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優(yōu)選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實驗。
目的:調查人的虐待心理傾向是先天還是后天
參與者:24個大學男學生(無入監(jiān)經歷,不吸毒,身體以及心理健康)作為酬勞一天15美元。
地點:調查人員在斯坦福大學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jiān)獄
過程:參與者由警察逮捕,并押至試驗地點。以抽簽的形式將參與者分成兩批,12個人為囚犯,12個人為獄警。囚犯將先脫掉衣服灑上除虱藥粉,穿上類似于女人的連衣裙一樣的白色袍,不能穿底褲,頭戴絲襪,為每個人編號來代替名字,并且在右腳腳踝處有腳鏈。獄警則穿制服,有警棒,帶不反光的墨鏡(Cool Hand Luke)來防止目光接觸。由于沒有鐘表也沒有窗戶,所以囚犯們并不知道時間。獄警可隨自己喜好進行懲罰。
結論:后天原因,由于監(jiān)獄的特殊環(huán)境使得獄警的行為更加暴力,到后期有些嚴重的甚至以懲罰犯人為樂。由于社會的多方干擾,該實驗不得不被迫提前結束。事實上只進行了6天。作為囚犯的參與者稱之為可怕的夢魘。也對他們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傷害。這個實驗也導致了關于監(jiān)獄虐待一條新法律的誕生。以上皆為事實,或許會與電影情節(jié)有一些出入。津巴多試圖用他的實驗解釋很多問題,包括飛行事故、人在面對惡行時的無動于衷、護士對病人的不當處置以及自殺式襲擊者和恐怖分子的行為。由于對自己角色的認識,護士會過度服從醫(yī)生的安排,哪怕明知醫(yī)生開出的劑量遠遠大于規(guī)定的劑量;有四分之一的飛行事故的起因都是由于副機長過于服從機長的錯誤判斷。津巴多雖然強調人們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而作惡,但他樂觀地指出,按照他的“十步法”,人們同樣能夠頂住壓力,英勇地違抗“路西法效應”。先是承認自己的錯誤,最后是拒絕為了所謂的人身安全而犧牲自由,相信自己能夠反對任何不公正的制度。他舉的道德英雄包括抵抗麥卡錫主義、種族隔離、反對越戰(zhàn)的人。
![斯坦福監(jiān)獄試驗是什么](http://www.tengyi66.com/images/a22.jpg)
有一個問題是,當津巴多說好人變成了壞人時,那些“壞人”并不認為自己成了壞人,他們要么認為受害者罪有應得,要么認為自己只是采用了惡的手段來實現(xiàn)其正當?shù)哪康?,用目的的合理性為自己采取的手段辯護——虐囚的士兵是為了獲取反恐所需的情報,恐怖分子是為了民族解放,在他們的同仁眼里他們也是道德英雄。這根本上是不同的善之間的沖突,而不是善和惡之間的沖突。
這項研究非常出名,它甚至進入了流行文化當中。它啟發(fā)了一本小說——MarioGiordano的《DasExperiment》,之后該小說又被拍成了電影。而且《非常嫌疑犯(TheUsualSuspect)》作者的一部新片已經預計要開拍。該實驗還在無數(shù)的電視節(jié)目中被報道和重現(xiàn),最著名的是由BBC拍攝的。不僅如此,它甚至還給一個樂隊的名字帶來了靈感。“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樂隊在1994年發(fā)行了自己的同名專輯,一年后又發(fā)行了第二張專輯《TheGatoH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