圓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說;鼎的上沿有兩耳,可穿進棍棒抬舉??稍诙Ω瓜旅鏌尽6Φ拇笮∫蛴猛静煌顒e較大。古代常將整個動物放在鼎中烹煮,這種鼎的容積較大。夏禹時的九鼎,經(jīng)殷代傳至周朝,象征國家最高權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為天子,這種鼎是傳國之寶。鑊是無足的鼎,與現(xiàn)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煮魚肉之類的食物;后來它又發(fā)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將人投入鑊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飯的用具,與今之蒸籠、籠屜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銅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許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裝上要蒸的食物,水煮開后,蒸汽透過孔眼將食物蒸熟。鬲與鼎相近,但足空,且與腹相通,這是為了更大范圍地接受傳熱,使食物盡快爛熟。鬲與甑合成一套使用稱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體積比鼎小。炊具可分為陶制、青銅制兩大類。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銅炊具為貴族所用。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稱,作為專名是一種盛酒器,敞口,高頸,圈足。尊上常飾有動物形象。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后代用“簞食壺漿”指犒勞軍旅。彝、卣、纍、缶,都是形狀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生火溫酒。角,口呈兩尖角形的飲酒器。觥,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如歐陽修《醉翁亭記》:“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杯,橢圓形,是用來盛羹湯、酒、水的器物。杯的質(zhì)料有玉、銅、銀、瓷器,小杯為盞、盅。卮,也是一種盛酒器,《鴻門宴》中有“卮酒安足辭”之句。

  【羹】即肉汁。有兩種:一種是純?nèi)庵?,供食飲;另一種是肉羹,制成五味調(diào)和的濃肉湯,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貧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為羹,這就是所謂的菜羹。

  【膾炙】膾,切細的魚、肉;炙,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見古代膾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后來把詩文為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

  【古代家具】我國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風、鏡臺、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后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跋囟保阋娤拥膽檬呛軓V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現(xiàn)的家具。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如《孔雀東南飛》:“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詩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稱。魏晉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家具。唐宋以來,高足家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柜、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臺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家具,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xiàn)出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氣派,成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獨特風格與樣式,對世界不少國家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

  四、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tài)。如《戰(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蔽闹械摹白冡纭笔墙?、徵二音之間接近徵音的聲音,聲調(diào)悲涼。

  【宮調(diào)】音樂術語。古代稱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為七聲,其中以任何一聲為音階的起點,均可構成一種調(diào)式。凡以宮聲為音階的起點的調(diào)式稱“宮”,即宮調(diào)式,而以其他各聲為主者則稱“調(diào)”,如商調(diào)、角調(diào)等。也統(tǒng)稱為“宮調(diào)”。

  【十二律】古代樂律學名詞,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種、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十二律又分為陰陽兩類,凡屬奇數(shù)的六種律稱陽律,屬偶數(shù)的六種律稱陰律。另外,奇數(shù)各律稱“律”,偶數(shù)各律稱“呂”,故十二律又簡稱“律呂”。

  【俗樂】古代各種民間音樂的泛稱。宮廷中宴會時所用的俗樂,稱為“燕樂”?!把艠贰笔墙y(tǒng)治階級制定的典禮樂舞,尋根究底,幾乎都來自民間音樂,只不過改變了它的內(nèi)容和情調(diào)而已。有著名古琴曲《廣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陽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絲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廣東音樂《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樂、各地各種樂曲,其中不少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珍寶。

  【雅樂】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賀、宴享等大典時所用的樂舞。周代雅樂是指“六舞”(云門、咸池、大磬、大夏、大鑊、大武,前四種屬文舞,后兩種屬武舞)。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都把這奉為樂舞的最高典范,認為它的音樂“中正和平”,歌詞“典雅純正”,故稱之為“雅樂”。各個朝代均循禮作樂,歌功頌德,此類樂舞統(tǒng)稱為“雅樂”。

  【春江花月夜】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陳后主(陳叔寶)所創(chuàng),原詞已佚。隋煬帝、溫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張若虛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為出名。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簡稱《霓裳》。唐代宮廷樂舞。其由來傳說不一:有的說,唐玄宗登三鄉(xiāng)驛,望見女兒山,歸而作之;有的說,此曲是《婆羅門曲》之別名;有的說,唐玄宗憑幻想寫成前半曲,又將西涼都督楊敬述進《婆羅門曲》改編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詩,對此曲的演唱作了詳盡的描述。

  【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間流傳。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zhàn)爭在垓下最后決戰(zhàn)之情景,運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現(xiàn)技巧,表現(xiàn)古代戰(zhàn)爭中千軍萬馬沖鋒陷陣之勢,十分生動。此曲是傳統(tǒng)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射】古代的五種射技。這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fā)白,表明發(fā)矢準確而有力;參連,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xù)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謂矢行之疾;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并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文房四寶】舊時對筆、墨、紙、硯四種文具的總稱。文房,即書房。北宋蘇易簡著有《文房四譜》一書,敘述了四種文具的品類及故實等。這些文具,制作歷史悠久,名手輩出,且品類豐富,風格獨特。著名的有:安徽涇縣的宣紙、安徽歙縣的歙墨、廣東端州的端硯、浙江吳興的湖筆。

  【書法】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一,是以漢字為表現(xiàn)對象、以毛筆為表現(xiàn)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漢字經(jīng)歷了篆、隸、楷等發(fā)展階段,技法日精,在文字書寫的點畫篇章之間,表達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養(yǎng)、氣質(zhì)等精神因素,遂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用筆、結(jié)構、章法為書法之大要。從商周甲骨文、兩周金文、秦篆、漢隸,以及魏晉到唐宋楷、行、草,書體繁復,流派眾多,涌現(xiàn)了王羲之、顏真卿、懷素等偉大的書法家,留下了《蘭亭序》《自敘帖》等珍貴書法遺產(chǎn)。

  【六書】古人分析漢字的造字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今人一般認為后兩種與造字無關。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狀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馬”等,象形字全是獨體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獨體字。會意是由兩個或多個字合起來表達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形聲則指字的結(jié)構中同時有表意與表聲的兩個部分。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zhuǎn)載注明出處:http://www.tengyi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