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公務員考試100頭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過沒關系,因為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公務員考試題里的牛吃草問題求細解!的知識點,相信應該可以解決大家的一些困惑和問題,如果碰巧可以解決您的問題,還望關注下本站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
公務員行測備考中,如何巧妙解答牛吃草問題
一、特征判斷
1、有初始量
2、有均勻增長量
3、有排比句
例1.一個牧場長滿青草,青草每天均勻生長。若放養(yǎng)27頭??沙?天,若放養(yǎng)23頭牛可吃9天,那么放養(yǎng)21頭??沙远嗌偬臁?/p>
例2.由于天氣逐漸變冷,牧場上的草以均勻的速度減少。牧場上的草可供20頭牛吃5天,或可供15頭牛吃6天,照此計算,可供多少頭牛吃10天。
二、模型求解寶典
模型一:追及型牛吃草問題
例3.一個牧場長滿青草,青草每天均勻生長。若放養(yǎng)27頭牛可吃6天,若放養(yǎng)23頭牛可吃9天,那么放養(yǎng)21頭??沙远嗌偬臁?/p>
【解析】牛在吃草,草每天均勻生長,所以是牛吃草問題中的追擊問題,原有草量=(牛每天吃掉的草-每天生長的草)×天數(shù),設每頭牛每天吃草量為“1”,每天生長的草量為X,可供21頭牛吃T天,所以(27-X)×6=(23-X)×9=(21-X)×T,解得T=12.
模型二:相遇型牛吃草問題
例4.由于天氣逐漸變冷,牧場上的草以均勻的速度減少。牧場上的草可供20頭牛吃5天,或可供15頭牛吃6天,照此計算,可供多少頭牛吃10天。
【解析】牛在吃草,草每天均勻減少,所以是牛吃草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原有草量=(牛每天吃掉的草+每天生長的草)×天數(shù),設每頭牛每天吃草量為“1”,每天生長的草量為X,可供N頭牛吃21天,所以(20+X)×5=(15+X)×6=(N+X)×10,解得N=5.
模型三:極值型牛吃草問題
例5.有一個牧場長滿青草,青草每天均勻生長。如果放養(yǎng)24頭牛那么6天可以把草吃完,如果放養(yǎng)21頭牛那么8天可以把草吃完,要讓草永遠吃不完,最多放養(yǎng)多少頭牛。
【解析】牛在吃草,草每天均勻生長,所以是牛吃草問題中的追及問題,原有草量=(牛每天吃掉的草-每天生長的草)×天數(shù),設每頭牛每天吃草量為“1”,每天生長的草量為X,所以(24-X)×6=(21-X)×8,解得X=12,即每天生長的草量為12,要保證永遠吃不完,那就要讓每天吃掉的草量等于每天生長的草量,所以最多放養(yǎng)12頭牛。
模型四:多草場型牛吃草問題
例6.20頭牛,吃30公畝牧場的草15天可吃盡,15頭牛吃同樣牧場25公畝的草,30天可吃盡。請問幾頭牛吃同樣牧場50公畝的草,12天可吃盡?
