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情商 問題


推選答案情商有高低之分的. EO是“情緒智商”的簡稱,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在1995年出版的書中提出。
戈爾曼認為,EQ包括抑制沖動、延遲滿足的克制力,包含了如何調適自己的情緒如何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感受別人的 感受的能力,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yǎng)自動自發(fā)的心靈動力……簡單說來,EQ是一種為人的涵養(yǎng),是一種性格的素質。

以下例子,都屬于EQ所涵蓋的層面:

自動自發(fā)

一個EO高的孩子,懂得自動自發(fā),自動做事、自動讀書、自動做功課…因此,就算他們的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不比別人高,但成績也可以比別人好。在工作上,自發(fā)性地提升自己也是很重要的。舉例而言,如果我們的心態(tài)是要和人競爭。我們會想:“我要努力,因為我要比老王好,為什么他在各個方面都比我好?”如此,你是在跟老王競爭,你在以他為目標,就算就能做到,最多是和他一樣好,而不會比他好。反之,如果是自發(fā)性的,你想:“是,他不錯,我要向他學習,我要看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狈炊?,你會無限量地發(fā)揮,就算你不可以,你也不會對老王存在歧見,不會因此討厭他;老王不會覺得你在跟他競爭,心態(tài)上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說,你的人際關系,也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心理學情商 問題


控制情緒
你會發(fā)脾氣嗎,你曉得什么時候應該發(fā)脾氣,什么時候不應該發(fā)脾氣嗎?如果你在走路時,碰到別人開車從你身邊一擦而過,使你大吃一驚,你是否會破口大罵呢?很多人會因此發(fā)脾氣,甚至為此不高興一天。反之,忍住不發(fā)脾氣一定是好的嗎?比如,當你的孩子在念書時,隔壁的音響開得很大,你只管忍耐,不伸張權益,這等于在縱容別人做不該做的事情。兩種情況對照,說明EQ的另一特征,是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人,適度地發(fā)脾氣。

眼光放遠

EQ的提出者戈爾曼在書里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研究者請來了一批小孩,把他們一個個帶進房間,告訴他們:“這里有棉花糖,你們可以馬上吃,但如果你們等我出去辦完事,回來才吃,你們可以得到雙份棉花糖?!彼f完走了。有些孩子看他一走,便急不可待,拿起棉花糖,往口里塞;另一些孩子/等了幾分鐘,便不再等,也把棉花糖吃了。剩下的孩子,決心等研究者回來。這項實驗的結果是,那些有耐心等的孩子,長大后,比較能適應環(huán)境、比較討人歡心。比較敢冒險、比較有信心、比較可靠;那些要滿足眼前欲望的孩子,他們沒有辦法克制自己,他們的EQ比較低,長大后,各方面的成就,都比能克制自己的孩子低。
心理學情商 問題


自我認識

很多時候,我們發(fā)現,身邊的朋友和親人,他們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他出門,你說什么,他都說:“隨你啊!”日子久了,你會覺得內疚:“我是不是剝奪了這個朋友的自由權?我是不是有點虧待他,他什么都依我,只有我高興/慢慢地,內疚感演變成厭惡感,你不再覺得和他在一起是有趣的事。事實證明,這種感情表達有障礙的人,對別人的感情也比較冷模。原因是他沒有能力了解自己的感情,又如何了解別人的感情呢?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提升自己的EQ,也包括了學習但然表露自己的情感。比如,你今天趕著回家,不能夠答應同事的要求送他一程,就應該坦誠相告:“我有要事,沒辦法送你,很抱戳/通常,對方不會因此生氣,反而,他和你做朋友,會覺得自在。

人際技巧

提升EQ,包括搞好人際關系。要搞好人際關系,應培養(yǎng)所謂的同理心——感覺別人的感受。很多嚴而不慈的父母,都缺乏同理心。他們關心孩子有沒有吃飯、沖涼、讀書,他們會監(jiān)督孩子,但孩子不會感受父母的關愛,只感受到家庭的壓力。反之,嚴而慈的父母,通常會參與孩子的活動,不只問孩子到底讀書了沒有,也會用時間和孩子溝通、說話。只要你每個星期肯定有一段時間和孩子溝通,孩子在感情和情緒上發(fā)生問題時,他會想:“下星期,當我和爸爸媽媽一起時,我一定要告訴他們。”反之,如果你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你什么時候跟他在一起,他根本沒有準備好要跟你提,即使你突然出現,他也不會告訴你。
心理學情商 問題

此外,我們跟人說話,吵架,都是一種人際關系的交流。我們在跟人溝通時,沒有辦法控制別人怎么想、怎么感覺,沒有辦法預知別人的行為。但是,我們卻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用這種自制力影響和感染別人的行為和情緒。例如,當一個顧客生氣地投訴公司的服務時,如果你忙著辯護,他會越講越生氣,但是,如果你表現出有同理心,讓他知道你在聽他說話,他生氣是有道理的,他的口氣將會逐漸放軟的。
所以,我們要提升自己的EQ,也應該培養(yǎng)同情心,進而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改變別人的情緒。 "EQ到底是什么?"

