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選答案
哲學系自建系起便高度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早在50年代,哲學系就建立了國際合作的關(guān)系,當時莫斯科大學哲學系副主任柯希切夫教授擔任哲學系主干課程的教學任務。80年代以后,哲學系的國際交往更為活躍,世界一流的哲學家普特南、羅蒂、哈貝馬斯、德里達、《今日馬克思》主編比岱教授,巴黎高師哲學系主任克勞德·Claude Imbert、法國著名哲學家讓-盧克·馬里翁等相繼訪問哲學系,有20余個國家百余位學者和學生留學哲學系;1994年成功舉辦為期3周的“中英澳哲學暑期學院”,1995年,與加拿大維真學院、臺灣輔仁大學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方面正式建立全面交流與合作關(guān)系。2000年,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簽署學術(shù)交流協(xié)議;哲學系還相繼與美國哲學學會、美國哲學促進會、國際價值與哲學學會等學術(shù)團體等建立了長期的學術(shù)交流關(guān)系,每年有多位教師在哈佛、耶魯、圖賓根、弗萊堡、康斯坦斯等大學做訪問學者。與此同時,國內(nèi)知名學者來系訪問講學也越來越頻繁。他們的來訪為哲學學院(系)師生提供了豐富的學術(shù)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