【解析】取25、30和50的公倍數(shù)150,所以原題等價于“150畝的牧場可供100頭牛吃15天,可供90頭牛吃30天,那么可供多少頭牛吃12天”,設每頭牛每天吃草量為“1”,草長的速度是X,150畝的草可供N頭牛吃12天,那么有(100-X)×15=(90-X)×30=(N-X)×12,解得N=105,105÷3=35,所以35頭牛吃同樣牧場50公畝的草,12天可吃盡。
以上內(nèi)容就是在行測問題中牛吃草類型的題目??嫉乃膫€子類型的題目,大家可以根據(jù)以上四個類型的題目總結一下解題的思路,然后靈活套用公式進行計算。
公務員考試趣味題之牛為什么永遠吃不完草
一個核心公式搞定牛吃草問題
我們行測考試當中的牛吃草問題,是套路特別深的題目,遇到牛吃草,將題目條件代入我們的核心公式,就可以得到結果。
核心公式為:草原原有草量=(牛數(shù)-每天長草量)×天數(shù),字母表示為Y=(N-X)×T。
那么怎樣判斷一個問題是不是牛吃草呢,牛吃草問題的典型特征就是,有一類事物在被消耗的同時其自身還在生長。符合這個定義的就可判定為牛吃草問題。當然,牛吃草問題模型還可以套用到超市收銀臺結賬、漏船排水、窗口售票等各種環(huán)境。
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幾道例題來具體感受一下牛吃草核心公式的應用。
【例1】牧場上有一片青草,牛每天吃草,草每天以均勻的速度生長。這片青草供給10頭牛可以吃20天,供給15頭牛吃,可以吃10天。供給25頭牛吃,可以吃多少天?()
A.6 B.5 C.4 D.3
【例2】有一個水池,池底不斷有泉水涌出,且每小時涌出的水量相同?,F(xiàn)要把水池里的水抽干,若用5臺抽水機40小時可以抽完,若用10臺抽水機15小時可以抽完。現(xiàn)在用14臺抽水機,多少小時可以把水抽完?()
A. 10小時 B.9小時 C.8小時 D.7小時
【例3】某劇場8:30開始檢票,但很早就有人排隊等候,從第一名觀眾來到時起,每分鐘來的觀眾一樣多,如果開三個檢票口,則8:39就不再有人排隊,如果開五個檢票口,則8:35就沒有人排隊,那么第一名觀眾到達的時間是()。
A. 7:30 B. 7:45 C.8:00 D. 8:15
首先第一題一看,牛在吃草的同時,草還在生長,符合我們的牛吃草模型,那我們就來代入公式,兩種吃法,10頭牛吃20天跟15頭牛吃10天,可以得到兩個等式,y=(10-x)×20,y=(15-x)×10,解得y=100,x=5,因此25頭牛吃幾天代入等事就可以,100=(25-5)×T,解得T=5(天)。接下來第二題,抽水機在抽水的同時,池底孩子涌水,符合我們的牛吃草模型,5臺抽水機就相當于5頭牛,接下來我們代入核心公式,y=(5-x)×40,y=(10-x)×15,解得y=120,x=2,那么用14臺抽水機時120=(14-2)×T,解得T=10(小時)。最后一題,有人檢票入場之后,不斷的還有人前來檢票,這個符合我們的牛吃草模型,有多少個檢票口就相當于有多少頭牛,分別用核心公式代入兩種情況,y=(3-x)×9,y=(5-x)×5,解得y=22.5,x=0.5,所以第一名到達的時間22.5÷0.5=45(分鐘)前,即7:45。因此,以后大家遇到牛吃草問題一定不要慌,直接代入我們的核心公式,就可以得出想要的結果。
朝陽華小圖奉上。
牛和羊共100只,羊是牛的一半,有幾只羊
牛和羊共100只,羊是牛的一半,有33只羊。
根據(jù)題意列算式:
牛+羊=100
羊=?!?
帶入:
2羊+羊=100
3羊=100
羊=100/3
取整數(shù):羊=33
所以有33只羊。
解方程的方法:
1、去分母:方程兩邊同時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shù)。
2、去括號:一般先去小括號,再去中括號,最后去大括號,但順序有時可依據(jù)情況而定使計算簡便,可根據(jù)乘法分配律。
3、移項。
4、合并同類項:將原方程化為ax=b(a≠0)的形式。
5、化系數(shù)為一:方程兩邊同時除以未知數(shù)的系數(shù)。
6、得出方程的解。
公務員考試題里的牛吃草問題求細解!
