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2017年聯合開發(fā)了基于微信平臺、以人工智能為驅動的交互式英語學習應用“朗文小英”后,日前,培生教育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共同宣布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議,就“人工智能+教育”進行深化合作。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表示,“教育是AI技術應用的一大領域,技術到底如何幫助教育,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AI技術不是要取代老師,而是要幫助老師實現更加個性化、定制化的教學,減小因材施教的成本?!?br>

洪小文在采訪中表示,每個人學習的處境和內容不同,所以我們不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因時、因地施教?!氨热缒闳グ屠柰?,那么就需要把適合巴黎的地方知識教給你。但事實上,個性化教育太貴了,也很難推廣,所以我們在推進用技術做到這一點,讓機器能跟人配合,達到因材施教的目標?!焙樾∥恼f,“AI+教育”應該要實現一個閉環(huán),就是怎么樣讓自動化的、所謂的機器人能夠在課后幫助到學生,同時學生也反饋到老師,老師再幫助學生,做一些最了不起的因材施教的事情。這就是所謂的個性化教育。

對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怎樣幫助教育,洪小文認為,除了通過AI手段來豐富教育的場景、幫助推進教育成效之外,AI教育還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知識普及,讓大家認識AI,了解AI;二是培養(yǎng)AI人才,讓對人工智能感興趣的學生從事這項工作。
新技術的應用下,教育從業(yè)者又面臨著怎樣的新挑戰(zhàn)和新要求?洪小文表示,一方面,教育從業(yè)者更應當主動了解新技術,善用新技術;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要對教育保有熱忱,因為這是教育最根本的點,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去啟發(fā)學生,而這正是人工智能做不到的。
微軟“AI+教育”的觸角也在向高等教育領域延伸。據了解,今年1月,微軟發(fā)起成立新工科聯盟人工智能教育工作委員會,聯合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基于微軟人工智能開源開發(fā)平臺和工具,通過課程建設、師資培訓、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等形式,共建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科研教育平臺,全面推進產學研科技創(chuàng)新,助力信息技術產業(yè)發(fā)展。“AI技術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更偏向于啟發(fā)和創(chuàng)造,難度會高一點,技術要求也會高一些,微軟亞洲研究院正在攻克這個部分的難題,隨著技術的進步,有些場景可以慢慢達成。”洪小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