"怎樣才能知道我的EQ高不高?"

這是我最常被問到的兩個問題。尤其在企業(yè)界做訓練時,每當談及了EQ對工作成就的重要影響:"職位愈高,EQ對于成功就愈重要",話剛說完,總是會有學員不解地舉手:"不會吧???我們老總脾氣超爛,動不動就發(fā)火,EQ這么差,還不是做到了總經理?!"

好問題,這個看似"低EQ,高成就"的現象,其實是因為我們還沒完全了解EQ的真正內涵之故。因為一個人的EQ高不高,不光只是看他會不會發(fā)脾氣而已。

那,EQ到底是什么呢?

EQ(Emotional Quotient)是"情緒商數"的英文簡稱,它代表的是一個人的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之能力。簡單的來說,EQ是一個人自我情緒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緒的能力指數。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EQ誕生的過程。

早在一九二零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索戴克(E.L. Thorndike)就首先提出了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認為擁有高社會智力的人「具有了解及管理他人的能力,而能在人際關系上采取明智的行動」。

一九二六年推出了第一份社會智力測驗(George Washington Social Intelligence Test),問卷的題目包括了指認圖片中人物的情緒狀態(tài),以及判斷人際關系中的問題等等。

然而接下來的幾十年,心理學界在這方面的努力停頓了下來,主要因為大家都忙著發(fā)展及研究IQ測驗,當時認為IQ(亦即一個的數學、邏輯、語文、以及空間能力)會決定每個人的學習及受教的能力,因而會影響將來的工作發(fā)展及表現。

一直到一九八三年,美國心理學家嘉納教授(Howard Gardner)提出了影響現今教育體系甚鉅的"多元智力"理論。他認為原先只重數理語文能力等的傳統(tǒng)定義"智力"的方式(亦即IQ)需要大幅修改,因為一個人的IQ除了對學校學習的成績有很高的正相關(IQ愈高,功課愈好),對于其它方面,例如工作表現,感情及生活滿意度等并無太大的關系。

嘉納教授在他的多元智力理論中,多加了幾項智力,包括了音樂,體育以及了解自我和了解他人之能力。而這后兩項,讓"社會智力"的概念再一次地受到教育界及心理學界的重視。

第一個使用"EQ"這個名詞的人是心理學家巴昂(Reuven Bar-on),他在一九八八年編制了一份專門測驗EQ的問卷(EQ-i),根據他的定義,EQ包括了那些能影響我們去適應環(huán)境的情緒及社交能力。其中有五大項:(1)自我EQ(2)人際EQ(3)適應力(4)壓力管理能力(5)一般情緒狀態(tài)(樂觀度,快樂感)。

接著又有心理學家沙洛維及梅耶(Salovey&Mayor)在一九九0年提出情緒智力的定義。他們認為情緒智力應和樂觀等人格特質區(qū)分開來,所以他們對EQ的定義強調在了解并運用情緒之方面。

目前另一個在各國受到廣泛使用的EQ測驗(MSCEIT),即為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的問題有幾大項(1)察覺及表達情緒之能力(2)在腦中想象情緒狀態(tài)之能力(3)了解情緒的能力(4)控管情緒的能力。

真正讓「EQ」一詞走出心理學的學術圈,而成為人人朗朗上口的日常生活用語的心理學家是哈佛大學的高曼教授(Daniel Goleman)。他在1995年出版的《EQ》一書(Emotional Intelligence),登上了世界各國的暢銷書排行榜,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EQ熱潮。

高曼發(fā)現一個人的EQ對他在職場的表現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舉例而言,一個針對全美國前500大企業(yè)員工所做的調查發(fā)現,不論產業(yè)別為何,一個人的IQ和EQ對他在工作上成功的貢獻比例為IQ:EQ=1:2,也就是說,對于工作成就而言,EQ的影響是IQ的兩倍,而且職位愈高,EQ對工作表現的影響就愈大。此外對于某些工作類別,例如行銷,業(yè)務以及客戶服務等等,EQ的影響就更為明顯。

因此高曼針對職場的工作表現,提出了他的工作EQ架構。經過不斷的測試和修正,目前高曼的工作EQ內容共有4大項,以及18小項。

想知道你的工作EQ高不高嗎?請一起來檢查一下你的各項工作EQ能力。

<十八項重要的工作EQ>自我情緒管理能力:一、自我察覺(1)意識到自己情緒的變化:解讀自己的情緒,體認到情緒的影響。

(2)精確的自我評估: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以及不足之處。

(3)自信:掌控自身的價值及能力。
網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tengyi66.com