公務員考試行測數(shù)量關系題,牛吃草問題的解法:
追及型牛吃草問題:一個量使原有草量變大,一個量使原有草量變小。
公式:原有草量=(牛每天吃掉的草-每天生長的草)*天數(shù)。
相遇型牛吃草問題:兩個量都使原有草量變小。
公式:原有草量=(牛每天吃掉的草+其他原因每天減少的草量)*天數(shù)。
極值型牛吃草問題:在同一草場放不同的數(shù)量的牛有不同種吃法,求為了保持草永遠都吃不完,那么最多能放幾頭牛。
公式:利用原有草量=(牛每天吃掉的草-每天生長的草)×天數(shù),求出草的生長速度,最多的牛的頭數(shù)=x。
多個草場牛吃草問題:在不同一草場放不同的牛數(shù)有不同種吃法,其中每頭牛每天吃的草量和草每天生長的量都不變。
公式:通過最小公倍數(shù)尋找多個草場的面積的“最小公倍數(shù)”,再將所有面積都轉化為“最小公倍數(shù)”同時對牛的頭數(shù)進行相應的變化,轉化成原有草量相同的標準的牛吃草問題。
標準的牛吃草問題:在同一草場放不同的數(shù)量的牛有不同種吃法,求牛的頭數(shù)或天數(shù)。
公式:原有草量=(牛每天吃掉的草-每天生長的草)×天數(shù)。
一般設每頭牛每天吃的草量為單位1,草的生長速度為X,牛的頭數(shù)為N,天數(shù)為T。即,原有草量=(N-X)*t.
國家公務員考試過程中行測的答題有沒有什么技巧的
您好,華圖教育為您服務。
一、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難度判斷法定義:難度判斷法是指根據(jù)試題的難度確定答案的基本位置?;驹?由于行測全是四選一的客觀題,所以無論如何答案都在ABCD這四個選項中,此其一。其二,按照試題設置的原則,答案分布應當均衡,因此各個答案出現(xiàn)的機率要差不多。到底在不同的試題中,哪種題的答案放在哪個位置?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難題的答案放前邊,易題的答案放后邊。由此就涉及如何判斷難題和易題。難題是指試題涉及較多的知識和信息,信息之間縫隙太大,試題與答案之間不容易建立起直接聯(lián)系的題。易題是指試題內(nèi)容為廣大報考者熟悉,多數(shù)人都可能做得起的題。由此,總體來說,難題的答案在AB,易題的答案在CD。那么,又怎樣確定哪個答案在A,哪個答案在B呢?一般說來,難得無從下手的答案在A,很難但可以倒回去驗證的答案在B。易題中哪個選C,哪個選D呢?一般說來,估計多數(shù)人都做得起的題答案在D,估計多數(shù)人都做得起但要花較多時間的答案在C。簡而言之,就是最難的題答案常在A,最易的題答案在D。很難但可以倒回去驗證的答案在B,容易但費時的答案在C。例:對某單位的100名員工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喜歡看球賽和電影、戲劇。其中58人喜歡看球賽,38人喜歡看戲劇,52人喜歡看電影,既喜歡看球賽又喜歡看戲劇的有18人,既喜歡看電影又喜歡看戲劇的有16人,三種都喜歡看的有12人,則只喜歡看電影的有A、22人 B、28人 C、30人 D、36人(05中央A)我們先根據(jù)難度來判斷,這道題有多難。如果以很難、難、易、很易為四級的話,估計這道題的難度為“很難”。因為看了之后,發(fā)覺這道題的答案和題之間找不出可以互相支持的地方。一般人簡直無從下手。這時候,放棄做題是必要的,但放棄答案是不行的。這時候,你就選擇A,對這種牛吃南瓜開不起頭的答案選A的正確率非常高。我們來看考過的題中的難題與答案分布。
二、對數(shù)學運算比較有效的方法——聯(lián)系法聯(lián)系法是指數(shù)字之間存在著一些必然聯(lián)系,通過這些聯(lián)系可以找出答案。比如在涉及距離速度的題中,出現(xiàn)了7和21、4和12等數(shù)字,你要聯(lián)想要答案可能跟3有關,而不是跟5、8等其他數(shù)字有關。例:甲乙丙三人沿著400米環(huán)形跑道進行800米跑比賽,當甲跑1圈時,乙比甲多跑了1/7圈。丙比甲少跑1/7圈。如果他們各自跑步的速度始終不變,那么,當乙到達終點時,甲在丙前面:A、85米 B.90米 C.100米 D.105米(05中央A)我們不用做題,就看題干中的數(shù)字哪些和答案相關,看能否選出正確答案。看:800,1,1/7,1/7。你覺得最可能跟哪個數(shù)字有關:85, 90,100,105。應當想到,最核心的數(shù)字有3個:1,7,8。這樣,答案基本不可能跟尾數(shù)是5的有關??梢哉fA、D都不是答案。在90和100中,哪個更接近答案呢?1001因為比較明顯的感覺是100×(7+1):800。所以選C。