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國家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了《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協(xié)同國家五年計劃的建設周期,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被稱為 雙一流 。半年多后,教育部官方廢止了有關建設實施 985 211 工程文件,距離1995年推出首批 211 工程恰好20年。此舉意味著將中國大學牢牢固定在幾個等級層次的政策支持與行政撥款體系的松動,即將重新洗牌。
雙一流 政策提出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shù)量和實力要進入世界前列,要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視覺中國 資料
雙一流 建設的意義
目前,中國有普通高等學校2595所, 985 大學39所, 211 大學116所( 985 大學均為 211 大學),具有招收研究生資格的高校和研究院600多所。以 985 項目為例,累計三期國家撥款超過820億人民幣(中央軍委撥款國防科技大學數(shù)據(jù)未知),其中清華、北大獲得了最大額,各76 億,最少的南航空、南理工僅2.8億。這些數(shù)據(jù)呈現(xiàn)出中國公立為主體的高等教育層級分明的金字塔結構。更重要的是,國家的區(qū)別化撥款撬動了大學之間的軟硬件條件、人才引進、生源、橫向經費、社會聲譽等全面綜合實力拉開百倍差距,使得最受惠大學的發(fā)展猶如坐上火箭,震撼全球。這種旨在率先重點突破的競爭性、集中資源、差異化投入政策堪稱中國特色,推行后效果顯著,直接促使日本、韓國、德國及歐洲多國、新加坡政府都相繼跟進推出了同類型的重點建設政策。中國提出建設 世界一流大學 的目標已經在國際上頗具影響,WCU(World Class University)成為了通行的縮寫。
雙一流 在延續(xù) 985 211 工程一貫的國家重點投入的基礎上,能夠為原先只進不出,完全固化的大學分層引入一定的變數(shù)(雖然大體格局不可能改變),刺激同層次、同類別大學新一輪的競爭,還能在大學質量標準的設置上帶入與時俱進的眼光。通常再好的政策穩(wěn)定執(zhí)行多年后總會越來越僵化而失去活力,其政策漏洞的博弈空間會被逐漸撐開。所以,作為國家高教政策, 985 211 的謝幕、 雙一流 的繼承性推出不僅有益,也有必要。
一流 難以量化
可能事關千億投入的 雙一流 政策猶抱琵琶半遮面,社會關注已經炸開了鍋。本文要著重指出, 雙一流 不應該成為眼下中國大學唯一的、首要的關注焦點,大學切莫敏于競爭,鈍于自省。
高等教育強國的理想提出后,政策將不可避免地落實到可操作的評價指標。已經有許多學者、有識之士撰文暢談何為一流大學,如何設置標準。然而在大學教育的質量問題上,所有精確量化指標都是偏頗的。教學水平無法量化,教師對學生是否用心無法量化,學生在大學能否結識志同道合的伙伴無法量化,學生能從大學獲得的人生啟迪無法量化,大學的精神文化熏陶無法量化 學生在大學的整個求學經歷幾乎都無法量化??此葡鄬θ菀自u價的科研方面,大學承擔國家和地區(qū)發(fā)展的使命意識、學科布局的質量、組織的創(chuàng)新氛圍、未來的科研潛力、對未來重大創(chuàng)新方向的引領能力等都無法量化。并不是說師生比、科研項目、核心論文數(shù)、入學考分等數(shù)據(jù)不能說明差異,它們只是回顧已經完成的成果,但是大學真正的力量體現(xiàn)在對未來的創(chuàng)生力,包括培養(yǎng)塑造學生使之成為新人和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新知以及各種衍生的社會貢獻。每一所像樣的大學都擁有統(tǒng)一指標無法刻畫的那一部分,往往就是那一部分決定著大學的品流。本質上講,所謂 一流 是個模糊的概念,矛盾就在于,國家政策能夠容忍多大程度的模糊性?
