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在選擇學校的時候都會比較擔心,自己選擇的學校好不好。其實,不同地學校發(fā)展前景是不一樣的,當下的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量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小伙伴們要注意,選擇學校的時候不要太著急,要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行,在這里小編整理了本校的最新招生信息,有意向的同學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大自主招生聯(lián)考的方案前不久公布,每個聯(lián)考均只考兩門,考試時間被安排在同一天,這引起不少同學和家長的不滿。在上海,就有一些考生“吐槽”說,理科只考數(shù)學、物理兩門,對于選化學和生物的同學不公平;三大聯(lián)考放在同一天,也讓同學很糾結(jié)。有家長呼吁,教育部門出臺政策時應該聽取學校、老師和同學的意見,不能搞突然襲擊。
我很贊成同學和家長的意見,同時也感慨,沒有話語權(quán),每個受教育者(及其家長)其實都是弱者。對自主招生聯(lián)考政策有意見的滬上同學和家長,都是有上海戶籍的人,他們相較于“占海特”們可以算作強者,但在不合理的制度面前,他們也幾乎無能為力。
每個人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沒有錯,但是,大家要意識到,教育平權(quán)是惠及每個人的最終選擇。在高考公平問題上,北京人和上海人出于現(xiàn)實利益,不愿意開放異地高考,可他們沒有想到,目前這種畫地為牢的招生錄取方式,極有可能將讓自己的子孫也深受其害。比如,一個上海人到北京去工作、生活,孩子出生在北京,按照現(xiàn)在的政策,其子女在北京也不能參加高考,必須回上海高考。
要推進教育平權(quán),就要建立將民意納入教育決策的基本機制。在自主招生政策制定中,應該充分聽取民意;同樣,在開放異地高考問題上,也應該聽取各方意見,對如何開放達成共識。只有建立這樣的機制,大家的意見才會得到表達、尊重。不然,在某個議題中貌似強勢的群體,在另一個議題中,就極有可能是弱勢。
這不僅對受教育者群體如此,對教育者、辦學者、教育管理者群體來說,也是如此。相對受教育者來說,教育者群體更強勢,可是,在評價、考核方面,教育者們也沒有話語權(quán),他們被行政力量支配;相對于教育者來說,辦學者也先得強勢,可是,對于行政部門,辦學者的自主空間極為狹窄……這就是教育系統(tǒng)中各個層次的教育人,都不斷抱怨,覺得自己很弱勢的原因。
其實,只要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將民意納入決策程序,是不難找到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的。拿異地高考來說,在目前的高考制度框架下,通過開放高考報讀報考相關就讀條件的方式,來推進異地高考,必然會引發(fā)本地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員的利益沖突——本地戶籍人口會認為這是外來人員搶自己碗里的“蛋糕”,而如果推進高考改革,打破現(xiàn)在的高考錄取框架,實行高校自主招生,情況就完全不一樣。
一方面,推進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建立多元的高考評價、選拔體系,我國教育將走出單一的應試模式困境,也讓受教育者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全國重點大學實行基于統(tǒng)一測試的自主招生,也會改變各地的高考利益格局。
從某種程度說,異地高考問題和當前自主招生聯(lián)考問題,其實是一回事。如果教育部門放權(quán),推進真正意義的自主招生,異地高考問題得到解決,而聯(lián)考也不會出現(xiàn)現(xiàn)在這樣的變異了。
不聽取民意,只有政府部門拍腦袋決策,這必然帶來三方面問題,一是政策制定極為隨意,我國聯(lián)考政策一年一個樣,就是因這一決策機制所致,如果有必須聽取民意,將民意納入決策的機制,政策不可能變化這么快;二是政策只體現(xiàn)行政部門的意圖,辦學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意見被漠視,很多政策一出臺就遭遇質(zhì)疑;三是無法表達意見的教育者、受教育者群體陷入彼此“掐架”中。一項政策,總歸會有得利者,也有不利者,于是得利的一方,和不利的一方,就打起口水戰(zhàn),而在熱鬧的口水戰(zhàn)中,大家似乎忘了,這次的得利者,下次可能是受損者,造成受損的原因,不在于這次的得利者,而是作為決策者、處于強勢的行政部門。
要讓每個人的權(quán)利都得到切實的維護,就必須賦予他們知情權(quán)、參與權(quán)、表達權(quán)、決策權(quán)和監(jiān)督權(quán),當每個公民都有了這樣的權(quán)利,才會減少不公的事情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發(fā)生。每個人也應該尊重他人的這些權(quán)利,不要對他人遭遇的不公幸災樂禍,要知道,決策機制不變,類似的不公轉(zhuǎn)眼就可能降臨到自己頭上。
,專業(yè)判斷一所學校是否適合你,主要看學校是否滿足你的需求,當學校滿足你的需求時,學校就是適合你的,就是可以選擇的,通過上面小編介紹的學校相關信息,不知道本校是否能滿足你呢,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直接聯(lián)系學校招生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