這樣,我們就繞過了從題中算出答案的麻煩。三、對邏輯判斷比較有用的方法——驗證法驗證法是指將選項帶人題干的關鍵處來驗證其正確性的方法。四、對言語理解與表達有效的方法——關鍵詞法關鍵詞法是指對言語的理解要抓住重要的詞語,從而將其組織起來表達符合題干的意思。行測考試中,言語理解與表達的題干往往比較長,如果考生要認真地閱讀,有些題可能1分鐘都讀不完。這時候,考生就要“好讀書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用歷史文化殘余與歷史重構法的方式,將快速閱讀過后頭腦中殘存的信息組織起來,在答案中尋找具有相同形式或內(nèi)容的選項。五、最簡單的辦法——造句法.造句法是指按照相關句式結構造出一個新句子的方法。造句法適用于類比推理和定義判斷。因為造句法的基本原理是相似事物之間具有異質同構性。六、最憑感覺的方法——座標法座標法是指根據(jù)已有數(shù)字所處的座標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確定另一個數(shù)字的座標。座標法適用于數(shù)字推理,特別適合自然數(shù)的類比推理。一般的參考書上是采用二級特級或三級特征來進行推理,遠沒有座標法進行推理來得形象、快捷。座標法在操作時就是將給定的幾個數(shù)字的橫座標分別設定為1、2、3、4、5、6„„,縱座標就是該數(shù)字本身。這樣,我們就能比較明顯地看出數(shù)字之間變化規(guī)律。但這種稍嫌抽象,對于數(shù)字極大、極小的都需要加上感覺才能判斷。一、確定最優(yōu)做題順序要考慮的原則首先,在假定題目無法100%做完的情況下,必須優(yōu)先做完自己平時訓練時候正確率最高,相對最擅長的部分。其次,在時間緊迫,且題目難度差異較大的情況下,必須優(yōu)先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快速做完相對難度較小的題目,為以后相對的難的題目贏得時間。再次,考慮評分的權重,行政能力測試135道題目100分。一個比較合理的評分標準是根據(jù)每個部分題目難度的差異賦予不同權重。高難度的類型的題目賦予的分值高,難度較低的賦予較低的分值。一個大家比較認同的評分權重供大家參考: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總共30個題目,每個題目0.8分,共計24分;數(shù)量關系部分,總共20個題目,數(shù)字推理每個題目0.7分,數(shù)學運算每個題目0.8分,共計15分;判斷推理部分,總共45個題目,圖形推理每個題目0.5分,定義判斷每個題目0.6分,類比推理每個題目0.5分,演繹推理每個題目1分,共計31分;常識部分,總共20個題目,每個題目0.5分,共計10分;資料分析部分,總共20個題目,每個題目1分,共計20分。從這個角度上講,資料分析和演繹理解題目是含金量較高的題目,而常識判斷、圖形推理、類比推理是含金量較低的題目。二、確定最優(yōu)做題順序的程序1.一般來說,整個行政能力測試的試卷中,常識和類比推理部分是公認難度較低的部分。因此,此部分一般應該優(yōu)先考慮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做完。2.做題的第二階段,優(yōu)先考慮難度中等、既包含簡單數(shù)學計算的又含有大量嚴于閱讀的題目,即同時參考分值的權重安排一下做題順序:邏輯推理、定義判斷、資料分析。3.考慮到每個人的智力模式不同,有的對數(shù)字邏輯特別敏感,有的則有很強語言能力天賦。因此,考生要根據(jù)平時的訓練,找出自己究竟擅長數(shù)量關系部分,還是擅長演與理解部分。對于擅長語言的考生,言語表達必須放在數(shù)量關系與圖形推理前面完成。對于擅長數(shù)學、邏輯能力強的考生,則必須把數(shù)量關系和圖形推理放在言語理解前面。4.每個考生可以根據(jù)平時對每一部分做題的正確率和花費時間的多少重新校正以上的做題順序,并充分照顧到自己平時的做題習慣。否則,在緊張慌亂的考場中,不按試卷試題排列順序做題切違反了自己平時的做題習慣,很容易因為意外的負擔造成適得其反結果。行政職業(yè)能力定義判斷答題基本規(guī)律一、定義判斷的要素定義是由被定義項、定義項和定義聯(lián)項三個部分組成的。被定義項就是通過定義來揭示其內(nèi)涵的概念;定義項就是用來揭示被定義項內(nèi)涵的概念;聯(lián)接被定義項和定義項,組成定義項的概念是定義聯(lián)項。