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東石油化工學院專升本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自薦生專業(yè)綜合能力測試考試科目《電路》、《自動控制原理》?!峨娐贰房荚嚧缶V如下
一、 總體要求
考生應掌握電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定理; 了解各部分知識的結(jié)構及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應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運算能力; 能夠綜合運用 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分析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內(nèi)容范圍和要求
(一)電路模型和電路定律
1.理解并掌握電路和電路模型的概念。
2.掌握電路的基本物理量: 電流,電壓, 電位,電功率,能量的單位、定義與物理意義。掌握電流,電壓的關聯(lián) 參考方向。掌握元件、電路吸收或發(fā)出功率的表達式和計算。
3.掌握基爾霍夫定律: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基爾霍夫 電流定律的定義及計算。
4.理解并掌握電阻元件電阻的伏安特性; 電阻的開路、 短路兩種特殊狀態(tài); 線性非時變電阻的歐姆定律(VCR) 公式; 電阻、電導的單位; 電阻元件的功率公式。
5.掌握獨立電壓源及獨立電流源的定義、符號、伏安特性曲線及其性質(zhì)。掌握電源電壓與電流的參考方向。掌握 電源功率計算公式。
6.理解并掌握受控電源的定義、分類、性質(zhì)及四種受控源的描述方程及符號。
(二) 線性電阻電路分析
1.掌握線性電阻串聯(lián)、并聯(lián)、混聯(lián)的等效電阻求解方法。 掌握分壓電路和分流電路分析方法,熟記分壓分流公式。
2.掌握電阻星形聯(lián)接與三角形聯(lián)接相互等效變換的方法。
3.掌握獨立電壓源串聯(lián),獨立電流源并聯(lián)的分析方法。
4.掌握實際電源的兩種模型及等效互換方法。
5.了解電路輸入電路的概念。
(三) 電阻電路的一般分析
1.了解電路的圖的相關概念:支路、節(jié)點、樹支、連支、 KCL 和 KVL 的獨立方程數(shù)。
2.掌握支路電流法和支路電壓法及其計算步驟。
3.掌握網(wǎng)孔電流法:列寫方程的方法和規(guī)律,含獨立電流源電路網(wǎng)孔方程列寫及計算步驟。
4.掌握結(jié)點電壓法:列寫方程的方法和規(guī)律,含獨立電壓源電路結(jié)點方程列寫及計算步驟。
5.了解含受控源電路分析方法:含受控源電路的網(wǎng)孔電流方程列寫及結(jié)點電壓方程列寫及計算步驟。
(四) 電路定理
1.掌握疊加定理:線性電路及性質(zhì),會使用疊加定理解題。掌握使用疊加定理注意事項。
2.掌握戴維寧定理,會求等效電壓源和等效電阻。掌握戴維寧定理解題的步驟方法。
3.了解諾頓定理和含源單 口網(wǎng)絡的等效電路。
4.掌握最大功率傳輸定理的條件及其最大功率公式。
(五) 儲能元件
1.掌握電容元件的性質(zhì):線性非時變電容的時域VCR及基本性質(zhì)(電容電壓的記憶性和連續(xù)性),儲能。
2.掌握電感元件的性質(zhì):線性非時變電感的時域VCR及基本性質(zhì)(電感電流的記憶性和連續(xù)性),儲能。
3.掌握電容電感元件串聯(lián)與并聯(lián)的分析與計算方法。
(六) 相量法
1.掌握復數(shù)的表示形式和復數(shù)的運算。
2.理解并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正弦量的三要素,同頻率正弦量的相位差,正弦量的有效值; 會使用相量表示正弦量。 掌握相量運算的基本法則。
3.掌握基爾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七) 正弦穩(wěn)態(tài)電路的分析
1.掌握 R,L,C 元件電壓電流關系的相量形式,各元件電壓電流的有效值(振幅) 關系,相位關系,頻率關系; 相量形式歐姆定律。阻抗串聯(lián)、并聯(lián)、混聯(lián)的等效阻抗。掌握電路的相量圖。
2.掌握正弦穩(wěn)態(tài)電路用相量法求正弦穩(wěn)態(tài)響應的方法與步驟。
3.理解并掌握瞬時功率和平均功率: R、L、C 元件平均功率,功率因數(shù)的定義。
4.了解復功率的定義與性質(zhì):視在功率,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及其單位。
5.了解最大功率傳輸定理:共軛匹配條件,獲最大平均功率計算。
(八) 三相電路
1.掌握相序的概念、正相序、負相序。三相交流電源的兩種連接。
2.掌握線電壓(電流) 與相電壓(電流) 的關系。掌握線電 壓的定義,相電壓的定義,線電流的定義,相電流的定義,線電 壓與相電壓的關系,線電流與相電流的關系。
3.熟練掌握對稱三相電路歸結(jié)為一相計算方法。掌握對稱三 相電路的定義,中線的作用。
4.掌握三相電路的功率和二瓦計法測功率。
三、考試形式與試卷結(jié)構
試卷結(jié)構: 單項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滿分 100 分。
四.參考教材
《電路》(第 5 版) 邱關源原著,羅先覺修訂,高等教 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6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