世界大學排名虛假性
政府依靠指標體系,民眾聽信排行榜,于是越來越多的大學在 名校游戲 中從被動應付到主動投入競爭。把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文明體系和制度環(huán)境下的大學排出一個序列非常值得懷疑,基本就是全球化商業(yè)社會營造的幻覺。針對世界上最復雜的機構 大學,需要一目了然的絕對化數(shù)值來幫助辨別的是外行人。
排名是給外行人的安慰劑,可是在白熱化的競爭下,大學嚴重地受制于名次和指標數(shù)據(jù),就好像學生嚴重受制于分數(shù)和應試教育。當初名落孫山時中國大學對國際評價并不太在意,隨著重點建設,當近年來一些學校的排名開始蹭蹭上升,而政府和公眾又迫切地要看到世界一流大學或學科建設效果的證據(jù),供需立刻一拍即合,排名便被迅速接納,得到高調宣傳。于是,只能升不能降的名次成了辦學的緊箍咒,為了繼續(xù)提升,精心鉆研指標體系,重金挖角,甚至粉飾數(shù)據(jù) 要知道擠進前50 名遠遠比從300名提升至100名困難得多。事實上,越有競爭力的大學,越容易被卷入國際排名游戲的漩渦之中。運用田忌賽馬似的高明策略刷高指標的大學,和不擇手段地刷高學分績、整天打聽選水課套路的學生,其行為有什么兩樣?大學被排名所束縛而不能靜下心來辦教育,就好像學生被考試分數(shù)束縛而不能靜下心來開展真正的學習求知。
在名利雙收的少數(shù)頂尖大學、排名咨詢機構、輔導培訓機構和留學中介的狂歡中,歐美高教界已經開始冷靜反思。雖然其高等教育理念和價值標準通過國際排名取得了世界性的影響力,占據(jù)高位的美英大學也獲得了豐厚的市場回報,但是這套競爭游戲因其影響力之大而激起令人炫目的實際利益和虛榮心,過度吸引了頂尖大學的注意力 它會誘使大學忘記自己,放棄對大局的認知和思考,不再深思對這片土地負有什么歷史使命,不再關切對國家、社會和人民應有什么承諾與擔當。大學如果在追逐這些外在指標上拼盡全力,不僅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一流,還會全盤皆輸。
高等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比個別大學冒尖更重要
所有以大學為單位的評價還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以全國高等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質量。 985 211 項目設置十多年來,進入項目的百所大學取得了舉世公認的發(fā)展,但是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擴招,上千所沒有得到傾斜性支持的大學和高教機構在底部徘徊,哪怕進入重點建設項目的大學之間,獲得的資源等差也達到上百倍。由于差別化、競爭性的體制,前百所大學的成就只是各所大學自己的成就,并沒有輻射整個系統(tǒng),而其余大學在教育資源、招生生源、社會聲譽等方面幾乎全面落敗,體系內部的差距遞增性擴大,而沒有證據(jù)顯示高教系統(tǒng)整體上變得質量更高、生態(tài)更健康。
雙一流 政策提出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shù)量和實力要進入世界前列,要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前半句目標的達成不直接等同于高等教育強國的實現(xiàn),作為對未來年輕一代提供高等教育的有機整體,是這個整體的實力決定了未來中國的國力和文明的長遠繁榮。我們不能只看到美國擁有世界上數(shù)量最多的所謂世界一流大學,而忽略美國同時擁有世界上最繁榮的高教系統(tǒng),兩者相互依存。差異化的投入確實能激發(fā)大學為了競爭而努力提升質量,但這是外行也能做到的管理,還遠遠不夠。中國社會正處于關鍵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時期,教育改革需要統(tǒng)攬全局的思想和植根本土的責任感。尚未明晰的 雙一流 政策應當弱化中國大學三六九等的等級感,有理念、有系統(tǒng)地推進分類管理,提倡各種類型的優(yōu)秀。
真正重要的引領性問題
中國大學要成為世界一流的途徑,不是國際競爭,也不是國內排座次,而是思考如何引領。全世界范圍,已經有半個多世紀沒有產生引領性的高等教育思想創(chuàng)見了。下一個世界級的大學理念將由誰提出,未來的大學將以誰為范?
回顧世界大學發(fā)展史,偉大的大學都是在國家崛起的時期應運而生的。日不落帝國時期的英國大學、二戰(zhàn)前的德國大學都曾提出劃時代的大學理念,開創(chuàng)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62年克拉克?科爾揭示出美式 巨型大學 的理念,隨后美國的大學蓬勃發(fā)展,國力稱雄全球。然而,21世紀開始,繁榮的內面危機四伏, 美國精神的封閉 、 失去靈魂的卓越 、 大學何以放棄了教育 、 知識工廠 、 學術資本主義 、 優(yōu)秀的綿羊 等驚人的自我批評論著不斷涌現(xiàn),反映出西方大學界有識之士憂心忡忡。而恰恰這種自省在為西方文明持續(xù)注入生命力,更值得我們學習。
現(xiàn)代大學不再是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世外桃源,而是深嵌在社會核心的特殊組織,大學不會超脫其外,也無法獨善其身。另一方面,政府和民眾不應對大學提出無限的要求,要理解大學的天性不是生產和執(zhí)行,而是審慎的觀察,從容的沉思。當整個社會都在忙碌地生產、建設、行動,只有大學有可能對所有潮流保持清醒的警覺,思考價值、討論方向,對更長遠的發(fā)展負起責任。文字已經告訴我們,所謂 世界一流 說的不是名次,而是品流。大學的品流體現(xiàn)在對自己的認識,以及懷有什么樣的理想、信念和擔當。
雙一流 政策是時代的召喚,中國大學應當把握這個契機從根本上思考和探索什么是配得上國家和民族崛起的高等教育,如何創(chuàng)生理想的未來中國社會,以及如何培養(yǎng)符合理想社會的有識公民。除非在中國大地上把根扎得更深,并承擔起文明興衰的命運,中國大學不可能得到世界的尊敬。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陸一 系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