例如:“意外事件是指因當事人故意或過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發(fā)生的事故”,其中“意外事件”就是被定義項,“因當事人故意或過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發(fā)生的事故”就是定義項,“是指”就是定義聯(lián)項。二、定義的特征概念具有兩個基本特征,即內(nèi)涵和外延。概念的內(nèi)涵就是指這個概念的含義,即該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所具有的本質屬性。如“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chǎn)品”,其中“用來交換的勞動產(chǎn)品”就是商品的內(nèi)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這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的范圍,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事務或事物。例如商品的外延就是古今中外的一切商品。
三、定義判斷的邏輯方法在對定義判斷進行解析之前,首先介紹一下定義的邏輯方法:(一)“屬”加“種差”的定義方法就是通過揭示概念最鄰近的“屬”概念和“種差”來明確概念內(nèi)涵的邏輯方法,一般可用公式表示:被定義項=種差+鄰近屬概念。具體解釋如下:第一,被定義項的鄰近屬概念,即比被定義概念范圍更大、外延更廣的概念,以確定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對象屬于哪一類事物。第二,被定義項的種差,即指被定義項的這個種概念與同屬于其他同級種概念在內(nèi)涵上的差別,這種差別也就是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對象同其他對象的本質區(qū)別。第三,把被定義項同屬加種差構成的定義項用定義聯(lián)項聯(lián)結起來,構成完整的定義。例如:人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動物。解析:這是給“人”下的定義。其中,“人”的屬概念是“動物”,確定人是動物這類事物中的一種;“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是種差,是將人與其他動物相比較而得出的本質差別;“是”是定義聯(lián)項,它把被定義項與定義項(屬+種差)聯(lián)結起來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定義。(二)四要素分析法定義中通常包含四項要素,即主體、對象、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這四項要素可能全部出現(xiàn)在題干的定義當中,也有可能只出現(xiàn)其中的一項。但是,根據(jù)對這幾年公務員考試的命題情況的分析來看,一般出題人不會把這四個要素同時作為考查點,只是會選擇其中的一項、兩項或三項。1.主體,就是行為或事件的發(fā)動者、當事方,如果選項不能滿足定義中對主體條件的要求,即可排除。2.對象,是指行為或事件的承受者,被指向者即某些定義必須針對某些特定的對象,如某些單位和個人。3.主觀要素,即行為者或事件的當事人主觀上具有什么樣動機、意圖、追求一種什么樣的目的。4.客觀要素,指客觀上實施了什么行為,采取了怎樣的行為方式,達到了一種什么程度,造成了一種怎樣的結果。(三)定語中心詞分析法在題干中沒有明顯的主體、對象、主觀要素或客觀要素的情況下,而且題干中有一連串的定語的情況下,建議采用定語中心詞分析法。中心詞表示的是行為或事件的一個大類,也就是邏輯上的“屬”,定語是對中心詞的的限制或修飾,使這個大類進一步縮小、精確化,在邏輯學上我們稱之為“種差”。題目既有可能同時將定語和中心詞作為考查點,也有可能中心詞并無特殊之處,題目的考核點重在對定語中所設定的條件。
如有疑問,歡迎向華圖教育企業(yè)知道提問。也可關注杭州華圖教育的官方網(wǎng)站,了解更多關于浙江事業(yè)單位考試的信息!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如有疑問,歡迎向華圖教育企業(yè)知道提問。
文章分享結束,公務員考試100頭牛和公務員考試題里的牛吃草問題求細解!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嗎?歡迎再次光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